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新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给学校和教师留足了空间,要求学校将文本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变为教师设计的课程,进而落实为学生实际获得的课程。即便是国家课程也不再是统一模式的照纲实施,我们称此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实施”。这就要求教师们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实践的研究者,这对基层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工作、学习与研究的制度和实施提出了挑战。
因此,加强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成为学校实践新课程的重要策略。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教师的研究、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紧密联系的。教师的研究应该是关于教育教学的,教师培养应关注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教师研究是培养教师的重要方式……在学校中,这些工作的统一就是学校的教学业务工作。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教师成长的规律。
它既是对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更是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反思与改进。
专题2 校本教研的实践本质
推进校本教研的实质,就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反思与改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构建有效的学校教学业务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改进教师的学习、研究与培养机制,探求教师业务成长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在实践经验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要改进学校业务工作的运行机制,完善教育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
一、寻求教学业务工作的改进之道
当前学校教学业务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业务管理中的“重事务,轻业务”现象亟待改变
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学校管理层级与分工的细化,事务性工作增加不少。这些工作文本多,催得紧,琐碎繁重。而业务性工作往往要有着眼长远的意识,需要实事求是、理性辩证、细致深入的负责态度。它与事务性工作的刚性相比,显得“柔韧”许多。“一般应付不困难,讲求质量不容易”。在目前的体制下,学校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趋易避难”,重应急、轻长远并不奇怪。但出于应付检查的目的来落实业务工作是不可能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二)学校教学业务工作条块分割,合力不够
学校业务工作应该是一个整体。但由于上级业务指导部门比较多,学校往往通过内部职能分工,设置对口联系的部门。常见的是以教务处对应教研室、教科室对应教科所、政教处对应教育科、办公室(或教务处)联系教师进修学校。表面上,这样的分工秩序井然,但其实隐藏了许多机制性的弊端。
尽管上述工作载体有些区别,但许多工作却是相近的。如果学校对待这些工作都要照本传达,而不根据自身实际予以整合的话,真正的业务深入可能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各线工作思路可能会有些不统一,不加过滤地执行到教师,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而且工作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劳民伤财难以避免。所以,学校能否较好地做好业务线工作的整体策划,是新时期学校业务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过于重视规章制度的执行,忽视实际问题的研究改进
在行政工作中,强调规章制度的统一执行是一条原则。但面对业务工作,应该尊重制度,执行制度,却不可拘泥于制度。业务工作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发现制度的局限,从工作实际出发,发展与更新制度。但是,目前学校教学线却有点像执行机构,对工作实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缺乏反思,形式主义的做法难以避免。
譬如像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的自然要求。
教案是课前准备的一种书面形式。教案检查成为学校的一项制度,是因为有些教师居然不备课就敢上课。但当教案检查被制度化后,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作为一项制度,学校肯定要制定教案检查的要求。
而当“要求”变成“不准”,当“上课自然要备课”变成“不准不写教案”后,教学管理干部的关注也便从活生生的“教学准备”后置到书面化的“教案撰写”上。许多情形发生了改变。有教师埋怨不同学科的教案要求不应该是统一的,有教师提出重复课应该允许使用老教案,有教师认为教案的框架结构不宜拘于格式,当然也有教师一声不吭,逢检查时或网上下载或抄袭应付。其实,教案检查的本意是督促教师“课前准备”,但转化为制度的简单执行后,就暴露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暴露出对教师劳动特点的忽略,暴露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这显然是值得研究改进的。
(四)命令指挥多,沟通服务少,工作布置多,指导帮助少
学校业务工作的主线是对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教师更好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而目前许多学校业务线工作主要起的是组织、布置、指挥、落实的作用。校内缺少一支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调研与视导的队伍,教师的教育教学往往是尽己之力的、彼此孤立的活动,教师的业务成长依靠个人自觉,而缺少机制的支持。而且,学校业务工作中的信息传达多是自上而下的。而自下而上的情况反映机制、工作建议的采集机制和教师经验的分享交流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教育教学管理中的过度行政化确是一个很大的弊病。没有指导的管理是不健全的管理。
(五)校内教师竞争有余,合作不够,依赖外来教学指导由于教师评价中横向评价过度,评价依据单一,导致教师互相保守,使得学校教研活动越来越涣散,效果也不甚理想。所以教师有教研愿望的,就只有走出去;学校希望得到指导,就只有请进来,以学校教研组为基础的内部学习和研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力量。
(六)学校教研活动流于形式,因深入不够而实效欠佳
学校教研活动是教师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不少学校的校内教研活动就是例行的听课与评课。由于对学校教研活动的定位、功能与实施方式思考不够,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较差;听课缺乏明确的研究目标;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等问题也较为普遍。学校教研的行政性功能与业务性功能谁占上风,是影响教师教研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学校教研活动中经验主义的痕迹较重,低层次重复较多,质疑和讨论较少,“管”的色彩较重,教师公开自我、倾听与回应,以及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的习惯与能力相对缺乏,从而使研究活动流于形式,水平提高不快,实效欠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健康开展。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研究亟待新的变革,校本教研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实质就是要构建以研训结合为特征的、有效的学校业务工作体系,实现教师业务成长方式的转变。
