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容易将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开展教学研讨、实施课题研究视为教师的研修活动。但是我们认为,教师最基础的研修并不是培训学习与课题研究,而是认真尽责地落实教育教学过程。如何有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掌握教育教学之道是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研修。把握并发掘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教师研修因素,是当前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改变学校管理运作的当务之急。如果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缺乏研修意识,而停留在“没有指导的管理”的话,教育教学过程便很可能是“形到而神离”。作为被管理的对象的教师们,也便以“消耗”的体验面对工作,而不是持续发展的主体。
如何发掘教学过程管理中的教师研修因素。其关键是指导和督促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的要求,用研究的方式改进教学过程。它一方面明确了教师要以教育教学过程的落实为研究对象,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研究必须以改进教学过程为导向。这与很多地方强调的“教学五认真”的关注所指是一样的。但我们认为,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关键不在于精神上的倡导和要求,而是实施方法与途径的琢磨。
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课程教学计划的执行与管理、教师备课管理与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的视导、作业管理与作业改革、学生学习指导、考试命题及研究、学习评价改革、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许多方面。不过,通常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比较集中在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复习、学生指导和考试评价等五个环节。
专题4 改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会备课是教师从业之始最起码的研修内容。但是目前学校备课管理工作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改进备课管理
备课环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从备课管理中反馈来的信息是“不少教师备课不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应付检查”。这究竟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在一次学校调研中,我们发现布告栏上有以下一则通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通知
经研究定于六月二十日(第十八周)进行教案检查,请各备课组长届时完成。另,本周与下周的教研活动暂停,由各备课组自行安排。
教务处 六月二日
(一)学校备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备课要求过于划一,重形式,轻思考
备课作为一项教学常规,检查之初,是为了督促教学准备。不少学校要求人人备详案,轮轮备新案,并有教案的格式框架供教师参考。这种检查试图克服有的教师备课不认真的现象,却被一些教师误读,“不是教学需要备课,而是检查需要教案”。备课需要写教案,但备课不仅仅反映在教案中。备课的本质是思考,是为课堂教学作准备。但仅仅检查教案文本,会导致“看死教案,放任课堂”的怪现象。
满足教案检查的“备课”要远比为课堂教学而备课容易得多。市场上、网络上现成的教案很多,抄袭下载就是了。很多学校对教师的备课要求一刀切,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要求基本一样,这的确有些脱离实际。
2.教案检查流于表面,看数量,不看内容
许多学校的教案检查难以分析到真正的备课质量,只好以教案全不全、详细不详细、基本格式是否规范作为标准,有些甚至为了“量”化考核的方便,以“数教案”为检查方式。这些忽视备课的实质的行政化的检查,曲解了备课管理工作的原意,也致使教师中应付性的抄袭泛滥成风。有些学校针对网上下载教案的现象,规定教案必须手写,必须一年一本新教案。这真是“掐错三寸”,害苦教师。不少教师的教案是上课后,检查前临时抄补的,笔锋一气呵成的无聊文本。而有些检查者和教师们也对此心照不宣。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同时也降低了管理行为的权威。
3.备课活动疏于指导,备课能力和效率止步不前
学校教学过程管理的职责应该是督促与指导。教师应该在掌握教案的基本要求中,学会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但很多学校的备课管理是只检查不指导。不少教师依赖教参,依靠模仿来撰写教案这一形式化的文本。至于其中的“为什么”和“如何”也多是囫囵吞枣。再加上教师备课个人单干多,集体合作少,他们亟待得到指导和帮助。但传统的备课管理却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们的备课能力与效率也便止步不前,没有因为加强备课管理而有所提高。
确实,在一些学校中,备课检查缺乏讲求实效的精神,没有尊重教师教学准备的特点,从而使备课管理陷入僵局。因循守旧的管理者往往墨守成规,空叹无奈。而积极活跃的学校管理者则寻求备课管理的改进。
(二)备课管理的改进建议
1.备课管理要与教学检查相结合
备课管理关键要看:有无教学准备;备课质量如何(备课对教学的实际作用);如何进行改进(备课经验与备课指导)。其观察的关键在常态教学的质量,而不是教案文本。在教学检查中即时地追加检查教案,教师容易心悦诚服,而孤立地翻看教案,则会给教师不正确的暗示。对于平时教学过程落实得较好的教师,教案检查可以放开些,如果要讨论,则是讨论他们教学准备的经验和方法;对于教学认真,但教学过程不甚满意的教师,则要分析讨论如何有效备课,提高备课质量;而对于教学态度不甚认真,有可能教学准备不落实的教师,要关注他的教案,但不能靠集中式的检查,而应该采用突击式的检查,或课堂教学调研中进行追加检查。在听完推门课后,随即看他的教案,很多问题自然会一目了然。
2.备课要求要因人而异,讲求实用
我们认为,只要备课能促进有效教学,备课的形式可不必讲究。而且不同教师的备课风格各不相同,大家需要在备课中解决的问题也不尽一样,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所关注的教学能力也各有侧重,所以备课要求必须要区分对象,分层要求。
譬如,有学校要求第一轮教学的教师必须要备详案,第二轮教学的教师可以备简案,但至少应有30%以上的课有较大的更新,其他70%的课也应有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对于经历数轮教学的,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来说,则应要求其重视对教学设计的“螺旋式”改进,并以一些教学设计案例的交流来替代教案检查,鼓励其提炼教学风格。
3.重视教案的形成过程,加强备课的指导
没有检查的管理是空洞的,没有指导的管理则是无效的。备课管理不能狭隘地把目标定在监督教师们的备课,而要更多地帮助教师学会备课的方法。
