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35

第35章 建设学校课程与教学资源(3)

三、课程资源建设中的校本教研

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必须依靠校本教研的智慧。借助教研的手段,完成课程目标制定、内容编制、课程实施、课后评价等一系列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在课程资源开发、实施及改进过程中,教研组既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参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从教学计划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者发展,在教学经验的积淀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一)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教师研究能力的培养

课程资源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教师不仅要研究课改理念、课程理论等理论知识,还有研究学校、自身和学生这些实际载体。对于很多教师来说,这是全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不断产生新问题,而在研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由于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自身而开发的,缺乏现存或更为直观的经验可以参考,因此校本课程建设要教师自己确定目标、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评估,这样一个课程建设的全程参与,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加快了教师课程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参与课程资源建设有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修正不断改进,没有专职教师,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胜任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没有课标,就意味着每一位任课教师自己心中要有完备的课程结构;没有教材,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脑子里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而恰恰是这样的过程为校本教研提供了极好的操作平台,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乃至整个教研组不断反思、探索,积累着宝贵的经验。

案例5.5在课程开发中构筑校本教研新平台自2002年9月起,我校在“新成功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初步构建了以“成功心理辅导”、“运河文化探究”、“课外阅读考级”和“才艺文化拓展”为主体的“走向自主成功”的校本课程体系。同时,校 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也成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中,教师们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研究的过程。教师们逐步完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成为校本教研过程的主体。

(一)在校本课程的调研中,让教师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是否以教师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核心,校本教研必须是围绕着教师们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的。所以,引导教师通过学习、培训和思考,找出自己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困惑或者薄弱环节是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首要环节。

2002年7月初,学校开始组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工作,通过阅读专着、观看录像资料、听取专家报告、学习沙龙等多种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念的初步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目的在于了解教师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还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同时调查教师们的需求。根据对问卷的调查统计,并结合关于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思路,学校用两天时间有针对性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题培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策略进行了解读,使教师们对课程开发和设计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二)在校本课程的规划中,让教师成为方案的设计者

校本教研工作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地开展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成为校本教研过程的主体,是否能够主动投入到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去。根据学校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思想,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校本课程规划”的讨论和课程方案的设计活动。教师们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对校本课程的规划、课程内容的制订以及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这一次讨论,对学校两年来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起到了很大的决定作用,现在成为学校拳头产品的几门校本课程的雏形都是在这次讨论中提出的。

同时,学校鼓励每一位教师着手设计自己的第一个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稿,在年级组进行了讨论交流,学校还提供教师多种平台供教师交流研究成果和体会,探讨校本课程发展的新思路。

(三)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让教师成为策略的创新者

在我校,每一位领导和教师都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我们分别采取了“课题导向——分层参与”、“范例引领——多元演绎”、“主题整合——动态生成”、“制度规范——分级递进”等策略,组织教师参与不同层次的实践与研究,让教师通过学习和探讨及时地将研究的成果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在校本课程开发初期,教师们往往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范例引领,通过对这些感性的范例的学习、剖析和感悟,上升至理性的认识,由此带动行为策略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的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必须尽最大可能为教师拓展创新的空间,如果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为教师们设计好一切内容,那么教师实际上成了既成意图的执行者,也就根本谈不上开展以教师为本的校本教研了。

(四)在校本课程的评价中,让教师成为经验的反思者

如何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进行适当的评价,如何利用正确的评价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直是我们所关心和研究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促进教师成为真正的经验反思者。我们的理念是人人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为此,我们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校本课程五个一”要求:人人提出一个校本课程项目,人人设计一个校本课程方案,人人承担一个校本课程教学,人人撰写一篇校本课程论文,人人整理一堂校本课程实录。在校本课程方案的申报中、在校本课程教学的评议中、在校本课程故事的撰写中、在校本课程制度的研讨中、在校本课程成果的展示中不断促进教师反思。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专题13 建设校本教学资源

如何帮助教师站稳讲台,与课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作业本》等功不可没。它是支持教师教学活动的比较正规的资源,也是帮助教师理解课程、解读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文本。不过,在新课程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开发的教学参考书的资源性越来越强。它们除了课程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之外,还有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可供选择应用的文本、音像资料等也集成其中。这为教师教学时提供了取舍的余地,但这同时也对教师面对教学资源的态度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师“教学资源观”的转变

在理念层面,教师们往往都能认同,“教学资源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师的风格、学生的实际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但实际教学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鉴别的能力与判断的从容。许多课件、教案、练习、试卷往往未加“充分咀嚼”,就进入具体教学现场,其间的勉强与浪费比比皆是。教师们面对教学资源的态度与方法有待改变。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被动依赖令人担忧。

