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政情报告(2013-2014)
48869400000002

第2章 政府改革(2)

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

专家认为,好的政绩考核机制能让那些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脱颖而出,而用准、用好一个干部,就等同树立一面旗帜,这是中组部改进政绩考核机制的最大意义所在。

《通知》指出,要按照好干部的标准,根据干部的德才素质、工作需要、群众公认等情况综合评价干部,注重选拔自觉坚持和领导科学发展、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增长速度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画等号,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据,作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依据,作为末位淘汰的依据。

竹立家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改革目标是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选人用人是其中一个重要内涵。《通知》体现了选人用人思路的转变,提出不以GDP为选人用人的唯一标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做法。改变选人用人标准,对以后改革和发展理念的变化很重要,对于改变官员思维方式、为政方式特别是权力行为方式,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央组织部负责人指出,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是不要GDP了,不是不要经济增长了。我们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一定是要有的,需要防止的是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在增长率上进行攀比,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因此,对干部来说,不是没有发展的压力了,而是压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务更重了,由以往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转变为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发展后劲,不再为GDP纠结了,把主要精力放到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再也不能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能靠盲目举债搞投资拉动,不能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速度。

考核方式方法要从三方面加强改进

实行责任追究

《通知》指出,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强化离任责任审计,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视情节轻重,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已经离任的也要追究责任。

王一鸣对这一新规十分欣慰:“近年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成效不甚明显,最根本的是责权利不对应,责任追究不到位。这次《通知》强调实行责任追究,这样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他认为,拍脑袋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责,拍胸脯蛮干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要追责,盲目举债留下烂摊子的要追责,要处理、处分直至摘帽。离任要审计,终身要追责,不能让有些人不顾条件,为了政绩搞了一屁股债,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甚至一路升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曾康华表示,现有的干部考核体制,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并不一定有一个科学的决策过程。比如一些省市引进重污染项目,尽管毁坏了环境,公众反对声音很大,但这个项目可以推动GDP,增加税收,最终还是得以实施。为此不少官员因为GDP增速上去了,还得到提拔。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发展,轻环保、轻社会综合发展的一种通病,在很多地方都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经济高速发展可持续性不强,且会带来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当地环境的破坏,比如现在全国的雾霾天,这就倒逼政府出台这样的追责措施。而对于领导干部的处分,也要落到实处,不能只是做表面文章。

规范和简化各类工作考核

《通知》指出,加强对考核的统筹整合,切实解决多头考核、重复考核、烦琐考核等问题,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精简各类专项业务工作考核,取消名目繁多、导向不正确的考核,防止考核过多过滥、“一票否决”泛化和基层迎考迎评负担沉重的现象。中央管理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当年开展专项学习教育活动或换届考察、巡视的,可不再重复进行年度考核,根据年度工作情况,综合运用专项活动督导以及换届考察、巡视等成果形成年度考核意见。

竹立家认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考核,负面意义远远大于正面意义。

据调研,有的地方搞了25个“一票否决”,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他表示,这种“一票否决”泛化的现象要改变,关键还是要监督,让权力规范运行。

刘元春也表示,政府的很多考核目标过多过滥,甚至会相互冲突。

为此,未来政府追求目标时,需要相对的简化,改变过度用行政命令的考核方式,因地制宜设定合理的指标。

加大公众参与考核和监督的权重

专家指出,在优化调整中央对地方自上而下考核的同时,还需尽快建立社会对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考核体系,即增进地方民众对于地方官员的约束力,促使地方官员以“民意”为施政方向,从而构建自上而下(现有考核体制)与自下而上(民意约束)相配合的激励与约束体系,以真正遏制“GDP崇拜”。

近年来,各地考核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引进第三方评估、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以及公众满意度调查等。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夏正林认为,这些考核本质上仍然没有改变。真正的政绩考核,说到底是人民对政府的评价,而不是自身的考核,应该在民主与法治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对官员的考核。首先,要改变政府的权力观,使社会自己做事,把政府解放出来,许多考核也就没必要存在,考核的一些负面效应会自动消除。其次,在法治的条件下,官员行为本质上是执法行为,因此,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权力是对官员考核的基本要求。最后,基层官员应当尽量由基层群众参与考核,以基层群众的满意度为标准。政绩本质上是由人民来制定考核标准的。目前虽然增加了“公众的满意度”,但本质并未有丝毫改变,未来应该使基层政府率先成为由人民“问责”的政府。总之,对官员的政绩考核是必要的,但“自上而下”的政府职能设计,法治化的权力行使环境与“自下而上”的监督考核,对于政绩考核本身的改革来说,更为必要。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吴忠民表示,除了优化调整中央对地方自上而下考核外,还需要尽快建立社会对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考核体系,真正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打造保障公平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性政府。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旭涛指出,在考核主体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对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参与力度,引导社会各界和群众有效监督与评价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要加大政府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将本级政府和部门的五年发展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年底的绩效报告,或者评估内容、评估过程、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等,通过政府网站、政府报告等形式面向全社会公开,避免“关起门来自己搞”。

