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八卷)
48917100000027

第27章 明得是非,识得大体

“原文”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释义”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个人的独特见解,也不要因个人好恶固执己见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个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伤害整体利益,更不可以借助社会大众的舆论,来满足自己的私人愿望,发泄个人不满。

不识大体的亡国之君

陈叔宝是南朝陈的最后一个皇帝,史称陈后主。公元583年即位,在位七年,国亡被俘。陈叔宝亡国,主要在于不识当时的形势,不听忠臣良言,不理朝政,荒淫无度所致。

陈叔宝继位时,北方的隋文帝已基本统一北方,正着手准备南伐,统一全国。但陈叔宝却毫不在意,整天纵情酒色,放浪形骸。他在生活上穷奢极侈,整日沉湎于声色;在政治上,任用宦官佞臣,对人民进行横征暴敛,刑罚苛重。他把忠臣当作仇敌,对忠诚非贬即杀,朝中大臣见他如此拒谏,便不再敢进谏,这样,陈朝危机四伏,面临灭亡了。

正当陈后主醉生梦死,尽情享乐之时,隋朝文帝在统一北方之后,便做好了南下灭陈的准备了。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任命晋王杨广为行军主帅,统率五十多万军队,向江南进攻。

起初,陈后主听到隋军南下进攻的消息,还不相信,他说:“金陵具有龙盘虎踞之势,王者之气都汇聚于此,齐国军队三次来犯,周朝军队两次来攻,都不强自败,隋军又能怎样呢?”依旧与张贵妃等人吟诗作赋,高歌开怀畅饮。

后来,听说隋军已渡过长江,直逼京城建康时,陈后主这才惊慌失措,忙召集群臣商议退兵之计。可是,群臣也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想不出对策。正在焦急之时,老将萧摩诃答道:“臣愿领三军前往御敌!”当时,建康城中有兵十万人,于是陈后主命大将萧摩诃、任忠率军出城迎战。

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陈后主仍然不识大体,不明轻重,竟然强迫萧将军的妻子侍寝。原来,萧摩诃主动请缨,陈后主高兴,就宣其妻及子入宫,加赏封号,馈赠金银。当陈后主看萧妻年轻美貌,遂起邪念,便把她留在宫中,强迫侍寝。

萧摩诃当时正率大军与隋军对峙,闻知此事,火冒三丈,当场晕倒在地。将士见主帅昏倒,顿时慌作一团,结果陈军不战自溃。任忠见大势已去,便投降了隋军,并带领隋军攻入建康。

陈后主在宫中听到一片喊杀声,知道大事不好,于是慌忙带着最宠爱的张贵妃、孔贵嫔想逃。跑到景阳殿后的井旁时,听到前面有喊杀声,就与张贵妃、孔贵嫔躲藏到井下。隋军冲入王宫,到处搜寻陈叔宝,不见踪影。当搜到景阳殿后井边,见井口悬着绳子,便往井里看,发现井下有人,呼喊出来投降,连喊数声不应,兵士们喊着要往下砸石头,这才听到井底传来呼叫声。士兵们用绳索将井下之人拉起。人被拉出,见有三个人,认出是陈朝皇帝陈叔宝,还有张贵妃和孔贵嫔。士兵们大骂:“有如此荒唐昏君,岂能不亡国!”陈叔宝被隋军用绳索捆绑住,押出了皇宫。

至此,陈王朝宣告灭亡,隋朝统一天下。

深明是非的一代贤后

千古明君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盛极一时,除了依靠手下一批谋臣武将外,还得益于一个重要的人物——长孙皇后。

太宗即位后,长孙皇后一心一意地辅佐太宗皇帝,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家庭事务,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深得宫内外的好评。

因为长孙皇后端直有道,所以,太宗十分器重自己的皇后。每次退朝回到后宫,太宗教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每次都认真听完,但她不愿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唐太宗知道她公正无私、有见地,所以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太宗,她相信太宗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

魏征是太宗时期的著名谏臣,官拜谏议大夫,是一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一次,唐太宗无事,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去郊外狩猎。还未出宫门,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当时,太宗兴趣正浓,心想:“一个富有天下的堂堂天子,要出去狩狩猎,消遣一次又会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然坚持狩猎。谁知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结果,弄得太宗兴致全无,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到后宫见到了长孙皇后,还未消气,气呼呼地说:“我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长孙皇后忙问什么原因惹得皇上如此生气,等太宗把原因说明之后,长孙皇后连忙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向太宗贺喜:“恭喜圣上!贺喜圣上!”唐太宗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喜事,问道:“喜从何来?”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得有理,于是满脸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得以保住了他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

虽然贵为皇后,长孙皇后并不因此骄矜自傲,她仍旧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尤其是对年事已高的太上皇李渊,长孙皇后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经常提醒侍候太上皇的宫女如何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像一个普通儿媳那样力尽孝道。

外戚专权是历代朝纲混乱的原因之一,长孙皇后自幼熟读诗书,当然深知其中的利害。所以,经常规劝太宗不要顾及自己的家人,同时她时时提醒家人,不要因为自己是皇后就要仗势胡作非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文武双全,早年即与李世民是至交,并辅佐李世民夺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勋,算得上是开国元勋,本应位居高官。但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反而处处避嫌,免得给人留下话柄。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不幸受了风寒,引发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太子承乾请求大赦天下,并将他们送人道观来为母亲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没有人提反对意见,就连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并非人力所能决定。如果修福可以延寿,我从没做过恶事,为什么还得此重病呢?如果行善无效,那求福又有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是清静场所,如此万万使不得。因我一人,乱天下之法度,更会加重我的罪孽!”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含泪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在立政殿逝去,享年仅36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太宗,她死后薄葬,一切从简。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气势十分雄伟宏大的昭陵,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做人的智慧

“千人盲目一人明,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时,真理确实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个人的能力表现在能辨别是非上,也表现在能明识大体上。从现实而言,不可能有绝对的民主。所以,明辨是非之后,还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尤其是不要伤上司的自尊,照顾好领导的面子。另一方面,作为决策者,要善于公正地吸取各方面的意见,不存偏见和私心地采纳意见,这样,最后的决策才可能正确,有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