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大参考(2013-2014)
48867900000003

第3章 趋势报告(3)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沈丁立认为,今日的中美俄三角平衡在政治力学上与过去一样,各方既寻求三边关系的稳定,又谋求自身在这一结构中的有利地位。今日与往日更有不同,一是意识形态之争明显下降,至少中国不为改变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而煞费苦心,尽管美国还没有完全放弃意识形态论的传统论调。二是当今这三国之间非但没有发生武装冲突,而且也在尽力规避战争风险。因此三国之间尽管存在若干矛盾,但这些矛盾与朝战和越战以及中苏严重对峙之时的矛盾,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尤其需要指出的,面对美国战略东移亚太的咄咄逼人态势对中国的围堵,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冲击危及中国、俄罗斯利益,仅靠中国一家单打独斗未免势单力薄,中俄联手或许是最好的制衡选择,对防止美国铤而走险、确保亚太安全稳定均势不被打破,无疑都是明智的选择。

美、中、俄新三角力学,本质上仍是相互牵制与制衡,在这种新的三角力学中,俄中联手对于保持世界格局的均衡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各自的利益诉求与目标不同,国家关系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三角力学未来的演进发展,可以预见,很有可能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形成。在未来的世界新格局中,也并非只有中国一匹黑马,不排除俄罗斯再次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可能性。

日本图谋与日本道路

日本的真正图谋,在于借助美国战略东移重新站立起来,成为正常国家,颠覆二战国际制裁历史,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复兴再造大和民族往日的辉煌。这也可称之为“日本梦”谈到大国博弈,不可能绕开日本,尽管当今的日本既非政治大国,也非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大国,但日本仍然是经济大国、强国,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在世界格局主导力量中日本仍有一席之地,尽管日本除了作为美国的附庸之外很难再成什么气候。眼下,日本正致力于战争翻案,在东北亚与周边邻国闹得正欢。对于这个二战策源地、早已在世界上臭名昭着的国家,其一举一动无不引起世人的警觉。日本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日本将向何处去?这里试作两点分析,一是关于日本的真正图谋;二是日本道路与日本的未来。

日本的真正图谋,在于借助美国战略东移重新站立起来:第一步,成为正常国家,第二步,在此基础上,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颠覆二战国际制裁历史,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复兴再造大和民族往日的辉煌。这也可称之为“日本梦”。

作为二战两大策源地之一,日本与德国战后对自我战争罪行的反省的表现截然不同。德国是真心反省、谢罪,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心革面”,如今的德国,早已不再是那个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大本营,已经回到正常国家的轨道,得到整个世界的谅解和接纳。今天的德国,使人很难与当年的法西斯相提并论,无论是政府还是军队、民间,不复重现法西斯的影子。而日本则不同,虽然战败已经半个多世纪,虽然有美国人为其制定的《和平宪法》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日本列岛之上,但日本人似乎从来没有真心悔过,不认为日本真正有罪,反倒对往昔大日本帝国当年的显赫和荣耀眷恋不已,历届日本内阁不顾被侵略国家的反对,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对战争罪犯顶礼膜拜,再好不过地揭示了日本的用意和企图。有分析认为,日本与德国的不同,在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德国是罪感文化,一旦确认自己有罪,就真心忏悔;而日本是耻感文化,不能接受失败和耻辱,不管导致失败和耻辱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崇尚武士道,对于日本人而言,战败无疑是莫大耻辱,一旦战败,自杀往往是唯一的选择。纵观日本战后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虽然作为罪犯国一直在跪着,但与日本礼仪中的跪式不同,日本的下跪是很不情愿的、被迫无奈的、很不服气的,也可以说是被国际制裁强行摁在地上,一有机会就想站立起来。日本人等了半个世纪,终于等来了美国战略东移。

美国战略东移战略实施以来,日本的表现大有借“尸”还“魂”之势,一改往日的消沉,突然像打了鸡血一样变得雄心勃勃,大有挟美国战略东移之势,重拾当年大东亚共荣圈旧梦的味道。而耐人寻味的是,日本选择的第一个打压对象,不是韩国,更不可能是俄罗斯,居然还是中国。

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绝非偶然,是其实现重新复兴战略的惊心设计,在日本人眼里,中国一直是个软柿子,过去捏得,今天也同样捏得。摆平中国,就可以摆平世界。

无须讳言,钓鱼岛问题是作为始作俑者美国设在日本与中国之间的一个“局”,也是日本实现未来图谋的一个“局”,“局”的意义不在于历史,也不在于如何破解,而在于事实上它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个机制,日本企图借助这个“局”重新站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钓鱼岛问题将长期化、国际化,成为横亘在日本与中国之间阻碍中国复兴的一道巨大障碍。

在揭示出日本的真正图谋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日本的图谋能否实现?这引出日本的道路与日本的未来。

当前的日本与一战后的德国有相似之处。《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按照《凡尔赛条约》,战胜国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由此导致德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耳曼民族急于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凡此种种,正是《凡尔赛和约》埋下的祸患的种子,为德国发动新的世界大战提供了条件。经济危机构成二战发生的直接诱因。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陷入了巨大的灾难中。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解决经济危机的“良方”。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促成了德国民众和统治者资产阶级地主们一致选择了希特勒。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

