书城艺术艺海索珠·美术、设计与艺术教育研究
48811100000014

第14章 建筑艺术教育(3)

放弃对自然景观空间深度的客观描绘,重新认识风景色彩写生中构成画面的色彩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在风景色彩写生的二维平面画面中,所构成的色彩关系是由平面中的几种颜色配置在一起,能产生哪种明确情感特征的色彩表现效果,并能与自然景观的色彩关系相吻合为前提的。其中画面上色彩的选择,以及色彩在画面中的位置、方向、颜色的表面肌理结构和并列同时效应、色块的面积、色相、色度、明度等始终离不开二维平面画面上的色彩对比,我们看画面上的色彩关系怎样?色彩感觉如何?不是以天空是否画得像穹形的大顶,建筑物表面是否画得凹凸不平,远山是否画得推出去,水面是否画得碧绿透明为准则。事实上,我们面对自然景观,无论怎样追求空间深度,体量感和物质感,色彩关系还是在二维的平面画面上以左右、上下的色块对比形式产生色彩感觉的,色彩是以二维的平面形式被感知的,二维的平面观察方法是人类最习惯的观察方法和视觉角度。正如同伊顿说过的那样:“解决空间效果问题的最通常的办法,是将一幅画的所有形状和色彩组织到两个或更多的色彩平面中。”[14](14)又说:“两个色平面会提供一种最简洁的和最有绘画性的表现手法”[15](15)。

为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这一教学方法,尽快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可以让学生在面对自然景观得到第一感性认识后,做一些限定色彩的变调色平面练习,通过单项组调(单项色相调式、单项明度调式、单项纯度调式和综合调式)的作业练习来研究色彩的组调理论,认清色彩组合的各项调式与调性的相互关系。同时,探索色调组织中主色、辅色及点缀色之间的彼此共存关系,把色彩归纳成一些基本概念,便于学生记忆、思维和用语言表达。只要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艺,具备一定的素描基础和色彩的理论知识,风景色彩写生作品中所要描写的自然景观的空间深度,就会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二维的色彩平面画面里。空间深度在画面上的出现是靠我们努力追求色彩自身的规律表现出来的。塞尙(Paul Ce’zanne,1839—1906)说过:“人们不须再现自然,而是代表自然。通过什么呢?通过造型的色彩的‘等值’”。又说:“绘画意味着把色彩感觉登记下来加以组织”[16](16)因此,我们在风景色彩写生中,应把全部精力运用到色彩的“等值”的画面色块组织及面积对比关系上,而不是被动地用色彩来描绘空间深度,再现自然和模仿自然。

四 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中形体概念的认识

由于风景色彩写生的对象是具体的、客观的,其形象塑造具有明显的参照和模仿的特点,这种参照和模仿很容易使学生过多地依赖于自然形体对象,从而阻碍了学生对色彩的表现力的发挥。因此,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中形体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

风景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表现的关键是“形”与“色”的关系问题,写生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对形象塑造中色彩表现作用的整体认识,往往把“形”与“色”分割开来,具体表现为:

(1)以“形”代色,将形象的色彩表现当做照片着色,受自然界表象的牵制,依赖于对象,盯牢一点,看一点涂一点,不从整体色调出发,采用填空式的作画方式或局部拼凑颜色作画的错误方法,破坏了色彩的表现力。

(2)以“色”代形,放弃从视觉入手显现表象色彩,经形象思维,进而重组构成艺术形象色彩,造成盲目用颜色在画面上涂抹,使画面的色彩表现力丧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张考虑在“形”与“色”统一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关注色彩自身对自然景观的表现力,首先,让学生打破从小养成的对自然物象牢固的“形”的概念,把建筑物、树木、高山、车、船、人等出现于画面里的“形”的概念暂时去掉,不要刻意地作为具体的“形”来描绘,要求学生从画面的整体色彩关系考虑,把这些“形”看成是色块,而且是构成二维平面画面中最重要的大色块。

其次,引导学生把“形”自身的体量变化,如形体的起伏、线条的疏密、光源等所造成的色彩变化,看成是大色块里的小色块变化。然后,通过写生不断训练学习,使学生在大色块确定的前提下,能够分析研究出局部小色块的变化关系,控制住画面的整体色调。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上的各种色彩因素变得简单明了,色彩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突出,同时,也减少了画面上“形”与“色”之间的矛盾,凸显了色彩的表现力。

学习风景色彩写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掌握和运用色彩。因此,实践这一教学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建筑学专业的风景色彩写生中,面对自然景观,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直觉去体验色彩艺术以及人类与自然永恒的内在精神。经过自己大脑的理性思维,舍弃那些不属于色彩本身因素的东西,正确地认识“形”与“色”之间的相对性,迅速敏锐地把从自然景观得到的鲜明的色彩感受进行强化、夸张、概括,并大胆地用色彩铺到画面上,确立起二维平面色彩之间的大色块对比关系。决不能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繁琐的“形”的细节上,去追求局部的色彩“真实”,而破坏了整体表现色彩的能力。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t, 1853—1890)在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说:“我画写生画,就是为了不干出蠢事来,为了保留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不太计较我的色彩是不是跟实物完全一样,只要它在我的画布上看起来美——跟它在实物上看起来一样美就行了。”[17](17)这说明绘画艺术始终是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齐白石语),风景色彩写生的目的是要通过响亮的色彩表现来达到画面“形”与“色”之间的统一,艺术性地反映自然和创造自然的。

