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发动篇
49001000000021

第21章 风云际会的欧洲天空(3)

同年10月28日,里宾特洛甫访问罗马,目的是说服墨索里尼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他说:“元首深信,我们不可避免地必须估计到在几年之内也许在三年或四年之内同西方民主国家发生战争……捷克危机已经表明了我们的力量!我们处于能先发制敌的有利地位,并且能完全掌握局面。我们是不会受人进攻的。军事形势好到无与伦比,从(1939年)9月起,我们就可以同各民主大国打仗了。”墨索里尼表示,不能缔结单纯的防御同盟,要缔结一个“足以改变世界地图的同盟”。里宾特洛甫表示支持墨索里尼关于同盟性质的看法,并许愿说,德国将努力使地中海成为“意大利海”。据齐亚诺看,此时德国外交部长的心思“完全都在”战争上。

10月15日,反对德日军事条约谈判的日驻德大使东乡茂德调任驻莫斯科大使,大岛浩接任日驻德大使职务。10月27日,里宾特洛甫趁此机会向大岛浩表示,德国准备在军事援助等问题上向日本让步,但条约的针对目标应包括英法。

11月1日,德国正式提出条约草案。11月11日,日本五相会议决定促进三国条约早日缔结。新外相有田八郎作了谅解性说明:本协定主要是针对苏联,但英法等国一旦站在苏联方面则即成为对象,英法等国本身并不是对象。外务省据此制定了第二次修正案。但大岛浩对此案极力反对,认为与8月26日五相会议精神相去甚远,已经按照以“第三国”为对象的方针,向德国提出谈判,现又变卦,“事关我国威信”。因陆相与外相意见相左,日本政府对如何回复大岛浩,得不出一致意见。

但是,意大利独裁者对缔结军事同盟的态度同日本政府相比积极得多。墨索里尼认为,同英法发生冲突不可避免,希望能与德日结成军事上的同盟。1939年1月1日,他对齐亚诺说,他决定接受里宾特洛甫关于把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变成军事同盟条约。并希望在1月份就能签订这项条约。希特勒对墨索里尼的态度表示满意,并希望加快步伐迅速缔约。

1939年1月6曰,德国向意大利和日本重新提出三国同盟方案。此时,日军已占领武汉和广州,英国在华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1月14日,英法声明不承认日本的行动,表示将捍卫自己在华利益。日英矛盾的加剧使日本对三国军事同盟的态度有所改变。里宾特洛甫、大岛和齐亚诺经直接磋商,草拟了三国条约的文本。在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看来,签订条约似乎已不成问题了,因为剩下来的只是技术性问题。他们预定于1月28日签订这项条约。但是,他们想得太简单了。

1月19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外相提出的如下方针:(1)三国同盟是针对苏联的,但根据情况也针对“第三国”;(2)军事援助及援助的程度将视情而定,并声明这只是反共产国际条约的延伸。为向日本驻意德两国大使白鸟和大岛传达政府的这一精神,2月下旬日本政府派遣由外务省、陆军部和海军部组成的特使团前往罗马和柏林。德国不满意日本的保留态度,谈判再度搁浅。

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后,欧洲局势日趋紧张。1939年4月,英法苏三国开始结盟谈判。日本政府担心,如果英法苏结盟,而日本仍游离于法西斯军事集团之外,处境将会十分不利。同时,德国也可能与苏联结盟对日本施压。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首相平沼于5月14日致函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表示“即使德国遭到苏联以外的一个或数个国家的攻击,日本也决定提供政治、经济援助与军事声援”。但日本仍借口准备不足,拒绝一旦德国与西方国家发生冲突立即提供支援。

日本政府对缔结三国同盟的态度抬高了意大利在德国人心目中的身价。虽然德国的高级将领对意大利的军事实力评价很低,但希特勒现在却急于要同意大利结成军事同盟。从1939年4月份起,两国最高统帅部参谋人员就开始了谈判。在凯特尔看来,无论是意大利的部队还是它的军备,都情况不佳。他认为,要打仗就得当机立断,不然意大利人就不会参加了。

