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71

第71章 团团圆圆的元宵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古时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挂彩灯、放焰火、猜灯谜,此外还要吃元宵。

关于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汉武帝时,博学多才、机智敏捷的东方朔,被汉武帝任命为常侍郎,侍从左右,有问必答。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到御花园去给皇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阻止,问明她想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和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月时节,就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认为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汉代的人由于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理解,所以从皇帝到百姓都普遍迷信神灵。东方朔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扮作道人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这在长安城里引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有人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起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就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您带领宫人混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就传旨让大家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最初,人们把元宵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用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总之,元宵节吃元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寄托。古人通过吃元宵表达对新年美好的期望,以及对幸福的生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