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37

第37章 促进观点交流与成果共享(1)

在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中,最常见的、最普通的形式就是交流。有言道:“如果是一只苹果,两人分享,便是一人半只苹果;而一份思想,两人分享,便会产生两份不同的思想。”教师的观点交流既是研究的过程,又是研究成果的推广。如何促进教师有效地交流,在成果共享中促进新的研究,是校本教研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广大学校有许多值得推广的探索。

专题14 教学沙龙与教研论坛

教师围聚进行交流研讨,是最常规的、教师最需要的教研形式。但其效果却会因组织策划的质量而大相径庭。从形式上看,现场研讨活动有论坛、沙龙、辩论等许多各有特点的形式。而从其组织机制看,又有以下观察角度。

一、研讨主题的特点

研讨主题的选择是研讨活动策划的要点。

有些论坛活动意在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因此主题往往是一些务虚的议论;有些研讨活动意在提高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主题会比较务实。有些研讨活动的主题很集中,要求所有的发言围绕中心来进行,以期集中式研讨产生有价值的观点;但也有一些沙龙主题较为分散,它期待自由交流中的相互启发与生成。有些活动有意识地营造对立观点争鸣的氛围,让辩论者在对方挑战下更臻火候,让参与者在观察双方评鉴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研讨活动的主题设置常常会应时而起,但它必须要能吸引教师.

所欲言。温州市第十二中学近三年就举办过六期教育教学论坛,其主题分别是:“我的野蛮学生”——学生行为问题与班级管理;戴着镣铐跳探戈——新课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迁;反思的视角——校本教研系列论坛;三维目标的落实——新课程的教与学探讨;让学校教育带来生命的气息——校本课程开发。这些主题都针对教师工作中共同关心的问题,让教师们在交流自己的困惑与经验的过程中互相启发。大家也多以叙事的方式、教师自己的语言来发表见解,在差异互补、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围中,构建起多向互动、平等对话的学习共同体。

案例6.1作业论坛活动

我校有开展教研论坛活动的传统。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以“论坛”的形式进行观点交流。三年级组确定以“作业,让谁欢喜让谁忧”作为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总结其他年级组的论坛形式,有的年级组是将论坛内容分解成几个小专题,组员分工发言,主持人串联的方式;有的年级组在此形式上,增加现场互动环节,听取教师们的现场意见。三年级组经过商议决定,从主题特点出发,改进这次论坛的策划。

首先将论坛主题分解成了三个话题:一是“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形式”;二是“作业布置应当体现的原则与实施策略”;三是“关于作业的评价”。让组内教师有选择性地针对其中一个话题作相应的准备。为使论坛起到更实在的效果,我们还围绕“作业”这个话题作了一份自然状态下的师生访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访谈内容包括:“是否喜欢做作业?”“不喜欢做哪些作业?”“喜欢做哪些作业?”有了这些真实的音像资料,教师们的论坛将更有针对性,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会随之提高,同时也将使听取这次论坛的教师有更多的启发和收益。

整个论坛的大致流程是:先请所有教师倾听孩子心里的呼声,他们是否喜欢做作业?喜欢做哪些作业?孩子的心声让教师们很有触动,主持人马上进行现场采访,让教师们谈谈听到孩子们心声后的感受。

随后,根据预先设定的话题让参加论坛的教师逐个上台表述自己的思考和做法,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和论坛教师适当进行互动式的交流。

最后让教师们倾听孩子心中爱做的作业究竟是什么?主持人总结本次参与论坛的教师的共同心声:让新理念下的作业形式成为学生快乐作业的源泉;让改革后的作业评价成为学生爱上作业的不竭动力!同时主持人也把更深的思考留给了所有参加论坛活动的教师们。

这次论坛给教师们的触动很大,语文教研组随后就围绕“作业”这个话题又进行了一次教学沙龙,大家把自己的思考和困惑都“竹筒倒豆子”般的说了出来。随后大家商定,各备课组拟订一份“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实施方案,注意各年级的区别与衔接,审定后全面铺开实施。

其实,这次论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教研组进行作业的布置与评价的改革,我们发现,我们所思考的问题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可以通过实践来得出结论的、值得研究的一些虽“小”也“大”的问题。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王连华)

案例6.2以“听课听什么”为主题的系列论坛

(一)策划缘起

2006年8月,11位大学毕业生走上了我校的讲台,成为我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具有大学本科的学历,专业素质比较齐整,而且谦虚好学,有较刻苦的钻研精神。

然而,第一个月的教学检查和座谈中,我们发现,这些新教师“不会”听课。并不是听课少或不听课。恰恰相反,他们听得多,记得详尽。

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听课,不明白听课应该做什么,更不理解听课的目的和意义。一句话,课是听了,效果却未必佳,甚至未必有。这一情况其实在其他一些教师中,也有存在。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教师们学会听课呢?于是,我们策划了以“听课听什么”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在学习与研讨中进行反思与矫正。

(二)活动策划

1.前期准备

2006年10月中旬学校发出通知,要求每位教师围绕“听课听什么”这一主题,发表看法,并将电子文档发至校园网“教学沙龙”文件夹中。要求必须有明确的观点和阐述,最好有例证,字数不限。

在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教师下载阅读他人的文档并开展自由式讨论。然后教师修改自己的文稿,再次上传校园网“教学沙龙二”文件夹。

2.组内沙龙

2006年11月下旬,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布置各教研组开展关于“听课听什么”的座谈沙龙。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其他教师的意见,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在组内沙龙中,大部分教师.所欲言,发表了许多独到的想法和见解。有的就自身听课感悟现身说法,有的就某一现象深入剖析。教研组长也认真地做了记录,经过整理,再次上传至校园网“教学沙龙三”文件夹,供教师再度交流讨论。

