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十一五”回眸:四川金融改革与发展
48856500000046

第46章 地方篇(4)

4.灾害事故应对处理能力提升

加强对保险标的的安全检查和对各大承保企业的风险管理服务,积极配合公安、消防、交通、气象、安监等部门做好各项防灾防损工作,有效地防止了部分灾害事故的发生。不可预计的突发事件和重特大灾害事故发生后,保险公司及时勘察现场,快速理赔,为安抚受灾群众、扶危救困起到积极作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保险业共赔付震灾受损案件101件,赔付金额93817.97元。“十一五”期间,全市保险业共处理5万元以上赔案2459件,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有效化解社会各方矛盾。

(自贡市金融办)

攀枝花市

“十一五”时期,攀枝花市金融领域干部职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锐意进取,克难奋进,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卓越成效,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0年末,攀枝花市共有金融机构41家,其中银行业机构9家,证券、期货营业网点4家,保险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2家;金融从业人员6928人,是2005年的1.35倍。

一、金融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金融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银行业机构由8家增至9家,新增机构为邮政储蓄银行攀枝花市分行。截至2010年末,攀枝花已拥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5大类、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达到217个,从业人员3142人,较2005年末增加115人,基本形成以商业性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合作金融机构并存,城乡统筹发展的银行业服务体系。

二是市级证券期货业机构由2家增至4家,新增机构为华西期货攀枝花营业部与广发证券攀枝花营业部。从业人员从33人增至96人,增长1.91倍。

三是市级保险业机构12家增至14家,新增机构为泰康寿险攀枝花中心支公司和阳光财险攀枝花中心支公司。市级保险业机构中财产保险公司8家,人寿保险公司5家,代理公司1家。保险业机构网点由49个增至80个,增长63.26%,从业人员从2070人增至3500人,增长69.08%。

四是新增地方准金融机构18家,从业人员190人。其中:新增融资性担保公司12家,新增小额贷款公司6家。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和其他地方准金融组织并存,功能日渐完备、运行比较稳健的金融体系。

(二)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银行业存贷款规模大幅度增加。至2010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639.8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408.49亿元,增长176.58%;各项贷款余额399.13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24.96亿元,增长129.16%;表外业务余额244.86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216.83亿元,增长773.57%。

二是保险市场快速发展。至2010年末,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63086万元,比2005年增加106551万元,增长1.88倍,保险密度由632元上升为1125.5元、保险深度由2.35%上升为2.64%。

三是证券交易规模迅速扩大。至2010年末,全市证券交易投资者账户10.94万户,比2005年末增加2.01万户,增长37.5%,客户资产43.51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37.57亿元,增长3.85倍,证券交易额495.11亿元,较2005年末增长16倍。

四是直接融资规模迈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从资本市场累计实现股票融资71.925亿元人民币和5.5亿美元,实现债券融资32亿元人民币和6.5亿美元;在银行间市场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30亿元,累计发行中期票据40亿元,发行企业债券7.6亿元,累计签发商业承兑汇票56.12亿元。

(三)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推进

一是全市农村信用社县级统一法人改革顺利完成,获准兑付央行票据4436万元,3家联社合并组建市级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国务院同意,有关筹建工作正在顺利推进。二是攀枝花市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发行次级债券使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提高,成都分行顺利开业,牵头发起组建的都江堰金都村镇银行稳健发展,跨区域发展战略顺利实施并稳步推进。三是农业银行攀枝花市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正在抓紧推进进一步深化实施。四是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通过大力倡导“绿色信贷”,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专营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创新试点,积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和信贷产品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林权抵质押贷款,仓单、订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扶持力度。五是融资性担保公司进一步规范发展。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全市获得经营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公司达到12家。六是大力发展新型微型金融机构。全市新成立小额贷款公司6家,注册资本金达到6.03亿元。

(四)金融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银行业法人机构公司治理的架构基本建立。董事、监事配备逐步到位,议事规则、程序不断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步树立,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二是银行、保险、证券机构高管人员履职能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意识不断增强,转变发展方式思路不断拓宽,主动研判形势、主动纠错和执行监管政策能力得到提升。三是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内控能力进一步提高,合规化管理明显增强,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案件防控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十一五”期间金融业无大要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四是银行业机构抗风险能力持续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余额3.95亿元,不良贷款率0.99%,分别较2005年末减少7.66亿元、下降5.64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最低。