二、重构教学业务工作的组织机制
面对现实,我们认为,校本教研的首要问题是理顺业务工作体制,重构教学业务工作组织,处理好业务工作与行政工作的关系。学校应将事务性工作与业务性工作合理剥离,根据工作特点与性质(事务性、过程性、建设性、发展性),采取不同的工作策略。
(一)教学业务工作的分类
1.事务性工作
对于学校来说,事务性工作必不可少,具体包括学生学籍学分的管理、教学组织与调度、教学服务、学生日常管理等常规工作。准确、高效、细致、及时地落实事务性工作,能支持具体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确是一项重要任务。但一所进步的学校,绝不可仅仅满足于此。
2.过程性工作
过程性工作是指平行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关于改进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类工作,它是保证教育教学实效的具体工作。譬如课程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常规管理(包括备课、课堂、作业、实验、学习实践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指导、学习评价的分析和教学指挥等工作,以及教研组管理等。其目的是用务实的研究态度,把握科学规律,琢磨改进具体教育活动。
3.建设性工作
过程性工作紧紧围绕现实教育教学活动,而建设性工作意在为将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作基础积累。学校是在学校文化、课程资源、教育教学经验逐渐积累中发展的。建设性工作的贡献就是这些着眼未来的积累,其主要载体包括教学改革课题的策划与实施,校本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
4.发展性工作
发展性工作与建设性工作较为接近,只是前者关注的是教师的发展,而后者重在基础成果的积累。如教师的业务管理(包括教师成长规划、教师档案、教师评价等)和教师业务进修(包括外出送培与校内培训,既有学习培训活动,又有研究交流活动)等都应属于发展性工作。
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业务进修包括教学能力的研究培训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沟通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它与过程性工作中的教研组管理指导和班主任工作管理指导相互结合。
(二)教学业务工作组织机制的调整
调整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组织机制,并不是单一模式的推广,而是根据本校实际,从组织机制重构的原则来决策和实践。其原则主要有:
1.减少事务牵制,突出业务性工作的“业务味”
学校的教务处的工作职能是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研究指导等师资培养工作。要形成一支研究与指导的力量,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使教育教学的具体开展同时也是教师学习、探索和接受业务指导的过程。教务处的力量配备与能力结构非常重要,他们要承担学校教学过程的视导、教学评价与教学指挥、教师培养培训的策划与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等工作。因而教务处长不能仅是擅长组织的人。
2.从教师培养出发,整体筹划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业务管理
事实上,学校教学过程管理、教师研究、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评价与业务管理都是为教师研修“添砖加瓦”的,都可以从中挖掘促进师资素质提高的作用。所以,这些工作的策划与实施应该统一思想。这会使学校形成专门负责教师研修工作的职能部门。要通过有序的教师业务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突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形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与支持系统,从而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3.将教师研究的视野从孤立的课题转向具体教育教学改革
很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只是课题的管理,长期局限于此,便使教育科研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趋向形式化。而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又需要研究方法论的介入,像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学校课程的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改革等都需要有“从问题到建议”的研究思维。所以,“拆掉”教育科研的传统“篱笆”,让研究更务实,让教师树立“研究性工作风格”,鼓励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化,让研究真正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是现实的需要。
对于学校来说,只要能够正确处理事务性工作与业务性工作的关系,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研修,机构设置模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三、重新定位学校教科研的价值取向
(一)学校教科研中的问题
由于研究动机和评价等问题,当前的学校教科研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亟待关注。
1.将基层教师研究与专业学术研究相混同
推动群众性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推广“研究性工作风格”,是促进广大教师树立“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与思维。但是,教师研究与专业研究有着明显区别,教师研究要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专业研究会更多地关注“知识生产”。而在缺乏对本质精神的把握下,片面强调中小学教师人人做课题、人人有论文,导致教师研究范式的不当。有些学校视教育科研为“形象工程”,单纯追求理论包装,轻易将内涵不足的一般经验夸张为某某模式。一些求新求异、贪大求全、跟风追潮、穿凿附会的研究①起着不当的示范,使教师研究中的脱离实际、务虚空谈、甚至剪贴抄袭之风滋生蔓延。
2.教师研究过于追求技术理性,脱离教育教学实际
教师研究的核心在于增强教师的反思能力、改善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但目前教师研究却在他们并不擅长的理论构建上着墨过多。有些教师简单地移植教育理论的概念术语,去构建所谓理论或体系,却把教师对教育情境的整体感知、对教育问题的真切理解、对教育冲突的机智处理等精华湮灭其中。教师研究的理性化、技术化可能不是教师研究的价值所在。促进教师理解课程和反思教学的研究取向,才是教师获得教育理念,把握教育规律,领悟教育真谛,改进教育活动的正确选择。
3.教师研究方式模仿跟风
教师研究应根据个人工作特点和研究对象而各不相同。新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关注与研究方式应该有所不同,关注课堂教学与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范式应该有所区别。普通的教学讨论、工作琢磨、课例分析、叙事案例、反思笔记、课题研究等其实都是教师研究的合理形式。
但目前教师研究往往是跟着政策与评价走,评优考核要课题,于是许多尚不具备条件的研究课题匆匆上马;职评考核要论文,于是许多没有实际意义的论文草草下线。
(二)价值取向的调整
“校本教研”实际上是学校教科研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深化与发展,是对学校教科研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