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师徒结对”活动能够实现“双赢”。尽管有些名师对“师徒结对”任务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发展作用不大。为此,我们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名师开课,课后召开只有青年教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的座谈会,要求青年教师总结名师的课堂教学优点和特色,同时挖掘名师展示课中的不足和问题。学校将把意见反馈给开课名师们;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学习名师的论文,参与名师主持的课题,分担研究任务;此外还吸收一部分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承担高三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在平行班的教学中开展新老教师的工作竞赛。
改进“师徒结对”活动的想法萌芽于2004年,大规模实施于2005年。迄今为止,教师们反响良好。
(平湖市当湖高级中学 卢晓华)
案例点评
传统“师徒制”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点需要改进之处:(1)过于依赖个人力量;(2)过于强调权威,而使指导交流呈单向性;(3)师徒交流停留在经验层面,缺少进一步生成的载体。当湖高中在开展师徒结对工作的同时,注意及时反思与改进,眼光是敏锐的,措施是务实的,特别是调整评价,强调“双赢”,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要改变机制,尚需时日与策划的改进。
“名师工作室”模式是师徒结对的另一种发展。名师工作室往往依托一名或若干方向接近的知名教师,组成在教学活动研究中培养教师的组织(类似于“教学研修站”)。它往往以个人或研究方向命名,面向本校或某一区域,既要对来工作室研修的教师进行系统培养,同时还要对更广泛的教师群体进行辐射式的影响,它往往要以具体的研究课题为载体,组成学习研究的共同体,共同研究教育教学现场中的问题。有些学校甚至采用筑巢引凤的方式,聘请名家来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整体带动本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这些措施确实改进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指导,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案例7.8特级教师工作室
崇文实验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要让这些骨干教师更快地成长,仅仅依靠校内资源是不够的。为此,我们聘请一些特级教师来校创建“特级教师工作室”,一方面让骨干教师在更高水平的导师的指导下形成学习团队继续深造,另一方面请他们作为带头人引领校本研修活动。2004年,杨明明(语文)、王燕骅(语文)、杨薇华(数学)、章鼎儿(科学)在我校成立特级教师工作室。2005年,朱乐平(数学)、张化万(语文)也在我校成立了工作室。我校30多位骨干教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在各自导师的带领下,坚持每周开展活动。近两年来,进步显着。
(一)操作要点
1.做好长期规划
特级教师工作室通常以学期为单位,制订规划,确定这段时间内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向。
《教学策略比较研究》总体实施方案
(朱乐平工作室)2005学年上学期
一、总体设想
1.教研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开展数学教学研究。以课题研究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对教研实施操作。
2.以教学的对比研究为主要内容和形式,加大教研对教师的积极影响,提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受益程度与提高幅度,继续努力构建崇文教研体系。
3.夯实、完善大组教研工作的同时,加强学科组教研工作的指导,加大学科组教研建设的力度,实现以学科组教研为主要阵地的基本观点,以求点面结合。
二、原则
科研促教研,课题研究式教研提升教研活动的研究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过程性,让教师在过程中提高;全员参与,加强教师个体在活动中的任务和分工管理。
教研活动在原有理念的同时试图体现以下理念:理论性、学术性和实践性、操作性、通俗性并存。
三、说明
主题展示活动(学科组比较研究教研1~2次)
以年级为单位,在教材中选择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两个差异较大的教学设计,由一位教师执教,开展教学研究。需要有前测后测以及相关的研究。以学科组开展教研,参与人员包括本学科的教师和非本学科教师。本学科教师要求必须承担一定的研究分工并参加整个活动全过程,其他学科组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参加。
《比较研究》教研活动基本模式与流程:
选择课题——查阅资料,谋划两种教学设计(撰写教研活动计划书);——前测(数据整理与分析)——课堂教学(录像)——后测(数据整理与分析)——教师问卷调查——教师实时交流(我有话说)——全方位对比分析(设计理念对比、理论背景支持对比、教学效果对比,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专家访谈——形成文字及视频材料。
2.明确每次活动的主题
教研活动应针对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和棘手问题展开。要通过对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提炼,形成一个切口适宜的专题,以此作为教研主题往往能扎根于教学实战,颇具实践意义。这也是以科研促进教研的一个方向。
(杨薇华特级教师工作室)
一、主题:“算法多样化”教学反馈技能训练与评价的比较研究二、我们希望在活动中收获(共同愿景):
1.一个关于《20以内进位加法》的成熟教案。(谢莹、包蕾)2.每位学科组成员全程参与活动,对于目前计算教学中倡导的“算法多样化”
的教学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为今后教学相类似的内容作一个扎实的铺垫,同时完成反思或者资料摘录、阅读、读后感。(全体)3.每位学科组成员在整理相关“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的课堂实录中,对于反馈这一教学技能做到认识反馈技能,了解反馈的分类,从而能够逐渐在后续的实际教学中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反馈技能运用如何。(全体)
4.结合前、后测完成年级组学生速算能力训练的测查与班级间的差异,对班级学生相关情况心中有数、同时查漏补缺。(全体)
5.完成关于20以内进位加法“算法多样化”教学后学生掌握情况的对比报告。(全体)
6.完成在“算法多样化”教学过程中,反馈技能训练的自我报告。(谢莹、包蕾)
三、活动整体设计与安排
(一)准备阶段(11月17日-11月25日)1.查阅相关资料,讨论设计《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设计(一)、(二),基本理解和领悟教学设计存在的共性和主要区别。
2.召开活动准备会议(11月22日,11月29日):
(二)实施阶段(12月1日周四和12月6周二下午)
1.专家指导下的试教:特邀专家杨薇华12月6日上午
2.教学前测、后测:12月6日下午及课后(30分钟)。(包蕾牵头)
3.课堂教学展示:12月8日下午1:00-1:40下午1:50-2:30
