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49

第49章 浓淡相宜的湘菜

湘菜即湖南地方风味菜,是中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是主要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湖南省地处长江中游,湘、资、沅、澧四水纵贯全境,注入洞庭湖,土地肥沃,气候温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史记》中曾记载,楚地“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长期以来,“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更是广为流传。丰富的物产为湘菜的形成提供了精美的原料。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南的先民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始吃熟食了。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主要是楚人和越人生息的地方,多民族杂居,饮食风俗各异,祭祀之风盛行。每次祭祀活动总是宴饮伴随着舞乐的形式出现。祀天神、祭地祇、享祖先、庆婚娶、办丧事、迎宾送客都要聚餐。人们对菜肴的品种有严格要求,在色、香、味、形上也很讲究。

战国诗人屈原所写的诗歌《楚辞》中的《招魂》和《大招》就反映了湖南当时的祭祀活动中各种菜肴和小吃的情况。由此可见,早在战国时期,湖南先民的饮食生活就已经相当丰富多彩,烹调技艺也很成熟,已有烧、烤、焖、煎、煮、蒸、炖、醋烹、卤、酱等十来种烹调方法,已形成了酸、咸、甜、苦等为主的南方风味。

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先民的日常主食,据考古及史载资料证实,有稻、粱、豆、麦、黍、稷、粟、米等,但主要是稻米。蒸饭用甑、锅、釜等。蒸熟的饭,颗粒不粘,味甘适口。煮粥则用鬲,将米和水同放鬲中加火煮,米熟即得。饭粥蒸煮、菜肴烹调之后,必须盛之以器,才能方便食用。当时湖南盛食之器,不仅品种齐全,而且精致雅观。就质料而言,主要包括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等。这些食器,虽然自殷商以来就出现了,但在湖南,其造型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湖南长沙等地楚墓中出土的数千件漆器,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花纹流畅。

在西汉时期,湖南人的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仅长沙地区人们就能用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菜肴。可以说,在汉代,湖南菜已经形成一个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风格都比较完整的菜系。

唐宋以后,由于长沙成为各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之一,随着历史的前进,及烹饪技术的不断发展,湘菜发展得很快。在明、清之际,湘菜的发展更趋完善,逐步成为全国著名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

从湘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楚文化孕育了具有湖南乡土风味的湘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