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让心成为一片海
49046800000034

第34章 人之相容,容于量(2)

既然批评指责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不如换一种方法尝试。俗话说,责人以宽人为本,不如常怀一颗宽恕之心,以大度的胸怀去包容对方,接纳对方。

戴安娜夫人是社交界的名人,经常会邀请一些宾客来家中聚会,因此特聘了一名总招待来负责自己的宴会安排。总招待艾米一向办事得力,但有一次却不知什么原因,派来一个不懂礼数的侍者来招待客人。

这位侍者对有关一流服务的概念基本上没有意识。每次上菜,他都是最后才端给主客,还把没有炖熟的肉端上餐桌,这让戴安娜夫人气愤至极。于是,整个宴会过程戴安娜夫人几乎都在强颜欢笑,她不断对自己说,等宴会一结束,立刻给艾米一些颜色看看。

结果,宴会后戴安娜夫人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艾米,直到第二天艾米来向她道歉。可这时,戴安娜夫人的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她想,即使我教训了艾米一顿也无济于事。她会变得不高兴,跟我作对,反而会使我失去她的帮助。客观上说,菜不是她买的,也不是她烧的,一些手下太笨,她也没有法子。可能真是我对她的要求太严厉了,火气太大了。

最后,戴安娜不但没有苛责她,反而以一种友善的方式作开场白,以夸奖来开导她。戴安娜对紧张不安的艾米说:“听我说,艾米,你知道,当我宴客的时候,你的在场对我有多重要!你是纽约最好的招待。我也明白,那天发生的事你也没有办法控制。”艾米的神情放松了。

艾米微笑着说:“的确,夫人,问题出在厨房,那不是我的错。不过我敢保证,如果您能再给我一次机会,上次的情形将不会再发生了。”

结果下一次戴安娜再度组织宴会时,艾米和她一起计划菜单,还主动提出把服务费减收一半。而那次宴会举办得相当成功,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散会的时候,客人纷纷问戴安娜夫人:“您对招待施了什么法术吗?我竟从来没看到这么周到的服务。”

戴安娜夫人无疑是一位聪明的女士,她不仅让艾米愉快地承认了错误,而且在下一次设宴时得到了艾米的热情服务。然而,生活中恰恰有一些人不懂得批评的艺术。他们一旦发现对方的错误,便会怒火中烧,恨不得将对方从头到脚羞辱一遍。当然,我们不怀疑发怒的本意是让对方改正错误,可是这样的结果只能使愤怒者发泄一通,而犯错者心中更加不快。更有些人在愤怒的时候通常会说出一些难听话来,结果使犯错者有了反驳的机会,结果事情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使矛盾激化,让情况变得更糟。

其实,要想让一个犯错的人改正错误并不难,只要采用了适当的方式。不过,无论选用什么样的方式,都必须要怀有宽恕的态度。

江涛有一次与办公大楼的管理员发生口角,从此矛盾暗生,彼此互相憎恨。有时管理员为了报复江涛,会趁他一个人独自在大楼的时候拉了电闸,使江涛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着离开大楼。

几次之后,江涛终于知道这是管理员在从中作祟,于是心中更是气愤。终于,当再一次遇到这种情形时,江涛猛地从凳子上跳起来,径直走到管理员的房间。当江涛看见管理员正悠闲地吹着口哨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对着他开始破口大骂。可是管理员好像根本没听见似的,直到江涛骂得口干舌燥时,管理员才转过身来,微笑着对江涛说:“原来小江同志也有这么激动的表现啊,一定口渴了吧?”

江涛见这种情景,竟被堵住了嘴,什么话也说不上来,于是灰溜溜地回到了自己的凳子上。在黑暗中,江涛想了很久,刚才的做法不但让自己失去了文明人的风度,而且还把自己的心情弄得更糟。更严重的是,如果这件事传到上司的耳朵里,很可能会让领导怀疑自己的人品和能力,真是得不偿失。思前想后,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主动向管理员道歉。

当他再次找到管理员后,心平气和地说:“我来向你道歉。不管怎么说,我不该开口骂你。”

不料,这么一来,管理员竟不好意思起来:“你不用向我道歉。其实,刚刚并没有人见到你失态,我也不会对任何人说的,我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泄泄愤而已。”一来二去,两个人的关系竟一下子被拉近了许多。最后,他们竟成了好朋友。

抓住别人的错不放,一味苛责以待,不但不会得到对方的认同,还会把矛盾激化。就像上面故事中的两个当事人一样,本来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因为对方谁都不放手,闹得矛盾越来越大。可一旦有一方先妥协,那么另一方也便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样事情既得到了解决,两个人的关系也得到改善,何乐而不为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别人犯下错误时,一定要用一颗宽恕的心去原谅他,用一种友善的方式让他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毫无抵触地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而且能够使自己得到犯错者的敬重。

宽容别人,于人于己两自在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明智。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饶恕别人,自己不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而且还会让这种和谐扩散,使周围的环境融洽起来。

相反,太计较则是使仇恨得以延续的种子。仇恨的情绪如同充足气的皮球,你用多大的力气踢它,它就用多大的力量回赠你。这种仇恨的种子一旦被“遗传”、“继承”,就会演变为更加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在心中怀恨、心存报复的同时,我们的身心也同样备受折磨。

