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心成为一片海
49046800000017

第17章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拥有今天(2)

可以想象,炎炎夏日,蛙鸣蝉叫,总是让我们感到心烦气躁;到了夜凉如水的晚上,心头的烦躁好像就能缓解一些。我们的心也分为两面,一面是夏日的太阳,另一面是淡如水的月亮,只有如月般从容,才能消除心底的烦躁和忧虑。环境在于我们怎样去感受,如果安然,自然不会受环境影响;反之,如果太过在意周围的环境,就只能让自己产生忧虑和烦躁。

从前在一个庙里有很多小和尚,因为年龄小,所以很难保持安静,住持是慈祥的,对这些小和尚的管教并不严厉,他希望他们能够自己悟出道理,而不是通过自己强制管教。小和尚们每天在不坐禅的时候都在寺院中叽叽喳喳,打扫的时候也会玩闹起来。

有一个入寺比较早的小和尚,年龄稍大,此时的他已经习惯坐禅的生活,他因为厌恶喧嚣,才选得此地出家,觉得这样才能够让他远离喧嚣,过上平静如水的生活。但是这些小和尚打乱了他的心,他在坐禅的时候总能听到那些小和尚的喧哗和笑闹。虽然他很想教训他们,但是住持曾经告诉他要慈悲为怀,宽容待人,与世无争。没有办法,为了留得一方清静,他只能选择到寺庙外的树林中坐禅。

有一天,住持在小和尚坐禅的时候来到了树林,问他为什么在这里坐禅,小和尚便一五一十地说了。

小和尚说:“因为这里难得清静,寺院中的小和尚实在是太过吵闹了,为了修禅,我只能另选一方清静之地。”

住持笑了笑,问他:“这里的蝉鸣没有吵到你吗?”

小和尚答:“不去注意就不会影响到我。”

住持微微一笑,反问他:“那么你觉得小和尚的吵闹和蝉鸣有什么区别呢?”听完住持的话,小和尚恍然大悟。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到树林中坐禅了。

住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决定我们心境的并非是客观的环境,而是我们自身。在意周围的环境,就会被周围环境所影响;从容一些,就能忽视那些让我们烦躁、忧虑的环境,获得内心的平静安宁。

如果我们难以保持平和的心态,难以做到从容,那么即使再安静的环境,我们也会感到烦闷,这种情绪持续发展就会成为忧虑。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我们的内心。只有做到内心从容,才能收获心中向往的安然。

有一个女孩,她异常容易焦躁,这使得她的气质大打折扣。每当焦躁的时候,她就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变得非常冲动,好像她周围的空气都改变了一样。每到夏天的时候,她的焦躁就会更胜以往,这样的季节让她非常反感。

午睡时女孩会被蝉鸣影响得睡不着,晚上又会感觉燥热,有时越想安静下来就越是听到规律的表针走动的声音,这些都成为了影响她睡眠的因素。越是安静的环境,她越是容易听到各种声音,这让她难以入睡。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她感觉自己有些神经衰弱了。

有一天,女孩的朋友约她一起出去玩,她想,反正回到家里也是睡不着,不如去放松一下。他们选择到酒吧去消遣,那里异常喧哗,大家疯狂地跳着舞,音乐的声音大得震耳,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因为这段时间实在是太缺少睡眠了,也或者是放轻松了,这个女孩渐渐沉入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不一会儿竟然在沙发上睡着了。

耳边震耳的音乐没能成为影响她的因素,直到最后朋友叫她,她才从睡梦中醒过来。真是奇迹,这竟然是她睡得最舒服的一次。由此,这个女孩领悟到了,环境并非影响自己的因素,影响自己的,是自己焦躁的内心。从那之后,女孩下班后就给自己减压,从容地面对生活,从那时开始,她每天都可以安然入睡了。

从容一些,往往能够帮助我们脱离困扰。佛之所以能够成为佛,远离世间的烦恼,并非是佛所处的环境没有烦恼,而是因为佛的心已经脱离了情绪的控制,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没有了烦扰,生活自然能够恬淡而幸福。我们缺少的,就是如佛的从容。