4月15日,苏英法三国开始在莫斯科进行政治谈判;4月16日,苏联正式提出与英法订立“三国同盟”的建议;3月底以来,张伯伦相继对一系列国家的安全提供担保。苏联和西方国家为了建立抵抗德国的防御阵线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使希特勒很恼火,他决定加速德意结盟谈判的进程。

5月6日,德意两国外长在米兰会面。由于意大利人估计德国对波兰的行动已“迫在眉睫”,在谈判中,齐亚诺便根据墨索里尼的指示强调意大利至少在3年之内希望避免战争。里宾特洛甫表示,德国也希望能维持这么久的和平。这种德国人不希望马上打仗的表示,显然使意大利人感到满意。双方商定立即缔结一项德意同盟条约。晚饭后,墨索里尼要齐亚诺向报界发表—项公报,宣布德国和意大利已决定缔结军事同盟。希特勒得知意大利领袖的建议后,立即表示同意。

5月22日,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在柏林总理府签订了《德国和意大利同盟条约》,即所谓《钢铁盟约》。条约共7条,其主要内容是,如缔约国之一的安全或其他重大利益受到外来的威胁时,缔约的另一方将给予受威胁的一方充分的政治上和外交上的支持,以消除该威胁;如果违反缔约双方的愿望而发生其中一方陷入与另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军事纠纷之中时,则另一个缔约国应立即以盟国的身份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予以援助和支持;两缔约国一经共同作战,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得单独停战或请和。

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侵略性军事同盟条约。其侵略性质突出地表现在希特勒一定要放在序言中的一句话上:两国人民“因其世界观内在的血缘关系及其利益上的广泛一致性,相互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保障他们的生存空间和维护和平而共同奋斗”。

德意军事同盟条约的签订,使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法西斯侵略集团在通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3.英法军事同盟的形成

在欧陆争霸问题上,英国一贯坚持帕麦斯顿的原则:“我们没有永久的同盟者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不变的永久利益,我们的行动就应该以这些利益为转移”。凡尔赛和约确立了法国对德国的优势,奠定了法国在欧陆的霸权地位。这时的法国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并建立了协约国体制,成了英国最危险的竞争者。扶德抑法,在法德之间确立一种既相互冲突又彼此牵制的关系,藉以维护自己在欧洲的仲裁国地位,是英国在大战后很长一个时期内所追求的目标。英法在欧洲争夺霸权构成了整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但是,随着法西斯德国巧妙利用英法争霸这一深刻矛盾争取英国的支持而达到毁约扩军,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并与日本和意大利建立侵略同盟之后,英法同德意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而英法之间的矛盾则退居次要地位。为既得利益和自身安全,英法的立场逐渐趋于一致。

1936年3月7日,德国违反洛迦诺公约,派兵重占莱茵兰非军事区。3月19日,英法两国在伦敦举行参谋部人员会议,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建立联系,以便对那种遭到无端的侵略而要采取战争措施的技术条件做好准备”。

1937年,英法两国军事人员进行互访,双方军事合作有所加强。12月,法国空军部长前往伦敦与英国空军部长进行会谈,决定派一个技术代表团去英国研究空军建设问题。1938年1月底,法国技术代表团到英国进行了为期1个多星期的访问。

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从而使德国处于可以从三面包围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利地位,而使捷克的所谓“马其诺防线”失去作用。甘末林在事前指出,一旦德国人完成了他们莱茵河的防线,他们将成为中欧的主人,因为我们那时将无法再进行有效的干涉。面对这种情况,英法加快了军事合作的步伐。4月4日,法国陆军总司令甘末林建议:立即同英国进行军事谈判,以求达成建立联合参谋部的协议。此外,还考虑扩大两国军事合作范围,将现在空军方面的合作也扩展到陆军和海军方面去。

