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案例7.10教师成长导师制
(一)指导思想
导师制系15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新生一旦入学报到,学院就给他指定一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品行,并协助安排学生的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取得进步。导师不仅在学业上给学生以指导,而且在品行、心理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导师制的主要优势在两方面:第一,个别化的教育指导,有利于因材施教;第二,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品德学问并进。新课程下导师制不是师道尊严,也不同于以往的“师徒结对”,主要表现为:
传统的“师者”一般为“长者”、“老者”,而今“师者”应是“能者”,无长幼之分;在导师和导生的互动互助中,强调予以人文关怀,从个人的实际出发,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导师和导生两者都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特长、爱好、个性等选择对方,使导师和学生在愉悦和谐氛围中不断发展。
校本教研倡导对话文化。“对话”的本质是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职能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校应该成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学校中的教师们应充分发挥个体创造力持续不断地互动学习,互相协助,使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限度的显现。把导师制引入校本教研,让有经验的教师和普通教师结成两人学习小组,他们互为倾听,互相交流,在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中,双方都能得到发展,尤其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二)操作要点
1.制订方案
为确保导师制能够有效地实施,分别从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以及开展活动的形式、时间、具体安排等方面做好整体设想,力求做到有的放矢。
2.选好导师
要带出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目标,首先要选好“导师”。身为导师,应该具备师德、师技,具体表现为:
⑴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人为本,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具有高尚的师德。⑵ 合时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技能,严谨的治学态度,娴熟的指导技巧。⑶ 导师的教龄一般为三年以上,获得过教坛新秀,或是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质课获得者。
3.确定导生
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风格,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
学校开展导师制,同样需要尊重教师的个性,不断地去激发导师和导生的积极性。其中在选好导师后,确定导生时,特别注意凸显教师的主体,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当教师确定为导生时,学校将分期、分批有计划地施行。首先成为导生的是充满抱负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其次是一大批积极向上的青年教师,另有不甘落后的老教师们,他们甘为导生,继承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令人钦佩。
4.签订协议
为了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继承导师制的精髓,依照学校有关实施导师制的方案;为使“师生”双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签订协议书。
5.做好“五个一”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定下了导师和导生都应做到“五个一”:(1)每周摘录一张教改信息。(2)每周撰写教研随笔一则。(3)每周练习书法一张。(4)每篇课文教后必须写一篇教后感。(5)每学期撰写一篇论文。另外,导师指导导生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定期促膝交流讨论,或是导师督促导生积极参加学历培训等,提高导生的教育理论水平。
6.勇挑两课
所谓的“两课”即汇报课、下乡课。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搭好施展才能的平台,始终走的是“行动研究”,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合作。送教下乡就是教师们一种较好的锻炼方式。当导生揣着通过自身钻研,与导师切磋的教学设计,来到陌生的教学环境。这时,乡下的环境就能使教师受到良好的师德教育,不同的教学对象又使教师做好更多的随机应变。
7、撰写反思
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的性质。作为导生随时要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困难以及外出学习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进一步的思考、反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在导生们的教学反思中,字里行间有的是“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也有“边学边教,摸索前行”的教学小结,还有“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师德情操。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有效提升教学反思的品位,学校定期开展教学反思评优活动。
(三)注意事项
1.要有评价机制的保障
在导师制实行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导师和导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实行“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奖励和优惠政策。我校的具体措施如下:
⑴ 导师每学期可获得200元补贴。⑵ 导生获奖后,导师和导生双方给予一定奖励。⑶ 导生外出学习优先,专业人才晋升时优先考虑。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使导师制落到实处,收到一定的成效,特制订导师考核暂行办法。考核办法为每月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其中年度考试根据考核内容完成情况及乙方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成绩突出者,在年度考核中给予一定奖励。
2.注重教研文化建设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关键是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的学校文化,导师和导生之间要打消顾虑,互相学习,真诚合作。只有在平等、合作、和谐的学校文化背景下,教研导师制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案例点评
应该说“导师制”是“师徒制”的一种发展,它拓展了传统的“一对一”的带教形式,不但促成了青年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而且当学校中的其他教师也加入其中后,一个具有合作性、研究性的群体也就有了形成的可能。
(兰溪市实验小学 董旭军 童静宜)
二、青年教师的自治研修组织
在学校中,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面临着专业学习与岗位适应问题,面临着尽快从新手到合格教师的能力发展问题。他们在教研组、备课组等活动中充当配角,在学校“青蓝工程”中充当徒弟,充分发表自己的主张、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机会不多。这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有些不利。
提高青年教师参与学习研究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必须注意扩大他们交流的平台,提高他们的成就感。所以,不少学校专门组建青年教师自主参与的、非正式的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以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
案例7.11依托青年教师读书会培养智慧型教师
(一)指导思想
目前,校本研究多以开展研训活动的形式进行。但我们对“研训活动”却常常缺少本质的思考和理性的设计,因此出现了诸多“零碎活动”
的现象。我们认为,以校为本的研训活动应该是有效、有序的。它应该在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寻找一个“依托点”,然后以“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地开展多方面、多层面的研究活动,使之呈现出一种“点-线-面-点”主题鲜明、各环相融、互动引证式的圆合型活动模式。
(二)操作要点
1.基于学校——明确核心定位
校本研究应该是具有学校特色的个性化研究,其基本特点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它以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成果,并将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实际状况改变的研究活动。
例如,金华市东苑小学是1999年动工兴建的,金华市新生代的学校,属金华市政府南迁的配套工程,社会各界期望很高。但学校又是由三所城郊村小合并、异地扩建而成的,师资相对薄弱。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充实一大批个性特长、教学风格各不相同的教师,需要凝聚和融合。大家面临着如何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有着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动力。为此,校长果敢地提出了以“培养智慧型教师群体”为目标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的核心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