我们知道,面对着不同基础、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应该是有区别的。站在教师的立场看,他所面对的教学资源有市场化的商业性的教学资源、网络上开放的公益性的教学资源以及在自己与伙伴们的研讨交流中生成的教学资源等。教师既要有资源的选择和利用的能力,同时也要有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师利用他人提供的教学资源时,不能简单地以搜集与采用的态度待之,而应视为立足自身的资源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基于校本教研视角的教学资源建设,其所倡导的是有所策划的研究与开发,而非简单地收集与编写。

当然,在一个学校,以教师一己之力来贯彻上述的“教学资源观”是困难的。教研组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组织,不仅要为教研活动创设良好的平台,也应通过组织教师的资源建设活动,促进校本教学资源的积累与教学风格的形成。

案例5.6教研组的教学资源建设

教研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应关注三个核心问题,哪些资源是教学所必需的?如何对必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使资源建设成为教学工作的有机部分?如何基于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哪些资源是学科教学必需的?

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分析必须从课程实施的逻辑体系出发,厘清两个问题,谁对教学起了决定性作用?谁来检测教学的效度?我们可以用右图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逻辑体系,从这个逻辑体系中派生出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如何实现基于标准的评价?这两个问题既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教研组开展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点,沿着这一线索,我们开展了以下资源建设。

(1)教学实施规划。学年、学期、周和课时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是常见的教学实施文本,但它们往往侧重于教学实施的某些方面,无法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四个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但要做到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就需要对课程有整体认识,而课程纲要则完整地体现了课程的四个元素,因为课程纲要以《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教材为编写依据,具体分析了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课时、学生背景、课程组织和实施的条件、学业评价等要素,故撰写课程纲要就是对实施教学的所有要素进行通盘考虑的过程,近年来,我们以课程纲要为核心的教学实施规划建设,对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对教研组进行课程管理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2)教学实施预案。教学实施预案相当于传统的教案,不同的是,我们的教学实施预案是沿着“教材与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分析-学习过程”这一线索编写,基于学生的学是它最大的特色,统一的格式,便于组内交流和传承,但又留有个性发挥的空间。

(3)教学实施反思。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体,借助课堂观察或自我反思,撰写反思课例、课程故事、教后感等材料,配合课时的教学设计,是教研组研究教学的宝贵资源。

(4)学业评价系统。学生修完了一个模块后怎么给他学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权重各占多少?过程性评价由哪些内容组成?如何实现课程标准-表现标准-评价标准一体化?是教研组必须回答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制定了一套学科过程性评价规则,建立了学科题库,实现了课后练习校本化,并建立了错题库,不断完善的校本化的学业评价系统为学科的快速发展和青年的迅速成长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以上方面只是构成教研组教学资源系统的必备要素,要想取得1+1> 2的效果,则必须按照四个要素的逻辑关系,构建能将它们融为一体的教与学载体,经过不断的探索,我们发现“学案”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1)学案的构成。我们的学案由六部分组成:

一是学习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比较笼统,需要将其转化为在学习过程中可观测的表现标准,才具有可操作性,准确地说,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就是我们根据内容标准和学生背景开发出来的表现标准,它的作用在于课前引领学生进行预习,课后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一面“镜子”。

二是学法指导,如学习目标是学习的目的地,则学法指导就是达到目标的路线图,我们试图清楚地告诉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后整理中使用这些方法能有效地获取知识。

三是自主发展区,我们希望学生在以学习目标进行预习时,提供必要的帮助,体现方法指导和预习检测上,以便带着问题上课。

四是课堂学习区,在对教材进行加工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并留足课堂笔记的空间,以便于课后整理和复习。

五是同伴互助区,我们要求学生在做课后习题前,一定要进行笔记的整理,然后通过学习小组互相检查笔记,并写出自己的建议,签下自己的姓名以示责任。

六是巩固和提高,即教师精选课后习题,并规定完成时间,通过批改统计错题并收录错题库。

(2)学案的使用程序。上课的前一天发放学案,学生预习,课后当天学生整理学案,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评阅对方学案,上课的后一天教师评阅学案,批改课后练习,将学习情况记入过程性评价表,随后进行课堂讲评,学生整理课后练习,归档为日后复习资料。

(3)学案开发的意义。通过学案这一载体,我们不仅一体化地解决了如何指导学生预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做好课堂笔记,通过学生的笔记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化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整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实现同伴互助,发现学生学习弱点并建立错题库,进行过程性评价等问题,还构建了以学案为中心的教研组教学资源体系,将教研组的教学资源建设和日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

(三)如何基于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教研活动?

校本教学资源的建设,不仅为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也为教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