没有绝对的安静,越是安静的环境,声音反而越容易凸显出来。只要我们能够不在意,那么客观环境就不再是影响我们心情的因素了。放宽自己的心,如月一般从容淡定,放下不必要的忧虑,内心自然平静如水。

不必苛求尽善尽美

我们有时因为太过追求完美,所以在小事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使自己异常辛苦,产生忧虑。只要我们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再纠缠那些无谓的小事,那么我们就能从忧虑中脱离出来。

大事还是小事通常以我们的重视程度为标准来进行区分。有时我们难以客观判断,抓不住事情的主体,就只能在细节小事上打转,进而耽误了其他重要的事情。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了太多的精力,就难以在其他事情上花费精力,事情的结果可能就会和我们所期待的产生偏差。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潜心向佛,即位之后,他就开始着手于对境内所有的寺庙进行修葺。这时候问题出现了,围绕着谁来修葺寺庙这个问题大臣们展开了讨论。

最后留下了两个队伍,一边是普通的僧人,另一边是一支优秀的装修队。国王感到选择比较困难,就向大家征询意见,最后讨论出了一个方法,就是让双方分别对两个寺庙进行修葺,以最后的结果定论。

两边都展开了工程,一边的装修队要了很多名贵的材料和金银,还要了很多种颜料。而另一边,僧人们的要求就简单多了,他们要了最简单的打扫工具。然后两边都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过了不长的时间,僧人们的队伍就完工了,又过了一段时间,装修队也完工了。人们先观赏了装修队的工程。工人们做得非常精致,雕梁画栋,一切都是崭新的,完全没有了后来寺庙的样子,就连柱子上,也雕上了精美的图案,并且还镀了金。人们除了精美以外,没有了其他的评价。

然后,人们又来到了僧人们“装修”的寺院,刚刚进去人们就被里面肃穆的气氛感染、影响了。原来僧人没有做任何的装修,他们只是扫去了灰尘,恢复了寺庙的本来面目,虽然寺庙并非崭新的,但是人们却从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心也随之静了下来。最后,僧人们在全国展开了寺庙的修复工作。

虽然说细节决定成败,但并不代表着我们要事事着眼于细节,这样就可能像装修队一样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如果因为过于纠缠小事而耽误了大事,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没有任何意义。有时小事是异常琐碎的,总是和这些事情纠缠,势必会让我们感到烦躁和忧虑。放开那些无谓的小事,才能将自己从忧虑当中解放出来。

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也变得越来越忙碌。我们要想抓住幸福,就要学会抓住重点,只着眼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并因此产生抱怨的话,只能让自己远离幸福。

有一名年轻人,他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生活对于他来说痛苦远远大于乐趣。他每天都会有很多烦恼,为这些事情忧虑不已。

在早上上班的时候,坐公交车的年轻人总会异常小心自己的鞋子不要被踩到,没有座位的时候就站在座位边上时刻注意着那个人哪一站会下车,当那个人有下车意向的时候,他就开始忧虑,因为担心别人会抢走这个自己已经守了很久的座位。

工作的时候,年轻人也总是过度注意经理的言行,他总觉得领导的每一句话都有着领导的意思,即使经理随便开句玩笑,也会让他思考揣摩好久,他总是试图去了解经理的意思。约客户见面的时候,他就会一直看表,因为他怕客户不来,怕失去客户。每当客户迟到的时候,就看到他在那里皱着眉头看表,一副坐立不安的样子。

结果呢?即使年轻人小心翼翼,但是很多不快还是找上了他。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因为过于注意自己的鞋子不被踩到,被小偷钻了空子偷了钱包;因为注意抢座位,不小心撞倒了要下车的老人;在公司因为过于关注经理的脸色,使得工作进展不顺利,最终离开了他的工作岗位;等客户的时候因为不停看表,让客户误会他等得不耐烦,觉得他不懂礼貌,合作也吹了。

因为过于在意无谓的小事,使得结果很糟糕。为什么要因为那些无谓的小事而焦躁不已呢?忧虑对人的伤害有很多,我们完全没必要为了一点点小事而纠缠不休、忧虑不已。

生活是忙碌的,我们做不到马不停蹄地赶路,更没有精力去应对所有的问题,不要太过纠结于一句话、一些小事,平和一点,给自己一点空间,让自己能够有时间去享受生活,有机会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