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非事件性经济新闻会成为经济新闻的主流类型呢?第一,这是由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造成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渐进的、累积的过程,各种经济问题的出现,各种经济现象的产生,各种经济关系的形成,都有其前因后果,都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并且,其只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一种状态。这是经济发展的通常状态。而经济事件,则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某个节点,某种状况的典型反映,或者人们关于对经济发展进程的某种干预。它是非常态的,突发的,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经济事件的产生,本身就有一个累积过程,人们在关注经济事件的同时,更关注引起这个事件产生的背后的经济原因。因此,非事件性经济新闻会成为经济新闻的主流。第二,这是由经济新闻自身的特点造成的。经济新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很多经济数据、经济术语,非专业人士难于理解其背后的意义,经济现象的产生,经济事件的突然爆发,其背后也有许多非专业人士难以解释的深刻原因,因此,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时,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去解释经济数据、经济术语、经济现象、经济事件背后的意义。而典型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调查、经验性消息、解释性消息、述评性消息,这些非事件性新闻的主流体裁形式,更适合经济新闻的这个特点。因此,非事件性经济新闻会成为经济新闻的主流形式。
我们说非事件性经济新闻占主流地位,并不是说没有事件性经济新闻。当一个新的经济事件爆发、一个新的经济数据产生、一个新的经济现象被发现时,就会有事件性经济新闻产生。事件性经济新闻和非事件性经济新闻是相辅相生、互为支撑的。
三、更多地运用主观解读方法报道新闻
经济新闻与一般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不同,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通常采用客观报道方法报道新闻,较少运用主观解读方法。经济新闻则在运用客观报道方法报道新闻的同时,更多地运用主观解读方法报道新闻。
什么是客观报道呢?客观报道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客观、忠实、朴素地叙述事实的报道方法。这种报道方法通常要求记者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应做到事实与意见、情感分离。客观报道方法在一般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中运用十分普遍,一般动态消息多采用这种报道方法。
什么是主观报道呢?主观报道是指在新闻写作中记者隐晦地或直接表露自己对新闻事实的主观意见、主观情感的报道方法。
客观报道和主观报道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没有客观报道,就没有主观报道,反之亦然。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报道方法和主观报道方法不可能截然分开,不存在绝对的客观报道,也不存在绝对的主观报道。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报道方法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新闻报道,主要采用客观报道方法报道新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主观报道方法报道新闻。另一些新闻报道,主要采用主观报道方法报道新闻,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运用了客观报道方法报道新闻。
什么是主观解读呢?主观解读是指主要以个人对新闻事实的主观意见为报道内容的报道方法。主观解读有两种形式:记者的主观解读与专家的主观解读。下面分别谈谈。
(一)记者的主观解读
记者的主观解读是指主要以记者个人对新闻事实的主观意见为报道内容的报道方法。这种报道方法在其他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也经常采用,但不是主要方法,而是可以运用的方法之一。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记者主观解读这种报道方法,则是一种主要的报道方法。例如,下面这篇新闻,就是主要运用记者主观解读这种报道方法的新闻。
例文1:
IPO重启蕴涵丰富的市场“维稳”理念
众所关注的证券市场IPO终于重启,首单敲定三金药业,虽然此前部分市场人士认为IPO将对股指产生“利空”,但与之相反的是,市场反应平静,A股上证指数6月19日上涨26.59点,达到近期高点2880.49。
IPO也意味着证券市场重新获得融资功能,IPO在去年9月被中断至今,其原因就是市场过于低迷,周边股市估值的不断降低和国内股权分置导致的“大小非减持”使得管理层认为股市难以承受IPO的扩容压力,所以实施“暂停”。坦率地说,尽管用控制IPO的节奏作为一种调节股指的手段,这也体现了管理层市场“维稳”的良苦用心,但是不得不说,“维稳”的含义应当是广义上的,而不能仅仅跟股票指数挂钩,或者屈从于市场参与者的情绪。
“维稳”在广义上应当是维持“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的稳定预期”,而维持这种预期主要是靠规则、是靠尊重市场形成的自发秩序。一个重要的对照是中国香港市场,在中国A股关闭IPO这段时间,香港市场依然运作其融资功能,并不因为市场低迷而采取“审时度势”的权宜之计。像瑞金矿业、银基集团和中国忠旺都是在中国A股暂停IPO这段时间内去香港上市的。
香港代表着一种让发行人自主选择其时间窗口的模式,如果市场清淡,发行人会根据情势来予以推迟,来选择最优的发行时间,从而获得融资最大化利益。但如果监管者选择市场时机,相当于“揽过”了不应当的职责,引发市场情绪,这又强化了监管者必须保证市场足够“亢奋”来证明其选择市场时机的举措是“正确”的,毫无疑问这将导致监管者更加重视“维护”股指。
经济学家MichelleLowry曾经在其论文里面解释了一种有趣的形态,即为何在市场清淡的时候也会有企业选择IPO来融资。那是因为尽管市场清淡导致融资额不高,但是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生产要素价格非常低迷的经济环境,即使融资额要远远低于牛市泡沫期,但其融资后的购买力却并不低,而在经济低迷时期更适合有潜质的企业收购和扩张,其扩张的成本要低于股市泡沫期的扩张成本。所以,MichelleLowry击碎了一种教条:“IPO在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环境中是有优势的”。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IPO跟股市和经济大环境的相关关系并不强,这也稍微对“股指维稳哲学”提出了一点建议——通过控制IPO来维稳股市其实意义不大。
另外,这次敲定三金药业为首单而不是过会时间更早的中国建筑,也体现了监管层的股指“维稳”的微妙用心,令人不得不赞叹。毫无疑问,选择融资6.3亿的小盘股三金药业来“测试”市场应对扩容的压力更为理性,而中国建筑143亿股的巨量发行规模将更容易造成市场情绪的惊慌。
