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困惑于教师研究的个体化
为了使我们的教研活动目的更加明确,促进全体教师共同发展,我们开始寻求改变。如课前要求每个教研组下发本节教研课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要求听课的教师带着问题去听课。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有时候却很无奈。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发现,除了上研究课的教师能把研究中的所得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外,其余很多教师还是没有真正带着问题去关注课堂教学,在评课时还是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这种缺乏指导和研讨过程的研究课渐渐又变成了教师个人的展示课,教研活动又渐渐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形成理想中的研究探讨氛围,没有真正地去关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一些现象与问题。
眼看着教研活动的形式变了又变,可还是“换汤不换药”,这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研活动。如果只停留在教师个体的研究,虽然教学行为也会产生一时的变化,但这种变化难以持久,也难以从个别教师的行为转化为群体教师的行为,必须是教师集体的研究,也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研究,才能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沙龙”氛围
教师在课堂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有涉及学科方面的,也有年段内容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去进一步地思考整理与收集,估计很快会烟消云散。如果这样那太可惜!教师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的困惑、牢骚、甚至怨言。这种感受需要一定的场合让其得以宣泄,促使在宣泄过程中形成共性的思考,让教师关注更多的共性的问题。沙龙——便是我们开展的又一种校本教研方式。
“沙龙”的过程真的有意思。教师们可以在其中.所欲言,可以倾诉自己教学中的烦恼,可以发牢骚,甚至可以“骂”,当然那是对一些暂时无法克服的困难去“骂”。不用担心这样的场合是否有碍学校的发展,不会!因为我们教师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为学生,为学校!在沙龙过程中,教师们结合自己的问题,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新课程”关注的共性问题,收集到许多教科研过程中的最迫切渴望解决的问题!在沙龙活动中,教师们也逐渐明确要解决这些问题,依靠的不是高高在上的只重视最终结果的研究方式,而是需要依靠在行动中不断研究、反思、改进的实实在在的科研方式!
“沙龙”的开展在于创设平台,让教师们寻找困惑、形成共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新课程论坛”又是我们的新的活动形式。
从我们的“新课程论坛”发展看,大致经历了:主讲式课程论坛、团队式课程论坛和头脑风暴式论坛三个阶段。
(一)主讲式课程论坛
第一阶段的“论坛活动”主要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的各级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这样的活动中,作为论坛的教师本身可以再学习再思考,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和发展,其他教师则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得到进步,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我们也认识到:
由于每次论坛是利用周前会议前10~20分钟时间;每次主讲的人员就一个,参与面不够广;另外大部分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听众,教师参与度不够深。正是认识到这种形式的论坛弊端,因此我们进入了论坛的第二个阶段:团队式论坛。
(二)团队式课程论坛
所谓团队式课程论坛,是相对第一阶段来说的,在这阶段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主要是考虑到教师之间的差异以及要通过活动促使教师团队意识的形成,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共同学习与提高,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作用。话题来源就是教师在沙龙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共性问题(照片出示,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这些话题不仅仅引起教师的共鸣与思考,也有许多引起社会与媒体的关注,比如南湖晚报2005年3月17日关于《作业、作业,孩子们的作业》的报道就是从我们一次三年级组的课程论坛中引发的。
(三)头脑风暴式论坛
第三阶段头脑风暴式课程论坛,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式论坛后,看到教师们有了更多的积累与提高,同时也考虑到我们教师的许多交流活动是不可能有许多的准备时间,更多的是教师个人智慧火花的碰撞,所以思考改进我们的论坛形式,形成头脑风暴式课程论坛。我们的目标是:尽可能使所有相关的教师都参与进来,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个大家争相发言,互相补充的局面。要让每一个教师深入地参加每一次的活动。要让我们的教师经历更大的锻炼!我们的原则是:所有教师的所有想法都是平等的,重要的,无论是“可笑”或者“无理”,都不应被拒绝。任何人都不对所提出的观点、看法做价值判断,也不事先对发言的范围有所限制。现在我们在这里谈这一种论坛形式,似乎很自然了。但说实在,当初我们一开始从团队式论坛过渡到这形式的时候,教师们听到“头脑风暴”这几个字就觉得惶恐,对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活动方式还不太自信。通过多次活动的锻炼,教师们从紧张到接受,从接受到坦然面对,再到乐意参加并争抢话筒。看到这样的变化,是学校最大的欣慰!
就说那次学习了“新教育之梦”后,关于“理想的智育”这一主题的头脑风暴式论坛。“小动物们参加课外培训小组,鸭妈妈送小鸭参加跳远培训,袋鼠妈妈送小袋鼠参加游泳训练,小豹参加了跑步训练……请想象一年后小鸭、袋鼠、小豹的成长情况。”讨论中,两个组各持观点,一方认为“世界上最好的培训是引向成功”。这些动物的潜能不同,这样的培训却可能摧毁它们的自信心,惟独因材施教的小豹子除外。有教师批评鸭妈妈和袋鼠妈妈的“贪多求全”“片面追求全面发展”,但这引来一些反方意见教师们的反驳,他们认为在潜能开发上都是未知数,没有尝试怎么可以断然拒绝呢……“知识与智慧有区别吗?请画图表示他们之间的区别或联系,并说明图意。”讨论中也出现两种意见争执不下的局面,教师们纷纷到黑板上画数学上的集合图表示己方的观点,最后大家哑然失笑,原来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深层地参与活动,从开始的时候看书学习到一起的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再到交流过程中的火花碰撞以及最后的反思,参与面很广,仅那次活动发言的教师就有26人,一些平时不怎么说话的教师也都激动地侃侃而谈。
还有那次与杭州求是教育集团举行的数学联合论坛。我们那天围绕“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分三个话题进行讨论。首先是我们采用当场测试,然后进行讨论。然后我们针对一个案例讨论“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孰重孰轻”。第三话题是教师们对从“算术教师”过渡到“数学教师”的理性思考。在笑声中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考!相信对所有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启示!
