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49196900000018

第18章 不合逻辑(4)

上面例(1)的大前提不充分、不正确。爱看课外书籍的人,只要安排得当,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只有放弃学习功课,沉迷于闲书的人才会影响学习成绩。由于大前提不充分、不正确,根据这个不充分的前提推出的结论,自然也是以偏概全、不正确的。全句可改为:“学好功课又爱看课外书籍的人学习成绩都不错,李文在学好功课的基础上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看课外书籍,所以,她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例(2)是由特殊的前提推出一般的结论的归纳推理。尽管这种推理是以一些个别的事例为前提,但也必须占有充分的材料,摆出充足的理由和事实,才能从中推出普遍性的结论。这例两个前提都是真实的,但两个人并不能代表全班同学或大部分同学,因此,说“我们班都是共青团员”,就是犯了主观武断的逻辑错误。全句可改为:“方芳是共青团员,白兵是共青团员,还有晓毅、光辉、乐伟、郭妮、刘扬等也是共青团员,他们都是我班的同学,所以,我们班的共青团员不少。”例(3)的大前提不严密,推理不合理。“运动员必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这是对的,但是,坚持体育锻炼的,并不一定都是运动员。因此,全句可改为:“运动员必须每天坚持体育锻炼,我虽然不是运动员,也应该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例(4)中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似是前提,其实是中词不周延的表现。“小说”只能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文学作品还包括诗歌、戏剧、散文。“这篇文章”是文学作品,同样也只能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因此,这句话的前提和结论都是错误的。可改为:“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这篇文章是小说,所以,这篇文章也是文学作品之一。”

二根据不充分

推理,无论是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都必须有正确而充分的根据,否则,就会犯理由不充足或毫无理由的逻辑错误。例如:

(1)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他没有取得好成绩,可见他是不努力学习的。

(2)我见他经常到邮局,这才知道原来他是邮电局邮递员。

(3)有些人工作缺乏热情,个人利益斤斤计较,是由于他们工作方法不对头。

(4)刘沙的父亲是老师,所以他学习成绩很好。

(5)由于我校深化教学改革,因而忽视了抓学生的纪律,结果今年的升学率下降了。

上面例(1)理由不充足,结论不可靠。“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有取得好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就是“不努力学习”。应将句中的“可见”改为“可能”,去掉第二个“他”,在“的”后面加上“结果”。例(2)根据不足,因而结论也是不可靠的。“见他经常到邮局”,于是就下结论:“他是邮电局邮递员。”未免主观武断。“经常到邮局”的人,可能是邮局的职员,也可能是邮递员,还可能是外单位经常来此联系工作或办事的人,可能性是多种的。所以,应在“这才知道”前边加上“后来到邮局一打听”之类的话。例(3)因果失联,造成根据不充分。“工作方法不对头”,不是造成“工作缺乏热情,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的原因。应把“工作方法不对头”改为“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例(4)中刘沙“学习成绩很好”和“刘沙的父亲是老师”没有必然联系,所以,这一句犯了因果失联,根据不足的毛病。全句可改为:刘沙学习努力,再加上当老师的父亲的帮助,所以他学习成绩很好。例(5)中的“深化教学改革”与“忽视了抓学生的纪律”不是因果关系,犯了因果失联的逻辑错误。把“升学率下降了”的原因,归结于“深化教学改革”,理由站不住脚。可将全句改为:“由于我校大力抓了教学改革,又狠抓了学习纪律,结果今年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了。”

三推理过程不合规则

为了使语言简洁明快。明显的、不至于造成误解的推理步骤,或大前提,或小前提,或结论,其中某一项往往被省略。但是,哪项步骤可以省略,哪项必不可少,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以让别人能看懂为准。如果推理过程不合规则,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玲玲虽然是南方人,但是却喜欢吃北方的莜面。

