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Ⅰ)——衣食住行探由来
49203900000076

第76章 腊八粥的由来

在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中国人都要过腊八节,喝腊八粥。

腊月初八喝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佛,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当他看到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时,心中便产生了对人生的真谛的疑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了寻找到正确的答案,他舍弃王位,出家修道。他游遍印度的名山大川,寻访得道者,学习得道之法。一天,他又累又饿,支持不住晕倒在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恰好从此经过,看到这位瘦得皮包骨头的修行人昏倒在地,急忙将自己随身所带的杂豆饭拿出来给他吃。释尼牟尼吃完后,恢复了元气,就振奋精神发誓说:“如果不能证道就不起来。”于是,他在菩提树下入三昧定,经四十九天,于农历十二月八日证道成佛。从此,“腊八”就成了“佛陀成道纪念日”,每到腊月初八,佛教弟子集会,诵经演法,还用仿效牧女做的多种米豆干果粥敬佛,以示纪念。

古时传说吃了腊八粥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曰:“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后来,“腊八施粥”从佛教寺院逐渐发展到朝廷、官府中,最后流传到民间,形成一种习俗。

民间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宫廷中,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方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也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总计不下二十种。古人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从营养和保健的角度看,由于粥内加入了大量谷豆果仁同煮,有条件的家庭还放入了核桃仁、栗子、桂圆、莲子、花生米、红枣、黄豆、豌豆、绿豆等,在“腊七腊八出门冻煞”的寒冬腊月时,喝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不仅能驱寒保暖,又可滋补身体,同时想一想当年佛陀的伟大胸怀,实是增福添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