可以反过来想想,当我们在遇到窘困时,不也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希望对方不再咄咄逼人吗?同理,在他人遇到这种情形时,我们也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生活不是平坦大道,处世应如古人云:“径行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这说的就是为人处世要“以和为贵”。

王莽篡政后,朝纲腐败,群雄四起。其中,绿林军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武装力量,而刘秀和他的族兄刘玄则是这支队伍的首领。公元23年,刘玄黄袍加身自立为帝,这就是后来的更始帝。同年,刘秀奉更始帝刘玄的命令奔赴河北,稳定当地局势。

当时,河北局势动荡不安,而刘秀则打算以此为契机,发展自己的力量,以便摆脱更始政权的限制。为了拉拢人心,刘秀在河北做了许多符合民意的事情。他每到一处,便考察官吏,然后按照他们的能力升降职位。除此之外,他还平反冤案,将无罪的囚徒释放,并顺应民意废除了王莽苛政,恢复了汉朝的官吏名称。

河北有一股起义势力,领头的名叫王郎,他谎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利用当地豪强,一面排挤刘秀,一面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刘秀经过几次逃难,才在河北站稳了脚跟。

刘秀率领大军攻打王郎,很快取得了胜利。之后,刘秀驻军邯郸,一刻也不忘拉拢人心。在查阅王郎府中公文时,人们发现许多辱骂、攻击甚至献计除掉刘秀的文书。当手下将这些文书拿给他看时,他立即派人将这些文书拿到空旷处,然后准备当着众将士的面将其烧毁。

这时,一名武将忍不住说道:“将军,如果将这些公文烧掉,那些对你不怀好意的人不就可以逃脱我们的惩处了吗?即使以后我们能查出一两个人来,也没有证据治他们的罪啊。”

刘秀知道手下有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于是语重心长地说道:“我根本没有考虑如何惩罚这些人,我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放过这些人,因为他们之所以会反对我,也是迫于形势。以前发生的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不要再提了。否则,真心愿意投奔我们的人不就少了许多吗?”

果然,河北各郡县的官吏从这件事上看到了刘秀的为人,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于是不再坚持反对刘秀,从而纷纷归顺他。

试想,如果刘秀真要一一计较这些言论,并将那些以前的敌人一一治罪,那么恐怕整个河北郡的官员都要联起手来与他争个鱼死网破了。结果他不计前嫌,给这些人一条生路,使得这些官员不再有性命之忧,既避免了又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又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同时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只有当一个人懂得为他人留余地的时候,他才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得到众人的维护。遇事往好处想,多感念别人的恩德,即使别人冒犯了你,也不苛责,这样,别人自然会被你的诚意所感动,进而待你以真诚。假如遇事总往坏处想,总想赶尽杀绝,那么即使别人无意中冒犯了你,你也会因此耿耿于怀,从而伺机报复,到那时,不管是你死还是我活,对双方都没好处。

对此,楚庄王就做得很好。

春秋时期,楚庄王在位时,楚国发生了叛乱。楚庄王御驾亲征,亲自平定了叛乱。凯旋后,楚庄王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各位臣子入宫共享盛餐。一时间,宫中烛光摇曳,歌舞升平,一派欢乐景象。一直到太阳落山了,楚庄王依然意犹未尽,命宫人掌灯,继续欢宴。

楚庄王见群臣开怀,一时兴起便让自己的爱妾出来向众臣敬酒,宴会就更加热闹了。正当楚庄王的爱妾许姬绕着桌子向众臣敬酒时,突然一阵风吹来,宫中的蜡烛全都熄灭了,整个宴会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这时,许姬突然感到自己的胳膊被人拉住,但她十分聪明,不声不响地将其挣脱,还将那人的帽缨扯断,并拿着那人的帽缨来到楚庄王身边,将刚才的一幕告诉楚庄王。谁知,楚庄王并没有发怒,反而吩咐宫人先不要点燃蜡烛,还让群臣不必顾忌君臣之礼,把帽缨等全部摘下来。于是,群臣纷纷照做了。待大厅恢复了光明后,宴会欢声再起。

宴罢,许姬质问楚庄王为什么要这样做。楚庄王回答道:“今晚与众臣同乐,臣子开怀畅饮,酒后失礼是难免的。戏弄你的人是犯下了欺君之罪,当众找出此人也并不难,可是找出来之后怎么办,要将他杀了吗?如果此人系有功之臣,治其死罪不是会寒了将士们的心吗?失去了人心,还保得住国家吗?”

后来,楚郑两国交战,楚庄王率军作战。由于郑国早有埋伏,楚庄王被郑军围困。此时,一位副将拼死冲入郑军,将楚庄王救出。回朝后,楚庄王欲重赏此人,却被此人辞谢。原来,这位副将便是庆功宴上乘着酒兴摸楚庄王爱妃许姬玉臂的人。

假如在日常交往中,一旦对方未能达到你的要求,或对你犯了什么过错,你就怀恨在心的话,只会加深彼此的误会。彼此的交往是一种缘分,既是如此,又何必计较太多呢?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么一切不愉快就能迎刃而解了。给他人留条后路,说不定也是在给自己留条生路,正所谓:“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