(五)银行现代支付结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支付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在同城票据交换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陆续建立并广泛推广应用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外币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支付、结算、清算服务体系。二是支付工具日趋多样化,非现金支付体系初步形成。以借记卡为主、贷记卡为辅的银行卡市场迅速发展。2010年,全市银行卡发卡总量达到237.79万张,全年交易13.21万笔,金额4.07亿元,创历史新高。银行卡消费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三是电子商业汇票的正式启用为企业间的融资结算提供了更安全、方便、快捷的方式。四是支付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东区“炳草岗大街东段”和米易县“锦宏步行街”两个市级“刷卡无障碍示范区”的建立进一步扩大了银行卡的社会影响,改善了用卡环境质量。2010年11月,四川柜面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实现了地方性商业银行跨行、跨地域为个人客户办理资金转账、现金存取和账户信息查询的可能。

(六)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是普遍开展以开拓创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进一步提升了金融从业人员素质,金融机构员工服务态度明显改善。二是大力推行办事程序公开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廉洁从业承诺制度,金融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三是大力添置机具设备优化网点布局,金融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银行机构新增ATM机225台,POS机1693台,自助银行7个。同时,银行机构采取上门服务、定时服务等方式,实现了所有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四是不断改善服务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大力探索开展个性化、电子化服务及延伸性服务,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服务,进一步丰富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五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政策进企业”、“融资项目对接”、“送金融知识下乡”、公益培训及公众教育宣传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宣传金融知识,增进银行业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银行业务和地方经济发展互利共赢、同步发展。

(七)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成立政府金融工作机构,出台支持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建立健全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和案件防控机制,及时化解各类风险,搭建金融服务平台,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服务,深入推进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大金融涉诉案件受理和执行力度,大幅提升公众信用意识,逐步扩大征信运用领域,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努力改善金融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至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实现523.9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了一番;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6.4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75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6882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7758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93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830元,增长了12.7%。

(一)切实加大“三农”金融支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

2010年末,全市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59.29亿元,较2005年末增加50.39亿元,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重为58.21%。一是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采取利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扩大抵押担保范围等措施,切实加大对农户种养殖业、特色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农村流通市场、个体工商户、特色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米易、盐边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正式通过省级验收,米易白马镇、盐边红格镇等城镇化建设顺利完成,盐边台湾农民创业园挂牌并启动建设。三是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土地整理、人畜饮用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仅2010年就新增节水灌面2万亩,整治病险水库17座;农村水、电、路、电视、电话“村村通”工程顺利完成。四是大力支持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2%、18%、23.8%、18.7%、14.8%,县域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社会事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二)优化信贷结构,有力地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加强信贷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有力地促进了钒钛、钢铁、能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和矿业、机械加工产业的加快发展。2010年,全市工完成工业增加值364.3亿元,比2005年增加205.87亿元,增长1.3倍。一是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攀钢18万吨高钛渣一期工程、攀钢百米重轨、钢城集团120万吨球团、攀煤集团100万吨焦碳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全面竣工投产。五年间仅2010年就完成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74.79亿元,目前富邦1000万件含钒刹车制动毂、润莹300万件齿轮技术改造扩能等机械制造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减排。全市单位GDP能耗“十一五”期末比“十五”期末下降22%。其中:仅2010年就支持实施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9个,新增削减量4万吨,支持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10个,新增削减量1500吨。三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截至2010年末,辖内银行业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不含贴现)154.86亿元,其中小型企业贷款余额92.64亿元。四是大力支持外贸出口。“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出口8.7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36倍。五是大力支持钒钛产业园区和县(区)工业集中区发展。截至2010年末,钒钛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82.38亿元。

(三)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接待能力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了旅游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2亿元,比2005年增加31.55亿元,增长3.02倍。二是大力支持房地产业发展。银行对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居民购房消费贷款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金融机构2010年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到177988万元,比2005年末增加124566万元。三是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0.17亿元,比2005年增加78.16亿元,增长1.26倍,居民短期消费贷款比2005年末增长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