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23

第23章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7)

(三)课堂观察报告2

观察人:吴江林

观察维度:学生对核心知识、概念、技能、方法的掌握研究问题:一个学习阶段后,学生的达成情况如何?

观察角度1: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

教学内容:课前讨论1:对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注射胰岛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根据学过的知识或猜想,你认为理论上获得胰岛素的途径有哪些?尝试分析每条途径的可行性?

教师行为:语言——以前后四人为一学习小组,开展合作讨论。

行为——不断地绕圈巡视,但不参与任何学习小组的讨论。

学生表现:学生提出了五条途径: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人工合成的方法,从动物体中提取。

教师行为:

1.板书学生得出的五种方案。

2.没有对各种方案间的优缺点进行对比。

3.讲解过程中,同一内容前后重复三次。

4.耗时10分钟。

分析与反思:从学生讨论结果的汇报看,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对这一学习要求,结合四大生物工程进行阐述,这说明学生对这一知识总体上是理解的,但不能确切说出采用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相结合的方法,这是正常的,也不能对五条途径进行对比,一是教师没有追问,学生在回答时淡化问题的指向,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效率不高,基本上是学生原话的简单重复。我认为如果以分析五条途径生产的胰岛素的性价比为切入点,既可达到对知识的总结,使知识结构化的效果,又能起到承上启下,使知识逻辑化的效果,也能有效地避免教学语言的无效重复,课堂结构松散的问题。

观察角度2: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图示人体胰岛B 细胞合成胰岛素的过程,观察图形,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获得目的基因(胰岛素基因)?并从目的基因获得过程的简便性、精确性,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体内后的表达,两个角度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看图,引导学生看图,要求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行为:看图,回答出两种方法:一是用限制酶切割,二是用逆转录的方法合成。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中获得目的基因的两种方法。学生阅读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两种方法的示意图。

教师行为:教师画完后,立即开始讲解这两种方法,但没有对两种方法作对比分析,没有总结。

讲解过程的师生问答选段:

师:黑板上的两个图哪个代表直接分离法,哪个代表人工合成的方法?

生:(正确指出)。

师: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的基因导入原核生物体内能表达吗?

生:不能,原核生物体内有限制酶,会破坏它。

师:假设原核生物体内有限制酶不会破坏它,它能表达吗?

生:能。

……

师:用直接分离法得到的胰岛素基因导入细菌体内能否得到胰岛素?

生:可以吧?不行?可能不行。

师:分析一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的结构吧?

生:……

分析与反思 学生为什么不能基于课本知识和黑板的图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推论和预测?从教学过程看,教师画完图后,直接指出了直接分离法和人工合成法,没有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两种方法,而是直接指着黑板说出那是直接分离法,那是人工合成法。我认为学生阅读完后,应该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图形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个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两个概念,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释情况,及时做出教学反馈,为后面的两个问题打好知识基础。

从教学设计看,教师事先没有设计对两种方法的对比总结,也没有想到通过对比总结使知识结构化、掌握学生是否能运用两个概念、进行教学模块的过渡,因此,出现了上述两个学生难以回答的场面。所以在教学中,当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结束后,应对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检测,以便了解学生是否能理解和运用某一知识。

观察角度3: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教学内容:完成学案题图(略)第一个要求。

教师行为:要求学生画出结果。

学生行为:画图,板演。

(学生基本正确)

教师行为:学生板演后,教学过程为:教师对着全班学生讲解有多少种可能性,期间有提问,并得出了结果→对着两位学生的板演图解释,再次得出了结果→评价完学生的图后,教师自己又画了一幅图,第三次呈现图形结果。在整个过程中没有看到教师给三个正确图形以科学的名称。

分析与反思:从学生的板演结果和未板演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对这一教学设计的兴趣很大,思维也很活跃,表现得非常好。这一教学设计的意图是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只接受课本的“死知识”,再现科学探究的真实过程,使知识的构建比较完整。但从教学过程看,教师过于啰嗦,既然板演了,其他学生画的结果通过巡视也知道了,通过师生或生生对黑板上的图形点评就行了,前后三次得出结果既浪费了时间,又因课堂结构松散,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了。教学中设计这种基于某一知识解决相关变式的问题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能理解和运用了,目的也就达到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要信任学生,不能只管预设不管生成。

观察角度5: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教学内容:完成学案题图(略)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行为:让学生完成第二个要求。

学生行为:学生画图,出现许多种图形。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结果,但始终未能讲解清楚,学生也没有探究出正确的结果。正确的结果是教师呈现的。

