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出现,从最初的天然海贝、布帛等实物货币逐渐发展到金属铸币,成为完整意义上的货币。货币既然是商品交换的自然产物,那么最初的货币便应是私人制造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后,制造权就逐渐收归于中央政府,政府控制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权。这种由政府直接控制发行的货币就是“法币”,即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定形制、成色、重量的标准本位货币。
在金属货币时代早期,货币本身的价值与它所代表的价值基本一致,铸币者得不到额外的差价收入。然而,当它逐渐由称量货币发展到铸币以后,在长期的发行和流通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货币本身的实际价值即使低于它的面值,同样可以按照面值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于是,为谋取造币的短期利润,货币发行者开始降低货币的金属含量和成色,超值发行。这样,铸造货币就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
既然铸造货币可以获取利润,就使得一部分“趋利之徒”不顾政府的禁令而冒险进行私铸。
所谓伪币,是与官方正式发行的法币相对而言的,指非政府授权的铸钱机构和个人铸造的货币,其中有大小权贵袒护下制造的,有地方豪强制造的,有从商者制造的,也有普通百姓秘密制造的。中国古代的伪币,在宋以前主要指非国家制币机构模仿国家法定铸币私自铸造的铜钱和铁钱;宋以后,随着纸币的出现,货币作伪者在疯狂地盗铸金属铸币的同时,开始大量地盗印纸钞。铜钱和铁钱的私铸由于其原料来源及铸造工艺的限制,尚有一定的局限,而纸钞币材易得,印行简便,成本非常低廉,“符信一加,化土芥以为金玉”,获利更加丰厚,因此对于不法之徒的诱惑就更大。
伪币多仿制当时国家发行的货币,但是由于参与作伪者成分复杂,铸地各异,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加之其铸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因此与官方发行的货币相比,伪币大多制作粗糙,质量低劣。铸币的铸造普遍比较草率,钱体轻薄,穿口广大,磨不精,且往往款式混乱,钱文不规范,文字不清晰,或者笔画不全,显得相当潦草。纸币则钞纸质量参差不齐,纸面大小不一,币文和花纹印刷模糊。这些伪币混杂在法币中使用,极大地冲击了国家货币制度,导致币制的混乱、法币的贬值和物价的飞涨。
我国古代大约自秦以后,就开始收归铸币权,不允许民间私铸。
而严格禁止私铸,由政府专擅货币的铸造权,则约始于汉武帝时期的专令上林三官铸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自此以后,历代政府都采取了禁止货币私作的政策。可是自古以来,盗铸金属货币和私印纸钞的活动很少因法令的禁止而停止,倒是由政府禁令的频繁发布,反映出私铸的猖獗。盗铸与禁盗铸、伪币和反伪币的斗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未停止过。伪币的流通在各个朝代中普遍存在,只是程度轻重而已,而在某些朝代,伪币都是伴随着政权的灭亡而暂告结束。
时至今日,假钞问题仍是一个令世界各国都深感头痛的经济毒瘤,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造伪者的伪造手段越来越高明,各种假钞也层出不穷,甚至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给政府和普通民众都带来了不小的祸害。各国政府为了对付日益泛滥的假钞,也不得不加大打击力度,不断提高纸币的防伪性能,采取各种措施来打击和遏制伪造货币的犯罪活动。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各国政府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假钞总是很难禁绝。由此可知,打击和遏制货币作伪,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不能等闲视之。在我国,制造假钞的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普通百姓不堪其扰,甚至发展到人们每收到一张大面值的纸币都要反复辨认的程度。为此,对我国古代伪币作一综合性研究,既是历史研究的需要,对现实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古代曾被作为货币使用过的物质很多,比如金、银、铜、铁、铅、锡、纸,甚至绢帛、鹿皮等,其中铜钱、铁钱、纸币和白银都曾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被使用过。白银由于使用的时期较短,且主要是以称量货币的形式而存在,因此白银的作伪,除了在材质上以假乱真,手段比较单一,危害相对较轻。为此本书涉及的主要是铜钱、铁钱和纸钞的作伪问题。货币有法币和非法币之分,非法币中又有合法和非法两类,一是在政府允许下,即所谓“放铸”时期民间所制造的货币,还有一类则是某些人私下违法制造的货币。本书所探讨的“伪币”,指的便是后一类,即政府所明文禁止的非法币。
另外,在笔者的行文中,一般将铜铁铸币称为“钱”,纸币则称作“钞”;非法的铸币称作“私钱”、“私铸钱”、“伪钱”。相应的,铸造私钱的行为则称作“盗铸”或“私铸”;非法的纸币称为“伪钞”、“伪楮”;私印伪钞的行为则叫做“盗印”。在此顺作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