朱作仁教授将备课活动的全过程“拆解”成:(1)熟悉课程标准;(2)深入钻研教材;(3)充分了解学生;(4)科学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学目标;(5)合理选择教学方法;(6)精心设计相关作业;(7)认真编写教学方案①等环节。其中(1) -(5)都是隐性工作,是看不见的积累,而(6)(7)则是能具体看到的显性工作。过去的备课检查往往只重视显性的文本的教案,而忽略了备课过程中实质性的思考。
现在很多教师很喜欢网络和市场上现成的教案集,若直接拿来应用就跳过了备课的前六个环节,特别是跳过了熟悉课标和了解学生这两个重要的思考分析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便只是“形似而神异”。而且优秀教案的设计往往有些理想化,普通教师直接移用会有一些困难。
所以,面对这些材料,教师应该持“积累”的态度,而非“拿来主义”。
实际上,教师备课处理不当的常常是学生定位问题,因学生定位的偏差而导致课堂教学中“设计与现实”的矛盾。少却了备课分析的基础环节,少却了教案形成过程的无形的细节,就会造成课堂上师生活动的“别扭”。
所以,我们不要让教案变成“剧本”,变成“台词”,让课堂成为“话剧的舞台”。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在教案中容纳更多的思考和分析,容纳支配教师自己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考虑,而不是简略的步骤和师生话语的预设。因为这些思考才是真正的教学准备,是备课的精华。
4.要促进意在改进教学设计的反思活动
过去的备课检查关注的往往是教案。然而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新一轮教学的教学设计,以及留在教师思想中的教学策略。所以,备课管理的出发点必须要有所改变,要把促进教师针对教学设计行为的教学反思,作为备课管理的一项目标。一方面要在备课检查中增加对教学反思的导向,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课后反思方法的指导。
二、集体备课活动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推开,教师们在面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时,普遍感觉在教学把握上的困难。而且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对教学资源的发掘与利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帮助教师解决燃眉之急,首先想到的就是集体备课。它是指导帮助教师学会备课的常见形式,也是关于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的提前。
集体备课具体是指备课组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设计,形成供大家共享的教学方案的一类活动。这是对传统备课做法的继承与发展。其提出之初是为了通过同伴互助,解决现实之需。然而在教师们的创造性实践下,集体备课已成为教师研修的常见形式。它从单纯的编写教案,渐变为教师业务活动的有效方式。
案例2.1学校集体备课的推进进程
集体备课是很多学校的常规教研形式。浙江省温岭市城西小学是一所由多所完小合并升格起来的城郊结合部的街道中心小学。面对教师基本教学规范不很齐整的情况,学校班子决定先从备课环节抓起,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改进备课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当时的备课其实就是出于“减负”目的的合作编写教案。
(一)出于“减负”目的的合作编写教案
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分头负责一篇课文或一个教时的备课,提前编好教案,提交备课组会议集体讨论,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可以供大家使用的“通案”。这一朴素动机很受教师欢迎,因为这样的合作可以节省大家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几次下来,问题暴露出来了。一些备课组将各章节平均分给各位任课教师,由大家分头撰写教案,完工后合订起来复印给大家,以这样的个人教案之“和”作为集体备课的成果;一些备课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家分头到各大教育网站中,搜集下载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教案合订起来;有的备课组虽然也组织研讨活动,但大家都“十分尊重”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基本包办了代表集体的教案;大家以集体备课形成的“通案”为纲,遵照执行,但不同风格的教师,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如此通用也是问题百出。这种眼睛紧盯着“完成教案”的集体备课,遗忘了备课的本质,教师没有学会“教学准备和思考”,即使完成了教案也是不成功的集体备课。
(二)以学会备课为目的的教法研讨活动
于是,学校加强集体备课的研讨环节。把集体备课工作的目标定在“让教师学会备课”,逐步建立备课的规范。
学校要求备课组在每次活动前,认真完成并提前分发主备教案,作好主讲发言的准备;要求备课组长作好主持,调节教师讨论气氛,做好讨论内容的及时记录。几次尝试下来,一些问题又暴露出来。主讲教师分析教学内容时往往重教轻学,教学环节分析中注意了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却忽略对本班学生实际的讨论。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对主备教师如何撰写主备教案和准备主讲发言,提出更为具体的“支架”和要求。
主备教案要做到:(1)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前准备、板书设计;(2)每一课时要有教学要点、教学流程、作业设计;(3)为减轻教师负担,要求语文教师第二课时写详案,数学教师新授课写详案,其他学科一篇课文一个详案;⑷ 兼任教师提倡写教后反思,以写教与学活动中的亮点或不足为主。
主讲发言应包括:(1)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2)对教学设计的意图进行说明;(3)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分析,重点放在目标的达成与重难点的突破设计的分析上;(4)说明层次性作业设计的意图,而不仅仅介绍自己设计了哪些作业。
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当学校要求每课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后,集体备课便从帮助的角色变成捆缚的“绳索”。整体划一的分组活动安排,操作形式基本不变,而实际教学内容却各有特点;开始研讨时常有收获,而反复“磨备”后渐渐淡而无味;课课集体备后,教师们对集体备课的依赖性加强了,学校要求教师独立备课反倒变成了苛刻要求;教师习惯于统一教案后,自己的思考少了,对预案的深入调整少了;教师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增加……于是,我们又进行了集体备课的专题研讨。
(三)四度调整:重视教师有思考地参与
集体备课的真正目的不是坚持集体备课,而是要让教师学会备课,让教师以后无需集体便能比较到位地独立备课。虽然集体备课为教师们提供了相同的剧本,而不同的演员,面对不同的舞台会怎么样呢?我们认为,大家实际使用的教案应该是在集体讨论中分别生成的。教师有思考地参与是我们推进集体备课改革的新的要点。
于是学校提出,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后,一定要强调从自己实际出发,对集体成果作具体适当的取舍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