4.课前访谈及课后访谈:12月6日下午及课后。(顾秋婷牵头)
5.实时互动交流:12月8日下午2:40-3:40
6.教师问卷访谈:12月8日下午2:40-3:40(来慧伟孙旻晗)
(三)总结阶段(12月8日-12月15日):资料汇总整理(专家访谈),分析成文。(谢莹)
4.强调教师自主参与
参加活动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是受培训者和培训者,任何活动的内容、形式、要求、任务和需要都由教师自主来决定。活动的策划者、资料收集准备人、组织者、主持人、活动综述人、材料编辑等角色在活动中都会依据活动的需要来轮流和交换,将活动的运作建立在整个教研组的全体参与人员中,而并非少数同志。除活动角色的分配体现自主性外,在活动内容、研究的专题、活动的形式等方面也由教师自主来讨论决定。对于参与的形式,我们认为可以口头的、书面的或者是行动的,但是不论是什么形式,都希望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能够在这次活动中留下他行动研究的轨迹,所以我们经常会对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或者填写反馈表的形式来了解和促进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5.注意教研过程的档案化
特级教师工作室的任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对学校来说,是一种构建学校本身的文化和进行自我积淀的形式;对教师个体来说,则是一种经历。不管是教师个体的经历,还是学校本身的积淀,都应有档案意识。我们主要采用编印《数学教研通讯》的形式来记录和记载活动。我们认为这样做,对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编排合理有序,方便查阅;还能够“有形”地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同时还可以扩大交流范围;由于教研时间的问题,并非每一次活动中,每个教师都有发言的机会,那么没有发言的教师的想法我们怎样去了解呢?这也可以借助《通讯》来进行。由于通讯的传阅,即便没有参加的教师、非本校教师、非本学科的教师也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对活动进行阅读,使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常见的活动模式
1.课堂诊断
课堂诊断与一般的听课评课有所区别。工作室成员执教研究课,工作室的导师和其他成员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一起分析其课堂教学,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诊断,可以是对不同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对比诊断,也可以是对同一教师在不同班级连续执教同一内容的持续诊断。
2.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就是指完全一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思路进行教学。在“同课”这样的前提下,以教学策略的对比研究为主要内容和形式,通过在整个过程中的对教师、学生的观察、访谈、调查等,挖掘教学策略背后的教学观念,掌握学生对不同教学策略的接受程度,从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研的参与者对教学策略、教学技术等的理解。
一般以年级组学科教师团队为单位,在教材中选择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两个差异较大的教学设计,由一位或两位教师执教,开展教学研究。其他教师配合完成前测后测以及相关的研究。然后集中向全校教研组、学科教师展示。
3.跨学科听课
跨学科听课是不同学科的教师交叉听课。组织这种教研活动的出发点在于鼓励教师走出自己的学科局限性,从听课者的角度讲,可以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师上吸取营养,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了解课程,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审视自己学科的课堂教学;从执教者的角度讲,可以听取来自多方面的意见,扩大自己的视野,借助其他学科教师的经验反思、完善自己的教学。当然,按照崇文实验学校组织教研活动的惯例,此类教研活动不是简单地不同学科教师坐在一起听某一个学科的教师上课,而是同样要精心地设计问题、问卷和讨论主题。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全力)
案例7.9青蓝工作室和学术研磨室
为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我们创新校本教研组织形式,组建了青蓝工作室和学术研磨室。
(一)青蓝工作室
青蓝二字取意“青出于蓝”,顾名思义,这个工作室的目标就是创设条件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客观地说,我们的教师水平还不错,但要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还“火候”不够。要帮助教师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学校责无旁贷。尽管校本教师培训有教务处、教科室来管理,但往往行政味稍浓,不便深入地了解和满足教师个性化的需求,组织的活动也较常规,对教师的吸引力不够。应该设立一个行政机构之外的组织,“青蓝工作室”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青蓝工作室”的工作由教务处、教科室统筹管理,全体教职工采用会员形式申请加入,推选出具体主持人负责具体活动策划协调,工作室帮助每一个会员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利用展版形式展示会员教师风采,工作室的主题活动包括了平等对话、深度会谈、头脑风暴、读书活动、学习沙龙、教研组论坛、论文发布会、网络学习、邀请课程改革名家来校对话、访问名校等,同时也组织一些跨越式学习,如教学外的学习交流活动等。“青蓝工作室”的创建给校本教研带来了一种开放的氛围,给教师间营造了一种新的校园文化,促成教师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二)学术研磨室
“学术研磨室”是由教科室、教务处牵头,由学校指定与教师自发联合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小团体,具体以教育科研活动为主体,以“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为主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有两点:
1.辅助教科室收集前沿理论、课改信息;整理分析课题实验数据;编辑《课改在线》;进行学术交流等。一学期以来,共编辑出版了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资料6辑,编辑《课改在线》两期(还有一期增刊),同时也在学校网站上推出了网络版受到教师的欢迎。
2.负责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仅仅靠教科室势单力薄,通过学术研磨室人员配置,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学术研磨室的成立提供了让教师展示自己专长的时间与空间,极大提高了教师的成就感,为教师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张延银 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