当然,风景色彩写生中色彩教学的内容及色彩表现的语言技法不仅仅这些,对色彩的理论学习和色彩的技法表现还有许多方面的内容,色彩的内在本质还有待于我们在写生教学的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色彩表现技法的熟练还有待于学生在习作的训练中提高。这里,我只是从建筑学专业风景色彩写生课程教学的一个侧面,提出自己的一种见解,以供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和同行参考和批评。

论水彩教学与建筑表现图

水彩教学作为建筑表现图技法中的一种基础训练手段,它并没有因为高度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新工具、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而失掉它的地位和作用。相反,由于水彩教学的历史,水彩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以及水彩渲染表现图的独特形式和内容的客观性等原因,使水彩教学更加受到建筑学专业的重视,水彩教学与建筑表现图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索更令人感兴趣。

一些建筑史专家认为:水彩教学作为建筑表现图的技法之一,它与英国水彩史上产生的“地形风土画”有关,而“地形风土画”的产生又与水彩画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研究水彩教学与建筑表现图之间的问题,就必须对水彩画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了解,进而认识水彩教学在建筑表现图技法训练中的意义。

一 水彩画与水彩“地形风土画”

从广义上看;所谓水彩画,是指用水调和颜料绘制的图画,它包括了中国的水墨画、西方的某些湿壁画、淡彩画,甚至还包括了史前文化的岩洞画。从狭义上来说水彩画是近代从欧洲发展起来的一种画种,它并不单单指用水调和颜料这一点而言,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一个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淋漓酣畅的技法特点,即它充分利用水分的作用,以其轻快、透明的色彩效果,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事实上,符合这个概念的水彩画,历史不过200~300年。

水彩“地形风土画”产生于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在这之前,英国较早的水彩画主要是在地形景物测绘方面的实际应用,这是以适应科学研究、航海、旅游、军事扩张等的需要为目的的地志学的发展。水彩“地形风土画”亦与之联系在一起。水彩“地形风土画”在内容上具有记录性质的特点,它常常采用将自然的景物真实描绘出来的方法,技巧上以墨水素描为主,在其上略事敷色,形成富于层次变化的淡彩画。这一时期形成的水彩“地形风土画”与以后形成的赏心悦目的形式多样的水彩画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我们从建筑学专业的观点来看,水彩“地形风土画”的形式与内容和今天我们的建筑表现图的形式与内容已相当接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彩“地形风土画”就是建筑表现图的雏形。

据安德鲁·威尔顿著,李正中、姚暨荣译《英国水彩画》一书中记载,在水彩“地形风土画”中作出贡献最大的当数托马斯·桑德比(1721—1798)和小其7岁的被尊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的保罗·桑德比(1728—1809)。18世纪40年代他们兄弟俩从家乡诺丁汉移居伦敦,在此之前托马斯已是建筑方面的专家了。建筑制图首先要求掌握透视,通过纯数学的过程将房子、教堂或城堡的外貌转变成纸上的视觉画面。托马斯·桑德比显然已精通于此道了。从他留下的许多杰出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能把严格的工程结构和一丝不苟的主题要求结合起来,使当时兴建私人住宅和公共大型建筑的绅士们,对这类风景建筑画所规定了构图上的秩序性和描写方面的完整性产生兴趣,使这类水彩“地形风土画”具备了审美的欣赏价值。

保罗·桑德比曾受聘于军事当局从事水彩“地形风土画”的绘制工作。1768年,他被任命为伍尔威奇学院的首席绘画大师。在其任职其间,他应用了大量与现在建筑学初步教学中有关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学院开设的绘画课题目是“泼墨风景画、大幅及难度较大的着色风景画、自然风景画、透视用于建筑物等”。他的助手则教授“风景和军用装饰”以及“透视的理论和实践”。后来还开设了“空间透视、光线和阴影、不同距离的人物的测量和比例”等课程。从英国水彩画史上这一时期留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类水彩“地形风土画”足以能与今天的建筑表现图相媲美,且它更加注重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描写和渲染,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具有审美的艺术价值。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水彩“地形风土画”在内容上要比现代的建筑表现图的内容窄许多,在技法的表现上,现代的建筑表现图的技法也比水彩“地形风土画”的技法要丰富得多。

二 建筑表现图与水彩“地形风土画”

建筑表现图与水彩“地形风土画”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水彩“地形风土画”的产生及发展后所形成的绘画形式并不意味着它能作为我们今天的建筑表现图学习的单一范本。但,水彩“地形风土画”的确具备了许多建筑表现图的形式和内容。应该承认的事实是,建筑表现图有它与水彩“地形风土画”所不同的独特形式和内容。

建筑表现图是介于一般绘画和工程技术图纸之间的一种绘画形式。从其画面上可以反映出三个方面的特色:即专业特色、形象特色及表现特色。对建筑表现图的要求是:透视准确、结构明了、材料质感表现充分、配景与主体景观协调、色彩关系明确,并且尽量避免对建筑物描写的失真和变形,在表现的形式上要求设计者对客观的建筑物描写不能带有太多的主观随意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表现图应该是一幅既具有科学严密性,又不失其作为实用美术范畴所应具有的审美性的艺术作品。

建筑表现图是建筑师必须进行的基本训练手段之一。建筑表现图的任务就是要求设计者在专业图纸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透视法及艺术的处理法(包括素描、色彩)来表现出建筑物彼此之间、建筑物与配景之间及建筑物本身之间的空间立体关系。通过一定的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真实的景观,让非专业的人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设计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