老虎不希望自己的看门狗太强,也不希望看门狗太弱。由于美国的遏制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日本能够把经济大国的地位保持住就很不错了。

至少在美国衰落之前,日本就是经济大国、政治侏儒和军事附庸种种迹象表明,日本似乎要“东山再起”。安倍政府2013年3月12日通过一项内阁决议,决定在4月28日,也就是《旧金山和约》生效、日本恢复主权之日举行政府主办的纪念仪式。1952年的这一天,《旧金山条约》正式生效,从法律上终结了美军对日的占领状态。日本首度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结束对日占领的4月28日定为纪念日。该决定表明,东京将更为强硬地扞卫本国利益,尤其是在处理领土争端及重整军备方面。而那些曾遭遇过日本侵略的国家,则开始忧心东京军国主义幽灵的复活。

那么,日本有没有重蹈当年恶果覆辙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很小。

当今的世界局势与二战前已截然不同,至少对日本这样的国家,如果军国主义复活,很难说会有任何国家采取“绥靖政策”。不用中、俄、韩制裁,美国也不会答应。

美国在处理对日关系的时候头脑不算十分糊涂:美国利用日本维护美国在东亚的霸权,但不能被盟国拖入战争泥沼。美国需要亚太稳定,反对日本引起地区形势紧张。

当年,在美国的帮助下,二战后日本经济再次崛起。如果美国是一只老虎,那么美国需要的是一条看门狗,而不是一匹狼。1970年日本经济占世界经济的6.2%,作为看门狗这是极限。从1970年到2008年,日本经济坐了38年的“过山车”,又回到了原点:日本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保持不变,仍然只有6.2%。美国绝对不允许日本发展到狼的级别。

美国对日本长达38年的遏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美国必将继续遏制日本。从霸权思维的角度上考虑,任何国家的发展和壮大都是对霸权的挑战。

老虎不希望自己的看门狗太强,也不希望看门狗太弱。在美国衰落之前,由于美国的遏制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日本能够把经济大国的地位保持住就很不错了。至少在美国衰落之前,日本就是经济大国、政治侏儒和军事附庸。有人预测,2050年,日本的综合国力将排在中欧美印俄之后,日本的最终地位与印尼相当。除非美国提前衰落,日本在其他国家强大之前摆脱美国的遏制,充分利用“发展真空”,否则日本就只能是二流大国。

鉴于以上分析,未来摆在日本面前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继续扮演赎罪者的角色,虽然日本可以借助美国战略东移重出太平洋,但只能是美国人的马前卒而已。美国不会允许日本再次成为可与自己抗衡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即使日本是孙悟空,也只能被美国这个佛祖永远镇压在五行山下。而日本所谓实现重新站立起来的图谋,也不过是黄粱美梦而已。

只要日本军国主义幽灵不散,日本就是个没有未来的国家。日本的未来就是梦。这也是日本的宿命。

欧盟已经淡出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边缘化的存在;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扮演很尴尬的角色,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谈到大国关系,还有两个国家应当提及,一个是印度,一个是欧盟。

作为欧洲地缘政治的核心地区,西欧曾经长期是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但今天风光早已不再。尽管撒切尔说过,中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因为中国缺乏真正能影响世界的思想。英国当然不缺乏影响世界的思想,更不要说英国人的语言统治世界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尽管如此,也不能阻止英国作为老大帝国的衰落。我们之所以不把欧盟作为大国对象进行重点讨论,原因当然不仅仅因为时至今日仍然看不到经济全面复苏的曙光,继希腊之后塞浦路斯也开始挣扎在崩溃的边缘,而是因为地缘政治重心已经转移,十字军东征早已成为遥远的故事,欧盟对于世界经济来说或许仍然举足轻重,但作为一个松散型经济联合体,欧盟很难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欧盟已经淡出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边缘化的存在。

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情况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类似。但无论是国家形态还是发展成就,都无法与中国相比,印度多年来致力于打造地区大国,不惜血本武装自己,摆出一副抗衡中国的架势,实在是一种失策之举。其实,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扮演很尴尬的角色,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角。无论印度如何折腾,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印度都难以成为重要角色。印度的唯一价值,就是被利用的价值。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与印度“合作”,一是为了赚取印度人的钱,一是为平衡、牵制中国。印度可能成为地区大国、强国,却不大可能成为政治大国。历史上,南亚很长时期内一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殖民统治体系面临瓦解。

南亚次大陆国家未来很难成为主导世界的一种力量。

未来世界政治格局与中国前景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刊发的一篇文章,把2013年和100年前的世界作了一个有趣的对比,称“2013年看起来和一战前夕的1913年惊人的相似?”回顾1913年的世界可以提醒我们,关于全球化的连续性,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现在的世界比25年前更像100年前——它是一个竞争的多极化世界。正如1913年那样,技术、贸易和金融把我们今天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理性的利己主义告诉我们,这些力量所带来的整合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在过去几年中,贸易保护正在抬头,全球贸易谈判破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讨论完全不足,互联网出现分裂。

有一种激烈的言论认为,西方的主导地位——作为世界规则制定者的地位——正在终结。1913年的世界——一个辉煌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世界——为我们提出了警告。在这一年里,世界的运行机制被许多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在2013年,当面对类似的全球变动时,我们可能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设想现存世界的运行机制会永远继续下去。这并不是说我们正在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边缘,但未来大国之间的冲突并非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