分析与反思:学生之所以不能将第一个要求中学会的知识和有关限制酶的知识迁移到本要求的问题中来,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导的思路不明确,或者说,教师在课前没有对学情进行过充分的估计,没有以学生的身份来模拟学习的过程,因此也就没有相关的应对策略。我认为按照如下的设问方式——①首先以细菌B 中有没有导入外源基因为标准,看看能产生哪些结果?②如果导入了外源基因,则以是否导入了目的基因为标准,看看产生了哪几类新的细菌?③看看新产生的细菌类型中,那些外源基因可以稳定的存在和复制?我们最终要的是那一类工程菌?引导学生的学习是比较方便的,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能较好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类对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的问题,能非常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而这样的设计,要求教师的教学目的要非常明确,教学步骤设计要合理,设置问题链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观察表的数据分析:

该节教学内容共有五个教学步骤,每个教学步骤都有或多或少的探究性,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求都比较高。从观察结果看,教师主要采用“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角度2,占50%)这一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但因为“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角度1,占15%)的设计不足,这就导致了缺少对知识本身的总结和检测,而是大量采用难度更大的角度2设计教学,企图通过角度2直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导致了学生知识构建层次性不够,逻辑性不强,深度理解不是很到位的现象,再加上本节教学内容难度本就较大,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对知识的运用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欠缺。鉴于此,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一定的逻辑教学顺序构建:用自己的话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综合几方面的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四)课堂观察报告3

观察人:喻融

观察维度:教师·活动·讲授

研究问题:教师的讲授是如何展开的?

选择意图:

刘良华在《什么是一堂好课》中说到,“课堂离不开讲授,课改怎样改,讲授作为一种传统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可忽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能得到的知识肯定是有限的。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是否有效,仍然是决定学生学习效度的关键,而对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讲授是我必须掌握的一个教学技能。

1.重复。从教师讲授的行为来看,屠教师重视使用重复等强调方式,各种重复方式达10次,频次37.0%,在各种讲授行为使用频次中排序第一,覆盖了每个知识点。从重复的目的来看,一种是对提问和学习任务的重复,为了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指导学习的有效性;另一种是在学生讨论或评价之后,对知识的重复,为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特别是对本节重点内容(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导入的可能结果),两种目的的重复在这里发挥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对于展现在黑板上的讨论结果,采用了学生评价与教师引导评价的方式,这种重复正确知识的方式很好地落实了教学任务。

2.描述观点。屠飞燕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描述借助了学案与黑板的板书,对于课堂中提出问题与对学生任务的描述主要是借助学案来完成的,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描述)采用了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或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回答,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并作为课堂的教学资源完成重难点的讲授。整个过程过渡自然,轻松流,比反复地念叨“同学们不要犯什么错误”、“注意什么才是正确的”等普通的强调方式效果要好很多!我以后的课堂里也要多多练习使用这样的强调方式。

3.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我认为在讲授的行为中,这个点简直就是形同虚设,正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没有什么疑问?”这个问题应该归到无效问题中去,因为根本就不会有学生搭理你。而且,教师认为如果没有人回答就是知识点落实好了,那这个问题就属于误导教师且无效的问题了。我观察到屠教师对这个部分的处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主动与学生交谈,自然地给予了学生提问的机会。这样的处理有助于教师掌握最真实的学情,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4.运用直白的语言和例子。屠老师不仅语言生动,语音抑扬顿挫,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丰富,也多次运用了直白的语言来代替专业的术语。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记录了四处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如“拿下这个基因”(术语:剪切目的基因)等等。针对这点,我本来想提出使用直白的语言的频次可以再高点,但在课后我认真地思考后发现:使用直白语言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讲授的过程中过多地使用直白的语言不利于学生养成用专业的术语去描述过程的习惯,课堂上是不宜过多使用的。反复的思考过后,我认为屠飞燕老师在这点上处理是非常恰当的。

5.借助例子描述。遗憾的是,这节课我没有观察到借助例子描述观点的地方。这节课的内容是微观的,抽象的,借助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课本上就运用了大量的例子。本节课的内容中如“鸟枪法”、“导入”的过程应该都是可以借助例子来理解。倘若加上了鲜活的例子,这节课将会使学生难以忘怀。

6.讲授效度。总体上,讲授程度的各方面,屠飞燕老师都完成得非常好,语言生动,富有激情。讲授的90%的时间都把目光投向了全体学生,我想目光关注对学生的鼓舞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整堂课学生的参与度一直很高,讨论与发言都非常踊跃的原因之一。其次,对九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富有逻辑性,步骤清晰,且各个学习内容之间的衔接简洁自然。最后,本节课呈现有关信息10次,其中9次呈现信息的速度适当,仅在完成第5个学习内容,阅读学案上的图表的时候,对图表的解释时间略显紧张。

(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 吴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