(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 王连华)
专题15 多样化的网络教研
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专题研讨也会利用网络而延伸到教师平时的生活中。论坛、博客(Blog)与现在新流行的魔灯(moodle)等工具,利用网络交流的隐身性,以及对交流时空限制的突破,使研讨交流的自由性和互动性的提高有了更大可能。原先只有发生在现场的面对面的交流,如今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教研探讨及远程教学。
基于网络的研讨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在网络上,身处异地的教师们也可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网络教研的实时记录功能,可以记录教研活动的过程和资料,为没有实时参加活动的教师再现活动过程,提供参与可能。
2.民主平等的交流
在网络上,教师们都能随时随地与其他同行和专家进行自由的交流,网络以其虚拟性实现了平等对话。在没有权威的背景下,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都可以对其他观点进行评论,都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网络教研可以惠及到每位参与者。
3.研讨的延伸
网络教研的内容都可保留在网上,研究者可以在活动后自主安排时间,再来对各家观点进行深入研究,而且还可以将事后的进一步思考继续与别人交流。这样,研讨交流被延长,为深入研究提供可能。
4.低成本与高效率
网络教研开展前期需要一定的投入,如网络教研平台建设、软硬件配备、人员培训等,但当这些资源和设施建立起来后,网络教研的运行成本比较低廉。通过网络教研可以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不必劳师动众,不用舟车劳顿,而是通过网络平台,便捷地传达信息,随时随地地研讨交流,从而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
目前教育领域中应用较多的网络研讨形式,有电子信件E‐mail、网络论坛BBS、网上聊天ICQ,以及新兴的博客(Blog)、魔灯(Moodle)、Wiki(维基)、电子杂志(E‐Magazine)等。其中应用比较广泛、效果比较好的是教研论坛、博客和魔灯。
案例6.7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范式的建构与思考近年来,我校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应用对校本教研改进的支持,逐步形成了基于网络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模式。
(一)系统构架
我校网络教研工作模型包括5个运作阶段和一个全程参与的支持系统(课程资源库)。
从这种工作构架中,横轴上主要有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与基于网络的学术研讨两条主线。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交叉转化。
1.基于网络的学科教研
(1)电子教务。这主要有三种发起方式:
基于Web 站点的行政主导发起:教务科研处在网站的公告栏发布教研信息、文件、公告、海报等,发起基于网络的虚拟校本教研。
基于留言板的教师自主发起:教师在留言板上提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请求,教务处根据问题,协调安排进行网络教研的时间、地点、人员等教研事务。
基于论坛、网站投票功能的民主发起:教务处利用网站或者论坛上的投票功能发起主题教研的网上投票,选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然后根据教师的反馈组织基于网络的虚拟校本教研。
(2)网络备课。网络备课是较为有效的同伴互助形式之一,大家通过论坛、QQ群等网络载体毫无保留地.谈着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看法,在平等对话中实现教学思想与方法的“以少换多”。
(3)网络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网络功能,在一个“虚拟教室”或者计算机房中进行教学活动。通过计算机局域网和Internet,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共享本地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和全球教学资源共享。
(4)网络评课。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或是对执教教师的课堂行为习惯进行反思评价,或是对整堂课的设计进行指导评点,或是发表由课例激发的想法,或是针对某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或是对发帖评课教师的意见表示赞同或否定。网络评课既有利于大家方便的浏览,又有利于积累资料,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加大了交流的信息量,体现了高效率的教研特点。
(5)网络发表。引导教师在学校的电子网刊上发表教研成果与心得,同时提倡教师在个人博客上撰写随笔、反思、案例、论文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库是校本教研的支持系统。
网络备课和网络教学都可以采用资源库中的文本、课件、动画、音频、视频等,在网络评课、撰写随笔、反思、案例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资源库中的案例、文献、常见问题集、名词术语库、网址库等。
远程专家、名师等作为一类特殊的非物质化的思想资源,参与着虚拟校本教研的每个环节,起着专业引领的作用。教师在使用课程资源参与虚拟教研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教案、课件、案例、随笔等资源,通过网络的传播又变成新的公共资源,对原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库进行有机的扩充。
2.基于网络的学术研讨
基于网络的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有课题研究、专家对话、主题研讨、读书活动、学术沙龙、深度会谈、头脑风暴、问题会诊、网络学习、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网络的学术研讨倡导教师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讨论,从中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多元化。这种研讨形式具有跨时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二)网络教研平台
从学校的技术层面、硬件设施、经费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虑,我校网络校本教研着重使用一些比较普及的、源程序开放的免费主流平台。
1.网上论坛(BBS)
对于普通学校来说网上论坛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校本教研平台,一方面网络上开放源代码的论坛技术比较成熟与规范,另一方面论坛的使用比较简单,教师应用相对熟练。学科教研、专家对话、主题研讨、头脑风暴、学术沙龙等活动都可以基于论坛来开展。我校的网上论坛主要开设以下一些栏目:
(1)青蓝研磨:利用固定帖开展学科教研或者利用主题帖开展学术研讨等活动,强化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教海漫笔:引导教师在线撰写论文、案例、反思、随笔、设计等。
这一栏目作为教师个人博客的补充,它具有很强公共性,方便教师交流互动,从而达成教育思想的共享,而博客更多的是体现教师个体的个人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