从这个意义上说,监管层在放行IPO的时候已经做了一个“默会承诺”:“IPO将在市场好的时候重启,我们也会用政策力来保证这一时期的市场能够走好”。这一“默会承诺”也构成了某种景象:一旦叫停IPO,那么市场将继续猛跌;而一旦决定IPO重启,那么市场将欣欣向荣。由此观之,那种在IPO重启即大呼利空者是多么“本本主义”,不解国情。
值得激赏的是,此次IPO不仅是融资功能解禁,也是新股发行制度的重要改革,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对新股利益做了更合理的分配。例如设置了网上账户申购千分之一上限约束、网下网上申购分离、询价申购两个阶段合一以及申购数量和申购价格需匹配等内容。这充分体现了监管层已经将市场运行效率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联系起来,而这些重要的规则改变将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质性“维稳”。
(选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6月22日头版)
在上面这篇经济新闻中,记者针对证券市场IPO重启(重新启动新股发行)这一新闻事件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看法。记者首先回顾了6月19日首单敲定三金药业,A股上证指数上涨26.59点,达到近期高点2880.49点来说明当日市场反应平静。接着,回叙了IPO在去年9月被实施“暂停”,以及国内股权分置导致的“大小非减持”等情况,同时指出,管理层目前用控制IPO的节奏作为一种调节股指的手段,这体现了管理层市场“维稳”的良苦用心。在这之后,记者又分别从香港股票发行模式和经济学家MichelleLowry提出的“IPO在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环境中是有优势的”这一观点两方面来分析股票发行与市场时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说明,此次IPO不仅是融资功能解禁,也是新股发行制度的重要改革,最关键的是对新股利益做了更合理的分配,这充分体现了监管层已经将市场运行效率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联系起来,对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质性“维稳”。这篇经济新闻,其基本内容是记者针对证券市场IPO重启这一新闻事件提出的分析和看法,主观解读方法的运用一目了然。
(二)专家的主观解读
专家的主观解读是指主要以专家个人对新闻事实的主观意见为报道内容的报道方法。在报道中,有时候只报道一位专家的主观意见,更多的时候则是报道多为专家的主观意见,并以此启迪读者思考。专家的主观解读这种报道方法在其他时事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中同样也经常采用,但也同样不是主要方法,而是可以运用的方法之一。在经济新闻写作中,专家主观解读这种报道方法,则是一种运用十分频繁的报道方法。例如,下面这篇新闻,就是运用专家主观解读这种报道方法的经济新闻。
例文2:
国有股转持是“双赢”
华生:潜在利好影响中性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19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股转持后要在承继原国有股东禁售期的基础上延长三年禁售期,这对市场资金面是一个潜在利好,但考虑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国有股转持对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
华生认为,上次国有股转持是将非流通股直接转化为流通股,侵害了流通股东的利益,但是股改完成后,这次的转持是流通股的划转,对市场的影响与上轮转持国有股完全不一样。再加上延长了三年的限售期,这对市场的资金面构成了利好,但考虑到存在心理影响,总体来看对市场的影响是中性的。
他还表示,将国有股转让给社保基金顺理成章。一直以来,市场上均有声音呼吁刺激内需需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将国有企业的股份划转给社保基金是将国有资产用于解决民生问题,这比划转给其他机构更加稳妥。至于社保基金是否会在将来减持这些股份,华生认为,社保基金原本就在投资股市,可以通过分红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未必要抛售。此外,社保基金有投资比例的限制,如果国有股份划转后持股比例大幅提高,未来值得考虑是否需要提高社保持有股票比例的上限。
郑秉文:拓宽社保基金融资渠道
社保专家、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19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可以视为一种制度上的突破,对我国社保基金的融资渠道是重要的拓宽,在数量上对社保基金有一定弥补意义。
郑秉文说,因为公共养老金缺口的测算方法有好几个口径,所得到的结果都不一致,缺口最多的达八九万亿,最少的达两三万亿。目前,11个省的个人账户积累资金仅为1100亿元人民币,全国的空账已达11000亿元人民币,追溯的话,缺口更大。因此,国有股转持无疑可以弥补一定的公共养老金缺口。
对于社保基金可能短期套现,从而不利于市场稳定的说法,郑秉文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全国社保基金是一个战略储备性质的基金,目的是长期应对老龄化,短期内没有立刻支付的压力。他说,原有的5500亿元都没有短期支付的任务,新进入部分应该也没有迅速变现的风险。
郑秉文建议,我国社保基金占GDP的比例相对其他国家的主权养老基金依然比较小。下一步,社保基金可考虑探索分流巨大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压力,这也可以充实社保基金的力量。
李稻葵:从制度层面解决了大小非问题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19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股转持给社保基金对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重大长期的利好,从制度层面本质上解决了大小非的问题,同时又能把社保基金做大做强。
李稻葵认为,大小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当前股市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改革的思路就是用未来的发展来化解。李稻葵表示,股市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壮大就是未来。最有耐性,最应该也必须有耐性的基金是社保基金,而且社保基金也需要充实。把大小非暂时不能卖的股票划拨给社保基金,既充实了社保基金,为个人以后的退休养老提供了保障,也缓解了这一部分股票坚持的压力,等将来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以后再把这些股票处理掉,到那个时候大小非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这是非常顺其自然也非常符合中国改革基本思路的制度安排。
李稻葵表示,由于社保基金长期运作目标是保值增值,社保基金是有战略意图的,客观上需要长期持有部分股票,虽然短期里会有调整,但本质上是要长期投资,所以会长期持有这些股票,而在三五年内退休的人不多,因此社保对这部分国有股持有时间会超过三年,这将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