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50

第50章 山珍野味的徽菜

徽菜即安徽地方风味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构成,以皖南徽州的徽菜系为主要代表。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徽州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绿树丛荫、沟壑纵横,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当地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被用入徽菜谱,其中竹笋就有十七种。此外,由于徽州医学发达,健身强体的药膳,早已纳入徽菜之中,如冰糖炖百合、沙炒银杏果等。

此外,徽州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原来,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以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到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了严密的宗族制度。为祀祖、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

赛琼碗可以说是徽菜的源头。琼碗本意指精美的容器,在这里借指菜品。赛琼碗是关于徽菜最高技艺的集中展示,该习俗是因汪华而形成的。

汪华是绩溪登源人。隋末年间,因为他的揭竿起义,江南一带的百姓得以平安度日。绩溪人感念汪华的恩德,在他去世后,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菜肴盛在精美的容器中来供奉他,久而久之形成了赛琼碗的民俗。一年一度的“赛琼碗”祭拜活动集中展示了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后来,到了唐宋时,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自唐代以后,徽州商业发达,商贾众多,历代都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徽商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因此,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脚步发展到全国各地。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创新,最终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的著名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