地方考核新办法纷纷降低GDP比重

在中组部新规出台之前,湖南、江西等多地已先行试点弱化GDP考核。新规出台之后,又有不少地方紧急呼应,推出了地方版实施细则。

湖南:出台“分类”考核体系,弱化GDP考核指标

2013年8月出台的《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以县市区为主体的分类考评指标体系。按照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把全省122个县市区分成中心城市城区、城乡复合型县市区、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三大类,每个类别为其设置了不同的考核目标值,彻底摒弃了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模式。

湖南考核新办法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考核对GDP指标的弱化。湖南在对县市区的考核指标中,GDP权重仅为5%,落在“经济结构指数”(12%)、“居民收入水平”(7%)和“社会安全指数”(7%)之后,与“环境质量指数”(5%)齐平。

江西:从唯GDP论英雄到差别化分类考核

2013年11月中旬,江西省出台《2013年度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实施意见》,对11个设区市和100个县(市、区)予以差别化分类考核评价,设区市按2012年末总人口分300万人以上和300万人以下两类,县(市、区)按《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分35个重点开发区、33个农业主产区、32个重点生态区三类。按照县(市、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分类情况,设置三类权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环境指标上进行区分,各类县(市、区)分别单独计分。

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党的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及成效、民生工程、生态环境5个一级指标,总权重为300分,其中经济发展及成效权重为120分,占考核总权重的40%,党的建设权重为60分,社会建设权重为50分,民生工程权重为40分,生态环境权重为30分。为充分反映当年发展实绩,各考核评价指标总量和增幅权重基本按3:7的比例设置。对扩大经济总量而不顾环保等发展质量的行为,做“减法”给“负分”。

山东:扎实开展科学发展成效满意度调查

近年来,山东省把最大限度地反映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构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的根本原则,加强对市级领导班子的考核。整个考核体系设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6大类40项指标,各市的最终得分还需要乘以群众满意度系数,以此来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增强宗旨观念。

群众满意度调查的内容,按照与群众利益联系紧密、感受深刻的标准,该省确定了8个调查题目,涉及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环境保护、困难群体救助、文化生活、社会治安、干部作风等方面。每个题目设置“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了解”4种评价意见,其中,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分别赋予不同分值,不了解不作为有效样本。每个题目有效得分的平均值为该题目得分,8个题目得分的平均值是群众满意度的得分。

群众满意度调查的方法:一是优化组合调查方式。采取电话随机访问、手机短信调查、问卷调查三种方式进行,按照6:1:3的比例计算满意度得分。二是规范选取调查样本。在尽量扩大样本数量的同时,坚持分类、随机原则,确保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电话访问和短信调查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号码样本中随机抽取;参加问卷调查人员从当地市级以上“两代表一委员”中随机抽取。三是科学安排调查流程。调查前,通过省、市主要新闻媒体发布公告,提高群众对满意度调查的知晓率和参与的积极性。访问时,邀请受访市的市长和市直部门负责同志、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现场旁听,请省纪委派员全程监督。访问结束后,由计算机当场计算得分,并请受访市市长、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和省纪委监督员三方签字确认。

群众满意度调查的结果运用:一是作为计算各市综合考核最终得分系数的根据。该省将每个市群众满意度得分除以全省各市群众满意度得分平均值,作为该市的考核系数,再将这个考核系数乘以千分制综合考核得分,得出各市综合考核的最终成绩。二是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

每年向各市通报考核结果,原汁原味反馈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督促各市深入分析原因,认真抓好整改。三是作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在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中,深入分析3年来考核结果,与换届考察情况相互印证,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做出评价,对坚持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任用;对贯彻科学发展观不力,特别是群众满意度低的地方,加大组织调整力度,进一步树立了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

广东:不同地区实施分类考核,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体现区域、部门差异是科学实施考核的基本要求。为引导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依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按GDP、常住人口、国土面积综合比重,将21个地级以上市分为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实施分类考核。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区的4市确定为都市发展区,侧重考核向国际都市群迈进的发展要求。优化发展区包括珠三角的其他5市,侧重考核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情况。东西两翼及环珠三角地区的8市为重点发展区,侧重考核发展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等情况。生态发展区包括山区和水源地的4市,侧重考核生态保护、宜居水平、公共服务等情况。对60个省直部门,根据其不同职能和工作特点,划分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党建综合三类,设置差异化的评价内容,实施民主测评、落实重点任务、机关工作效能、群众满意度4项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