3.全校论坛

2006年12月中旬,组织全校性的论坛。参与人员为教研组长、中高级教师代表、全体新教师,共计36人。由于有了前期的准备和组内沙龙这两个环节的铺垫,这次论坛发言对听课的目的、内容、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等问题都有了更深入的探讨,也出现了激烈的辩论高潮。

4.反馈交流

2006年12月下旬,由教科室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特别是其中对“听课听什么”的各种观点加以整理,以电子文档上传到校园网“沙龙小结”文件夹,向全校教师进行反馈,供继续探讨。

(三)两则论坛发言稿

例一

在近两个月的听课,我对听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如何“听”有了自己的感受,大致有三点:

一、“听”之层次

作为一个新教师,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层次性地循序渐进,分不同的阶段学习。如,在最初的阶段,新教师或多或少对文本把握会产生困惑,对于重点的把握也不明确,这就直接导致了上课的思路不清晰,上得很“痛苦”。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听的就是老教师的对文本材料的取舍,听上课框架,结构的安排,看看老教师如何来预设和生成问题,从而理清自己上课的基本思路,努力使自己完成由“无格”到“有格”的过渡。完成了这个阶段,我们才能进入下一个听的阶段,听课堂上更细的环节的设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把自己的基本功奠定得扎实。

二、“听”之内容

听课,不仅要听老教师如何剖析文本,还要听课堂的气氛,学习老教师对课堂气氛把握的功力。新教师往往是课堂气氛的驾驭能力薄弱,无法使课堂气氛能起能下。有了热闹却丧失了上课的秩序,或者说在面对枯燥的课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这个时候,新教师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听”,不断地去学习老教师如何处理课堂的手段,把这些手段结合自己的性格或教学的长处,加以“个人化”、“内化”,最终达到取彼之长,成己之色。

三、“听”之反思

反思,是听课后的一个步骤,也是一个不可缺省的重要阶段。听完之后,要思考上课教师的优劣之处,要思考如果自己上这样课文,会如何安排,这样的比老教师差在哪里,又好在哪里。好的,自然要保留;差的,要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这个反思,也可以是一种与上课教师的沟通。通过交流和探讨,可以更正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构思,从而在更高的立足点上把握文本,剖析文本,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这三点,是我作为一个新教师很不成熟的想法,也是我这两个月来最真实和最切身的感受,拿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不足之处,请大家多多海涵。

例二

有位教师说:“我听完一堂好课,常有这样的体会:或如深山获宝,心头甜滋滋的;或如峰回路转,顿觉豁然开朗,讲课者的思想激情,艺术魅力,给我留下了长远的记忆。有时即使是不理想的课,某一方面也会有深刻启示。”从这位教师的体会中我们看到,听课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对新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所以作为新教师的我们,听课对我们来说,是一项首要工作。借着这次的以“听课听什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我对自己以前的听课活动做了反思,认识到自己有以下几点的不足:首先,听课前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听高二高三教师的课时,由于对听课内容的不熟悉,以至于不能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深入评议,糊涂而过;其次是思想不够重视,把听课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以致于出现马虎应付,听课做其他事情失去了听课的意义,达不到听课的目的。我觉得,要提高听课的质量,必须加强对听评课重要性的认识。

那么对于听课的时候应该听什么,我有这样几点想法。

首先,是听课的结构或者说是这节课内容上的安排,一般上课分为复习、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听下每个部分的大致内容以后,看教师是做怎样的合理安排和衔接的。并且留意各个环节的大致时间安排,学习如何做到松紧有度。

其次是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看教师的教学目标如何呈现,对重点和难点又做怎么样的一个由浅到深的教学。所以对于我们这些听课人来说,还要注意看一看,授课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目的,都采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手段和方法的采用是不是切合了这节课的实际,是不是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接下来是要听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师,教学风格不一样,有的很严谨(比如余教师),有的上课很细腻(比如陈教师)等等。同样一个教学目标,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教师的课上,就会用到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就会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借鉴一些好的方面,然后可以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当然,还可以关注一些比较细节的东西,比如说板书的设计以及语言的组织等等。

再次要听课堂的气氛。我始终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与否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其中一个衡量标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师生之间做好交流与互动,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真的主动地去学习。我们也可以学习教师与学生做互动的一些方法。

当然我们也不一定只听组内教师的课,也可以去听别组教师的课,可以去学习别的科目的思想方法、教学理念,有适用的,可以搬过来放在自己的课堂上用。

最后,听完课以后我们要做一个总结和反思。想一想这节课成功与否?如果换做自己来讲的话,自己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过程。别人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或是借鉴的地方。也就是说要学会吸收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听课这一教育教学活动,来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听课的真正目的。

听课后要尽可能和授课教师、学生交流,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感受,请学生谈对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和同听课者谈这节课的特色,谈自己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经验,谈自己的思想与建议,不断提高自己自我反思的能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水平。

(四)启示

1.呼应教师的实际需求是活动策划的前提

听课是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众多的听课活动往往成了授课教师的作秀,权威人士的演说。广大一线教师的话语权常被剥夺,久而久之,教师对听课活动产生了自然的游离心态,对听课的真实价值出现肤浅、庸俗乃至空洞化的理解。这正是值得教研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思考的,也是本次活动策划的重要动因。

2.提供合适的平台是活动推进的动力

借助校园网这一便利的活动平台,让教师们随时上传文件,下载文档。身处一隅而遍观近两百篇文章,不发一言而让全体教师倾心交流。

在交流中共享,在共享中生成。一次比一次思考得深入,理解得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