(2)他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进步很快,我们的学习也完全可以搞好。

(3)英语老师都会说英语,我妈妈不是英语老师,所以她不会讲英语。

(4)《没完没了》、《不见不散》、《甲方乙方》、《千里走单骑》等影片深受群众喜爱,所以冯小刚拍的大部分电影是受群众欢迎的。

(5)咱们班的同学都要去公园参加植树劳动。其他班的同学不是咱们班的同学,所以,他们不要去公园参加植树劳动。

上面例(1)是个转折关系的复句。偏句中陈述一种事实,正句转到同偏句相反的意思上去。既然“是南方人”,就应该喜欢吃大米。“莜面”是北方的一种主食,为什么在南方吃不上莜面的人却喜欢吃北方的莜面?这里的特殊原因要加以说明,否则,不能顺理成章,令人费解。应该添上必不可少的推理步骤,把具体情况交代清楚。譬如改为:玲玲虽然是南方人,但因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雁北工作多年,所以喜欢吃莜面。例(2)推理过程不合乎规则,把不该省略的推理步骤省略了,造成了前后不连贯,意义不明确。应在“我们的学习”前面加上“只要我们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就能讲通了。例(3)不合乎三段论推理的规则,结论超出了前提的范围,可将“所以”改为“不见得”,变必然性判断为可能性判断,这样,就合乎情理了。例(4)违反了不完全归纳法推理的规则,前提不真实。所举《千里走单骑》并非是冯小刚拍摄的,所以,不能得出这一结论。应将其中的《千里走单骑》去掉。例(5)推理的形式不合乎规则。大前提只说自己班里的事,而结论却说其它班的事,两者毫无逻辑联系,因此,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应将“不要”改为“不一定”。

思考与练习(十二)

一、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推出来的判断。要使推出的新判断正确无误,推理有逻辑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推理过程不合规则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的句中有什么错误?请修改并说出理由。

1.古代文学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阿房宫赋》是古代文学作品,所以《阿房宫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他的眼睛高度近视,因为他经常看书。

3.一个人工作没做好,或者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当,或者是由于工作态度不好。他的工作没有做好,是由于工作方法不当,不是工作态度不好。

4.“三好学生”是德、智、体什么都好,没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他是个“三好学生”,没有什么可以让别人批评的。

参考答案

思考与练习(一)

一、(略,参见本书)

二、1.“体裁”和“明显”这两个词用错了。“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句中指的是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现象,所以要改为“题材”。“明显”是“明白、显露在外”的意思,形容人物性格各有不同的个性,应该用“鲜明”。

2.“鞭策”是“严格督促、促进进步”的意思,不能用于坏人,应该把“鞭策”改为“鞭笞”。

3.“诗情画意”是名词短语,句中误用为动词,应在“诗情画意”前边加上“有”或“富有”。

4.“牢骚”是名词,不能受副词“还”的修饰,也不能带时态助词“了”。这里作者把名词误用为动词了。应把“牢骚了一番”改为“发了一番牢骚”。

5.“正确”是形容词,这里误用为及物动词,应该改为“端正”。

6.“声洪”不能跟“体大、须全、色鲜”并列,因为“大、全、鲜”这几个字是可以独立运用的单音词,而“洪”则是语素,只能在洪亮、洪大、洪水等双音词中担任构词成分,用在“声洪”中,显得生硬而费解,应改为“叫声洪亮”。

7.“公事”是指公家的事,句中说的是军队发挥火力和隐蔽安全的建筑物,如壕堑、地堡、交通壕等,所以“公事”应改为“工事”,作者把同音词弄混了。

8.”顽强“指勇于克服困难,能坚持下去,是褒义词。句中说温仔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虚心,表示的是一种厌恶的感情,这是犯了褒词贬用的毛病,所以,“顽强”应改为“固执”。

9.“盘问”,语意重了。“盘问”是“仔细查问、深追到底”的意思,这句里的意思只是打听、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所以,“盘问”应该改为“询问”。

10.“时代”,范围大,是指以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这句里指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段时间,词义的范围较小,所以,应该把“时代”改为“时期”。

