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11

第11章 改进教学常规管理(5)

英老师:布置作业要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教师应设计分层作业。对于优等生,在完成少量机械性作业外,可增加一些思维性练习;对于中等生,在必须完成一定量的基础作业后,可以再让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练习;对于学困生,只要求他完成一定量的基础作业,重点要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养成他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我认为,陈老师的设计可以在分层上再下点工夫。

李老师:我认为练习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部分孩子往往自制能力差,对没有硬性规定的作业往往不屑一顾,懒得去完成,这就要求我们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仅针对一定的“对象”,更要针对“对象”的具体情况。

朱老师:现在好多教师认为抄词语这类练习过于机械,效果不大。这一观点我不能认同。就小学而言,字词是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何来创新?我想词语还是要抄,至于抄的方式可以探讨。

……

(五)总结提升,回归实践

最后,我们总结提出了练习设计与运用的若干原则。

1.针对性。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练习难度要适宜。二要针对教学目标,围绕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设计时,首先要想到: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应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本次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达到怎样的水平?三要针对时代特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找素材。

2.创新性。一是练习设计的形式要多样,力求摈弃陈旧样式,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路子,题型要求“新”求“活”,不光让学生写一写,还可以把“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等多种方法融入练习之中。二是练习设计的内容应注重创新方法的指导,要有利于学生了解创新的过程,初步掌握创新的方法。

3.层次性。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练习题本身体现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承认差异,优化弹性练习结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主选择练习,并能较好地完成练习。

4.自主性。练习设计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5.挑战性。设计的创新性练习要激起学生对练习的挑战欲望,使学生乐于做练习,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而有趣。如在设计中可以把小组竞赛、个人达标等手段融入其中,激发学生向自己更高的目标挑战,向更高水平的同学挑战,从而得到不断的提高。

在练习的运用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合作方法的指导。在评价上,要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进行多元评价。

案例点评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把理论学习、研究交流、案例分析有机地整合起来。撰写案例,能为教师提供记录经历、促进反思的机会;研读案例,能带给教师“经验的分享”及“理论的升华”;回归教学,运用案例,能带给教师实践的创新。

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师们把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谐地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教师与自我”、“教师与理论”、“教师与同伴”、“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实践”等对话方式,使教师能更直观地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从而使教师不但得到专业知识的提升,而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事实证明,这样的校本研训采用自己教师撰写的案例,以教师的“问题”为出发点,关注现实、立足“对话”、强调创新,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更有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宁波市鄞州区陈婆渡小学 陈碧波)

案例2.8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作业改革

(一)活动的背景与意义

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记忆和强化”,特别是有着“记忆”背景的历史与社会课更是如此。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往往是做完填图题而不知地理位置;做完填充题、问答题只知道答案在书中的位置。作业评价也只是看看对或错,忽视了作业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和实用功能。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历史与社会课作业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它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把现实社会生活作为设计标准的基点。强调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并不是不要学科的概念、知识和方法,而是运用这些概念、知识和方法去了解人生、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我们认为,其作业过程是学生的智慧、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最理想的生成过程和体现过程。所以我们产生了作业改革的想法。

(二)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1.多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作业可以采用“实践活动+小论文”形式。如在初二历史与社会课上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有关自己这个家族演变历史的小论文。完成这个作业,首先,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倾听、识记能力。其次,也有一个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另外,在实践活动之后写小论文,学生有话可说,能写出真情实感。家长的指导,既能让家长对学生进行督促,又可以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品质,还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当然这个作业也比较复杂,学生需要在活动之前做大量工作,如搜集素材、组织实施及撰写论文等。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全面的检阅,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由于活动是以家庭为背景,学生也一定会得到很多指点,对其知识的积累、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2.多布置具有思想性的作业。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在讲授某些具有现实性内容时,在布置了一些知识性作业后,坚持设计一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亲身实践的行为作业,比如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中有关中国的资源、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内容。我们要求学生观察、了解本地的相关情况,然后把行为作业完成情况及其所想所思用文字记录和整理下来,然后写进“个人的成长记录”,并选择专门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共享。相对于知识性书面性作业来说,行为性作业更能体现指导性、实践性,更能联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准确地讲,更能适应历史与社会课功能教学和目标要求。实践证明,设置行为作业,能更好地贯彻历史与社会课的实践性原则,能充分发挥历史与社会课的德育功能,能促进学生知、情、行的转化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有帮助。

