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49196900000017

第17章 不合逻辑(3)

上面例(1)开头提出的问题是“这座塔的建造年代”,下文就应该说明它建造的年月日。但是,作者在后面却提出了另一个问题:“原来……修建的”,即这座塔是由谁来修建的。这样前后就失去了联系,造成主词与宾词不相一致的语病。可将“这座塔……修建的”改为:“这座塔是在明朝××年间修建的”。例(2)前一句说同学们尝到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甜头,后一句突然跳到“进一步调动了学习文化课的积极性”这层意思上来。行文过程中似乎忘记了前边说的问题,这就使前后失去了联系,应把后一句改为“进一步调动了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例(3)主词和宾词没有搭配好,未能形成恰当的呼应。“教学质量能否提高”说的只是两个方面的意思,“全面准确解读新的课程标准”说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应在“全面准确解读新的课程标准”前边加上“是否”二字。例(4)中主词跟宾词的一部分搭配不当。“写作水平”只能说是“提高”,不能说是“扩大”,应将“和扩大”删去。例(5)主词说的是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意思,而宾词只照应了一个方面,应在“愿意”前边加上“是否”。

三对主词缺少限制或限制不当

在说话或写文章中,如果对主词应该加以限制而没加限制或虽加以限制而限制不当,都会造成判断与事实不符的毛病。例如:

(1)去年夏天的晚上,阳曲县发生了地震。

(2)中学生的任务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

(3)作文中有些多余的词句应该删掉。

(4)不少黄色书刊对于缺乏鉴别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5)每一所中学都有语音室、实验室和音乐室。

上面例(1)的“晚上”,其实指的是“去年夏天的某一个晚上”,并非“去年夏天的每个晚上”,由于对主词应该加以限制而没加限制,造成判断与事实不符,应该在“晚上”前边加上“一个”。例(2)没有恰当地限制主词。“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固然是学生的任务,但不是惟一任务。中学生除了长知识之外,还要提高思想觉悟,增强体质。所以,应在主词“任务”的前边加上“主要”二字。例(3)对主词限制得不恰当。既然是“多余的词句”,就应该全部删掉,而不是“有些”应该删掉。应将“有些”改为“那些”。例(4)误将全称肯定判断当作了特称肯定判断,所以判断对象的数量范围不对。既已肯定是“黄色书刊”,对于缺乏鉴别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句中的量词“不少”就用得不当,应将“不少”删掉。例(5)的主词“中学”用“每一所”加以限制,不妥当,因为跟客观事物实际情况不符。现在有的中学,由于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确实建起了语音室、实验室等。但还有不少中学,虽然教育经费不断增加了,因为基础设施差,仍不能用于建立语音室、实验室、音乐室。所以,应将“每一所”改为“一些”,并删去“都”。

四用错系词或否定不当

有的判断是肯定的,有的判断是否定的,二者的“质”不同。所以,作判断时要注意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准确地使用系词“是”或“不是”。

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可以用双重否定来强调肯定,用三重否定来强调否定,还可以用反问来强调肯定或否定。所以,在运用多重否定时,要注意不要引起混乱。如果使用否定词出了错,就会弄错判断的质。例如:

(1)我们要认真宣传学生守则,以免学生不做错事。

(2)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他无时无刻在思念着亲人。

(3)全校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高小甜对同学太苛刻了。

(4)一个人的成才,无不例外地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思想。

(5)苟应田一上课就捣乱,这怎能不让徐老师不气愤万分?

上面例(1)错用了系词,误将肯定判断用为否定判断,所以这句话同作者的本意正好相反,应该把“不”字删去,或者把“以免”改为“尽量使”。例(2)本想表达“他非常思念亲人”这个意思。但因将“无时无刻”误认为是双重否定,所以意思成了“他不思念亲人”。“无时无刻”是“没有一时一刻”的意思,应在“思念”前加“不”才能构成双重否定。例(3)用了两个否定词,双重否定是为了强调肯定,这句岂不成了“全校老师都喜欢高小甜对同学太苛刻”吗?这正好跟作者的意思相反。应去掉“不”字。例(4)作者的原意是说“一个人的成才,没有例外地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思想”,由于误用了“无不”这个双重否定的形式,结果,使“没有例外”变成了“可以例外”了。应将“无不”改为“无一”或“毫无”。例(5)否定词用得不当。两个否定词连用,意思是肯定的。苟应田一上课就捣乱,这怎能不让徐老师气愤万分?可是,用了双重否定,句意同作者本意正好相反了,两个“不”要删去一个。

五没有分清判断中的主体和客体,或前后次序倒置

判断的对象是主体,用来说明判断对象的是客体。两者颠倒了位置,主体变成了客体,客体变成了主体,就会产生语病。例如:

(1)鲁迅这个名字对我国人民是不陌生的。

(2)热带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应大象的生活。

(3)摇滚乐对于我很不感兴趣。

(4)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

(5)现在,学习任务非常繁重,互联网占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上面例(1)的主体是“我国人民”,“鲁迅这个名字”是客体。在句中“鲁迅这个名字”被放在主体的位置上作判断的对象,“我国人民”倒被放到了客体的位置上去说明“鲁迅这个名字”,正好把主体和客体的位置颠倒了。应改为:“我国人民对鲁迅这个名字是不陌生的。”例(2)混淆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大象”是主体,“自然环境”是客体。这句主客倒置的原因是动词的用法没弄清楚。要是让“自然环境”做主体,那么“适应”就应该改为“适宜于”。否则,就应恢复主客位置,把全句改为:“大象十分适应热带自然环境的生活”。例(3)中主体和客体没分清,不是“摇滚乐”对于我很不感兴趣,而是“我”对于摇滚乐很不感兴趣。所以,要把“我’’放在主体位置上,把“摇滚乐”放在客体位置上,这样才能说得通。例(4)未能按事情发生的先后去说,这样,就不能作出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判断。应该把前后两个“一定……”互换一下位置,把颠倒了的前后次序恢复过来。例(5)中“我”是“主”,“互联网”是“客”,应“我”在“互联网”前。

六前后自相矛盾

在同一条件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判断,思想必须首尾一贯,不能前后自相矛盾。否则,就会出现语意悖谬的错误。例如:

(1)想一想欧老师,想一想校长,他们为了同学们,废寝忘食,为的是什么?

(2)最近学校新招收了近二百余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3)这种登山鞋是目前出产的质量比较好的优质鞋。

(4)医生使这些瘫痪的人又复活了。

(5)他是海啸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上面例(1)前边说“他们为了同学们”而“废寝忘食”;后边又提出疑问:“废寝忘食”为的是什么?这样把已经做了明确回答的问题,再提出疑问,这是自相矛盾的。可将“为了同学们”,删去。例(2)同时使用“近”和“余”,就对新招收的新生数量作了自相矛盾的判断。因为“近二百名”是不到二百名,“二百余名”是超过了二百名。又是不足,又是超过,到底是多少呢?令人不得其解。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删去“近”或者“余”。例(3)“质量比较好”和“优质”两个定语意义在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好”比“优质”要差得多。但是两者同时修饰一个中心词“鞋”,就互相矛盾了。可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其中的一项。例(4)中的“瘫痪”跟“复活”相矛盾。“瘫痪”是指人或动物的肢体失去了活动能力,但是,肢体失去活动能力的人或动物,并未失去生命。“复活”是指生命终止之后又恢复了。这样,二者就相互矛盾了:前边说“瘫痪”,生命并未终止;后边怎么能说“复活”呢?可改“复活”为“恢复健康”。例(5)中“死难者”意为“死于灾难的人”,“幸免”意为“有幸没有遇难”,既说他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又说他是“幸免”,前后矛盾。可将“死难者”删去。

七搞错了判断的条件和结果的关系

客观事物之间,甲事物是构成乙事物产生的条件;乙事物是在甲事物提供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就称为条件关系。如果其因本无条件关系,而硬把它们构成条件关系,就会犯强为条件关系的错误。例如:

(1)只有认真读书,我们才会得到知识。

(2)这次足球比赛,不是你班胜,就是你班败,我们总能分出高低来。

(3)如果强调学生自学,就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4)明天就要考试了,他还在打球,肯定他会考不好的。

(5)那些不分是非曲直,遇到问题绕道走的干部,群众不一定欢迎。

上面例(1)把充分条件错当作必要条件了。“认真读书”肯定会得到知识的,但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并非只靠书本。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例(2)把相容的选言判断错当作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了。“这次足球比赛”,交战的双方,都有胜的可能,也有输的可能,还有双方都不输不赢、打成平局的可能。应将“我们总能分出高低来”改为:“或者,双方打成平局,握手言和。”例(3)错误地给判断强加关系。强调学生自学,不等于就是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之间不存在条件和结果关系。应将“如果”去掉,将“就会”改为“并非”。例(4)把可能性判断错当了必然性判断了。“打球”与“考不好”并无必然联系,这样判断,未免武断。应将“肯定”。改为“可能”。例(5)误将必然判断当作可能性判断了。“不分是非曲直,遇到问题绕道走的干部”,群众肯定不欢迎。应将“不一定”改为“一定不”。

思考与练习(十一)

一、要做到恰当地判断,有哪些要求?

二、判断不恰当、不合理,就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情况,下面的句子中有什么错误?请修改并说出理由。

1.穿着红红绿绿的运动衣,正在进行篮球比赛。

2.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3.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听话的孩子。

4.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5.同学们的精神面貌,过去和现在相比,确实大不相同了。

6.“有志者,事竟成”,这种事例是千真万确的。

推理不合乎逻辑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中已知的判断叫前提,从前提中推出来的新判断叫结论。

推理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

推理是极其重要的思维形式。人们说话、写文章,不仅要求概念明确、判断恰当,而且要求推理合乎逻辑。这里所说的逻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理”。如果推理不合逻辑,便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防碍有条不紊地表达思想,说话、写文章就要出现语病。

推理不合逻辑,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提不正确或不充分

推理中,前提是结论的根据,必须正确、充分。如果前提不真实,结论就不正确;前提不充足,结论就会以偏概全。例如:

(1)爱看课外书籍的人学习成绩不好,李文经常在课余时间看课外书籍,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不好。

(2)方芳是共青团员,白兵也是共青团员,他们都是我班的同学。我们班都是共青团员。

(3)运动员必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我不是运动员,可以不坚持体育锻炼。

(4)小说是文学作品,这篇文章是文学作品,所以这篇文章是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