11.“树木”是表示集体意义的名词,可是句中在这个表示集体意义的词前面,加了数量词“十几棵”,表明个体有多少,这就错了。所以,应该把“树木”改为“树”。

12.旬中的“男”、“女”不适合使用对象。“男”、“女”指人的不同性别,不能用“男”、“女”去说明动物,应该分别改为“公”和“母”。

13.“生能”指机械或其他工业制品对设计要求的满足程度。句中指体某部分器官的功效、作用,应该用“功能”。

14.“别的”和“其他”,词义重复,可以删去一个。

15.“响震”属生造词语。这种生造词语非但不能加强语意,反倒使语意模糊不清,可改为“回荡”。

16.“图画”一词容易使人误解,由于在后一分句说清了,才使人明白“图”和“画”是两个单音词。为了使“画”这个“骑马字”不使人误解,可把“的”字改为“把”字,语意也就清楚了。

17.“她”和“李英”是同一个人,但是句中先出现人称代词“她”,后出现人名“李英”,这违反了通常代词的用法,应该把“她”和“李英”对调一下。

18.前一句只是描写奔走的“车子”,根本没有提到开车的“人”,后一句突然用上一个人称代词,不知所代。有两种改法:一是在“他们就是……”前面添上一句:“要问开车的是谁?”这样,后面用“他们”来代“开车的”人,意思就明确了;二是在“汽车”前面加上“机械学校的学生开着”几个字,“他们”也就有所指代了。

19.句中两个“两”字应改为“二”,才符合语言习惯。

20.“民品”应明确写出“民用产品”,滥用简称,人家看不懂。

思考与练习(二)

一、(略,参见本书)

二、1.既然用“一样”,就不能再用“更”,否则,就自相矛盾了。可把“更”改为“很”。

2.“已经”,用于某种行为、动作过去时间不久的场合;“曾经”,则用于某种行为、动作过去时间较久的场合。他今年又获得第一名,跟去年获得第一名,时间相隔已经一年,应该把“已经”改为“曾经”。

3.介词结构“在……上”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的条件、范围等,这句中的“在……上”不起这种作用,可删。

4.介词结构“在……下”,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发生的条件,中间必须插入名词短语,而“极端困难”是形容词短语,不能插进“在……下”这种格式中。应在“极端困难”的后边加上“的情况”,变成名词短语,就可以插入“在……下”中间了。

5.介词“当”经常跟时间词语组合,构成介词结构,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句中“当”不能单独存在,应在“国庆节”后边加上“的时候”。

6.“但是”用得不当。连词“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不能跟“尽管”搭配起来表示无条件的关系。“尽管”和副词“总”互相呼应,构成“尽管A,总B”的格式,才能表示条件关系。所以,句中的“但是”应该改为“总”,放在“成绩”后边。

7.“和”所连接的成分一般是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动词跟动词、形容词跟形容词要用并列连词(“如、跟、与、同”等)连接,得有一定条件;要有共同的连带成分,或者共同充当别的词的连带成分。这句中的“流利”和“准确”在句中单独充当谓语,不能用“和”连接,应该把“和”改为“而”。

8.“如果”用得不当。“如果”一般用在假设复句里,前一个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根据假设推出结论,这一句表示让步关系,应改为“即使”。

9.“刮”这一动词不能单用,后面必须带有表示完成或结果的趋向动词“跑”或“走”。

10.一般不说“怕着生病”,不合语言习惯,“着”应删去。

思考与练习(三)

一、1.这句主语本来是“他”,由于“他”包含在“当……的时候”的介词结构里,这句反而没有主语了。所以,应该删去“当”和“的时候”。如果保留“当……的时候”的结构,应该把“他”移到后一分句“不料”的后边。

2.这句主语本应是“我”,由于前边滥用了动词“使”,于是全句就缺少了主语,可删去“使”。

3.“催她赶快睡觉”的主语应是“母亲”,但是,“母亲”和介词“被”组合,构成了介宾短语,充当“阻止”的状语。于是前句的主语“她”,就暗换成了“母亲”并充当了“催她赶快睡觉”的主语。这样,关系错了,句子的意思也完全错了。可在“催她……”之前补出主语“母亲”。

4.这句的主语是“经验”,可是,“经验”怎么样呢?缺少谓语加以陈述,应该在“我们”的前边加上介词“对”,这样,“有”就可以成为全句的谓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