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27

第27章 鞋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就有“上衣,下衣,足衣”之说,所谓“足衣”,即指鞋与袜。

鞋子的历史相当久远,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了兽皮鞋子,用以护脚。3000多年前的《周易》中就出现了鞋的记载,《诗经》中曰:“纠纠葛屦,以屦霜。”“屦”就是一种用麻、葛编成的鞋。

据《说郛》记载:“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说明古代鞋的种类按材料来分,主要有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种。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丝、绫、绸、锦等织物做成的鞋。汉代布帛鞋的鞋头多呈分叉状,底用麻线编织。魏晋时期,则流行在鞋的前端绣上双兽纹饰,配色讲究和谐。皮革、棉毡等制成的皮鞋、皮靴又称“马靴”或“高筒靴”。宋代普遍流行皮制的皮鞋,男性喜欢小头皮鞋,女性则喜欢圆头、平头或翘头的。明朝的鞋讲究厚实,而清代的男鞋多为尖头鞋,女鞋的鞋底多为木质,有的跟部中央高达五寸以上,称之为“马蹄底”。

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战国时的孙膑因为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皮鞋,这就是后来的靴子。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就珍藏着一双2000余年前的皮靴。

在中国,拖鞋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据东方朔《琐语》记载:“春秋时介之推逃禄自隐,抱树而死,文公抚木哀叹,遂以为屐。”这是最早载入史书的木制“拖鞋”,是出于对死者的悼念。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讲的就是这种木屐。20世纪50年代,第一双塑料拖鞋在法国问世,木拖鞋就越来越少了。

古代文明时期都曾经出现过凉鞋:在一副坚实的鞋底上绑系着带子或绳。早在公元前3500年,埃及人就用草绳编结成和脚的大小相符的鞋底,然后鞋底上系着带子或绳用以在潮湿的沙地上行走。而在中国,凉鞋是由拖鞋演变而来的,始于汉代(前206年—公元23年),后来相继出现了麻凉鞋、布凉鞋、皮凉鞋,而且有的凉鞋上绣上了龙凤等吉祥图案,有的还缀上了珠宝。

关于高跟鞋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高跟鞋源于中国。中国六朝时已有高跟木屐,而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的旗鞋,鞋底为木质,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为上宽而下圆,这难道不是高跟鞋的一种?

另一种说法是高跟鞋源于15世纪时威尼斯的一个商人。这个商人外出时怕妻子外出出轨,就给妻子做了一双后跟极高的鞋。没想到他的妻子却喜欢上了这双后跟极高的鞋,经常在下人的陪同下穿着这双鞋出门,人们看到这双奇特的鞋后,以为很美,就纷纷仿效,使得高跟鞋很快流行开了。

还有一种说法,高跟鞋源于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的身高仅五英尺三英寸,因为个子矮小,他在臣民面前常常觉得不能显示出他高贵的气度,于是,为了解决身高问题,他戴了一顶高耸的假发,又命人为他用软木做了一双五英寸高的高跟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