1938年4月24日,英法两国就建立军事同盟在巴黎举行会谈。双方对政治合作的范围、军事手段、指挥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双方认为,必须建立一个由两国政治官员和军事首脑组成的战争领导组织,该组织担负的任务是:协调两国的外交政策;制定相互配合的补给、运输和生产计划;确定发起行动的共同指令。在法国面临德国和意大利进攻的情况下,英国必须承担援助法国的义务。双方还认为,应建立一个战争联合指挥机关,统一进行作战指挥,发布军事命令。

4月28日、29日,张伯伦、哈利法克斯同达拉第和博内进行了会谈,两国政府首脑商定了双方进行军事谈判的原则。

5月23日,英国作战与情报机构负责人接见法国驻英武官。后者被告知说,4月末两国政府首脑的会谈使重新开始中断的1936年的会谈不再存在任何困难。英方提议派一名英国军官去参观法国的登陆港口,以便实施1936年协议中的英国向法国派遣远征军的条款,并答应就战争物资交换情报。

此时,为使英法两国可以集中力量来应付中欧的事变。英国政府正在谋求同意大利在地中海问题上取得和解。1938年4月16日,英意两国签订了一个协定。该协定实质上是英国让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自由行动,想以此来打动意大利,使其在中欧问题上表示出善意。而此时的法国则认为,意大利怀有侵略企图,它已成为法国的冤家对头。这种意见分歧当然也会反映到两国的军事谈判中来。但好在双方都一致认为其主要威胁来自德国,这种分歧并未影响两国加强军事合作。

在1938年9月捷克危机的日子里,法国政府曾询问英国政府,法国能得到何种军事援助。英国答复说,在战争开始6个月里,可派出2个非机械化师和150架飞机。9月27日,张伯伦同法国代表会晤时说:“我们现在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决意抵抗。法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它将履行其条约义务。我们曾多次公开申明,我们不能对法国遭受德国影响或征服视而不见。如果法国处境危机,我们将出兵援助。英国政府将说到做到,决不会自食其言。”

1938年11月下半月,张伯伦会见了达拉第。两国政府首脑就各自的备战情况交换了意见。达拉第说,法国政府正在发展军火生产,1938年法国拥有飞机2600架,准备今后每月生产400架。张伯伦则说,到1939年夏末,英国将每月生产700~800架。

1938年12月,里宾特洛甫和沙赫特访问巴黎,此行的表面目的是签订《德法宣言》,但更深层的动机却是离间英法关系。但从访问的结果来看,后一目的并未达到。会谈中,法国外长博内一再强调英法团结的根本重要性和不可动摇性。明确指出,从长远来说,德法关系的真正改善,如果不同时存在与此相平行的英德关系的改善的话,那是不可思议的。慕尼黑已使法国在东欧的主要盟国捷克斯洛伐克遭到肢解,法国经多年苦心经营在东欧同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建立起来的同盟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法国不能再失去英国。

慕尼黑会议后,英法等西方国家曾满以为德国的矛头可能会指向乌克兰,但在新年到来的时候,在西方国家的首都却传来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消息。

1939年1月30日,英国驻巴黎武官报告说,根据法国总参谋部的材料,希特勒即将进攻西方,而不是东方。同月,英国政府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通报说,英国政府掌握了德国有可能在东方战役开始之前,向西方国家发动进攻的情报。

面对德国日益严重的威胁,张伯伦于1939年2月6日发表了英法团结声明。声明说:“利益上的一致,把法国和我国联系在一起,因此,任何危及法国切身利益的威胁,不管它来自何方,都不可避免地会迫使我国向法国提供援助。”2月10日,法国政府表示,如果英国由于德国入侵荷兰而卷入战争,它将支持英国,如果因德国入侵瑞士而发生战争,英国政府则应给予法国对应的支持保证。与此同时,英法政府决定,它们的参谋本部之间的对话必须“比过去范围更广,性质更加亲密”。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举不但使德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都有了很大增长,而且侵略行动的又一次轻易得手进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促使他更快地采取下一个行动。在争霸斗争中,英法所面对的形势更加险恶。这时,英法统治集团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味妥协退让是满足不了希特勒的野心的,而且时至今日,英法已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