3.多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是相同的,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比如在学生初一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布置诸如:对你到过的旅游区的气候类型、特点和风俗习惯进行描述;绘出你所在社区500米范围内的平面图;在地图上量算出温州与你去过的最远城市的直线距离,找出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等。学生经历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

4.多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传统的历史与社会知识作业或统一订购的作业本上的作业是封闭式作业,其作用正在下降,而且学生兴趣不高。开放性作业以师生互动中产生的不可预见的新知识,即师生共同建构、创生课程产生的历史与社会新知识应成为学生作业的内容。在新课程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学习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文化时,我们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中东地区的政区图、历史沿革、资源分布及现代阿拉伯国家的发展状况等等内容,但并不统一要求格式或呈现的模式。从学生最后反馈上来图文并茂的作业可以看出,在这种开放性的作业中,学生对整个地区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很多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比教师还丰富。新课程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等广阔时空的开放,也使学生作业的天地更为广阔。

5.多布置主体探究的自我建构式的作业。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如:在初一历史与社会课中比较我国南方与北方的生活习惯及原因分析;在初二课中布置找出欧美各国在思想上的共性并分析出现共性的原因;从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看欧美国家饮食结构及产生的原因等。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积极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分析、评价、加工、利用信息的技术与能力将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中得到凸显。历史与社会作业将变成新课程教学的动态延伸。对学生而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与认知升华的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是对教学的深化过程,从而促进教学与课程逐渐成为一种良性互动平衡的“生态系统”。

(三)作业改革的组织实施

1.教师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和所教课程的内容,并以此为依据也考虑学生的整体状况来审视作业本和填充图册上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程标准对作业本和填充图册做适当的调整和删减,可以适当减轻学生在这两方面的学习压力和时间,以利于提出自主作业,而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教研组教师通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和做法。每位教师提出自己本学期的创新作业的题目和思路。问题要求应适量,应符合相应的形式设计要求。

3.教研组根据大家的初步计划,在认真分析基础上,统一安排每学期的创新作业计划,并作好教师分工以避免一些内容重复或目标重复的问题,避免让学生做“无用功”。

4.组织评价与反思。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历史与社会》作业的评价表,以利于教师能比较全面的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及时作好分析、反思、调整,以便对自主作业加以完善。

(四)活动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新课程精神的落实,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带动课堂教学的优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

通过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主动权。过去的统一作业和填充图册,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教师的思维,无形之中使教师失去了对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上的主动性,而且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尽相同,往往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吃不了”的现象。统一作业更多地考虑了评价的需要,却忽视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学生的学情和教师教学的实际状况。将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主动权还给教师,可以让教师大胆尝试实施新课程。

这样的改革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效能。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作特殊的要求。比如需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课堂中加以关注,包括对地图知识的运用、对历史知识的探讨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国情的真正理解和对国家一些基本国策的了解,等等。如果要仅从课堂的学习去落实所学的内容,不与现实的生活加以紧密的联系的话,学生的知识只能是流于表面的,而没有深入,一旦离开课本,离开学校,学生就可能对所学的知识遗忘得一干二净。从这一点上来讲,作业改革对于知识的深化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问题与反思

我们组织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发现了一些操作上的问题,获得了在活动过程中如何保持学生对自主作业持续性关注的反思意见。具体有:

1.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性比较高,但这些作业的要求(如实践性、综合性、建构性等)对于部分学生来讲存在难度,如何让那些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作业并有所收获是一个很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社会经历非常欠缺,影响了一部分作业的完成。

2.我们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是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否能利用社会实践中的知识来分析、判断本学科的内容的情况都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以求得学生对作业的持续关注和作业完成态度的严肃性。但学生的学习观念是长期形成的,也受到家长对考试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

3.一些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存在部分学生等、靠的惰性现象。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学习积极、活动中表现认真的同学身上,往往只在最后成果上署名,而没有真实参与。如何激励这些学生,促进他们的发展也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温州市龙湾区海滨中学李启建)

三、发挥作业评改的诊断功能

当前学生作业效率较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业量过多,导致作业反馈环节没有落实。要充分发挥作业评改的反馈作用,就要克服以下弊端。

(一)批改不精细

现在现成的作业题太多,教师布置作业太方便,因而学生作业也多得苦不堪言。因为作业量大,导致精批细改难以落实,深入分析便难以保证。而且对于大量的测验性作业,教师以定量的分数反馈为主,即便讲评也多是对对答案。这就听任了学生的许多错误的继续存在。克服这种现象需要“有发必收,有收必改”的规定和“作业公示制度”等措施,让作业批改真正成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及时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