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
49299000000009

第9章 改进教学常规管理(3)

对说课的会诊意见(第一轮集体备课)

执教张滨雁教学内容《威尼斯的小艇》问诊时间2007年4月4日

“健康”状况一般,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思路清晰

“病情”表现把握住了重点段落,但没有抓住重点词语设计教学

“病情”分析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入

“治疗”方案

再次研读文本,抓重点段的重点词语展开教学。

如:第二段抓小艇的“轻快灵活”,第四段抓威尼斯船夫驾驶技术的“操纵自如”。

2.第二阶段:评课型会诊——验证药方,分析药方。

执教教师以第一轮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去上课。课后,对照一次会诊中的问题,对二次课例进行自我诊查反馈。参加二次会诊的成员还是原先的成员。大家从课的整体着眼,会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重复出现的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形成“会诊”意见,从而修改形成第二份教学设计。

对上课的会诊意见(第二轮集体备课)

执教张滨雁教学内容《威尼斯的小艇》问诊时间2007年4月11日

“健康”状况

有所改善,较好;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思路清晰;能抓住重点段的重点词展开教学,设计较合理。

“病情”表现朗读指导面面俱到,没有侧重点;板书不够准确。

“病情”分析教师心中预设不缜密,太随意;教师忽略了板书的重要性。

“治疗”方案

第2、4段边理解边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第6段创设情境朗读,先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自读,接着用课外阅读和图片出示,充分营造出宁静的威尼斯夜晚,教师范读,引领感情基调,最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板书出课文的结构。

3.第三阶段:反思型会诊——治愈疾病,反思药方

随后,执教教师第二轮教学。这次会诊的重点主要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行为和无效性行为”。执教的自我反思应讨论:自己“老毛病”是“治愈”了还是继续存在?又出现了哪些“新病状”?会诊小组的建议起到哪些作用?我该怎样解决问题?会诊小组要分析:该教师的“新病状”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的“药方”对他适用吗?还有其他“副作用”吗?我们的“诊疗方案”是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作用?在反思研讨中,执教教师和会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评价能力都会有明显进步。至此,针对某一课的“会诊式集体备课”暂告段落。

对第二轮教学的会诊意见(第三轮集体备课)

执教张滨雁科目语文课型阅读课班级五(6)班

听课人50人教学内容《威尼斯的小艇》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记录评 析

1.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到了威尼 斯小艇的“轻快灵活”,马上让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2.第四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小 艇的速度极快

3.教师先范读最后一段的后三 句,再学生读

4.板书出课文的结构

1.在悟中读,在读中悟,这样的朗读指导很 到位

2.教师的评价语言既准确又具有指导意义,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

3.教师的范读给学生定好了朗读的基调,其效果非常好

4.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对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条理帮助极大

无效课堂教学行为记录归因研究(改进意见)

个别的朗读指导,教师语言有些琐碎

教师的预设还欠周密,今后要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三)活动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会诊式集体备课”不仅让教师合作起来,而且真正实现了教师在教学上的集思广益,共同发展。实施“会诊式集体备课”活动以来,我校形成一种崇尚研究的氛围,切实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备课质量。具体表现在:

1.提供独立的备课时间,利于教师钻研教材

从前,我们教师的备课教研,都是利用空闲时间,零星地开展。每一次,多则半小时,少则十来分钟。每一次提笔,每一次备课,都要重新回顾之前的思路。这对备课教研颇为不利,时间浪费也较大。

“会诊式集体备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研时间和空间。每到集体备课时间,教师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杂事,集合起来。在一个半小时里,大家的目标都指向“诊疗”课例,所以能静下心来细细琢磨,钻研教材。

2.要求教师先吃透教材,促使教研活动扎实地进行

原来的教研活动多是听课评课,较少研究教案设计。以前学校要求教师钻研大纲、吃透教材。但有多少教师能真正做到呢?做到的教师究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呢?现在,“会诊式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个人充分备课时,要写教材及学情分析,要写教法及学法指导,促使教师必须研究大纲、参考书,通读教材。特别是上课前又增加了一个“说课型诊疗”环节,通过大家的“问诊”和初步的“诊疗”,更加深了中心发言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深化了他对教案的把握。

3.发挥集体的智慧,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设计

平时,教学设计大多为教师个人智慧的成果。而“会诊式集体备课”能尽力做到集思广益,扬长避短。值得一提的是“会诊式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整个诊疗过程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它强调研究与行动结合,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要求教师积极反思,参与研究,要求会诊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以提高教研质量,是一种以改进实际课堂教学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式,是一般集体备课的改进。

4.参与集体的讨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会诊式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人都要精心准备,这就促使教师们去学习更多的教育教学理论。同时在积极的讨论中,收获他人的成功经验。在整个自我反思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令教师们“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所以,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进步。特别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能尽快成熟起来,而老教师在充满活力、积极进取的青年教师面前更加谦虚谨慎、严谨治学。

实践证明,“会诊式集体备课”有许多优越性。但实施中,我们也发现自己较多地关注于具体教学方法或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而从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师方面还不够关注。今后,在“会诊表”中可以增加教学设计思想方面的分析与总结。这样有助于对教师的专业引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真正提高教师团体的教学研究力。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 张滨雁)

案例2.4意在分享的备课教研

组织备课教研是提高教师们的备课能力,开展备课指导的重要形式。我校在集体备课中,通过以下活动促进备课教研的深入开展。

(一)组内“对话”

1.主题研讨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备课改革研讨活动,举行了“新理念、新形式、新策略、新课堂”的备课专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主题化微格研究。

全体教师一边深入课堂,一边捕捉课改动态、互相提供最新信息和实践经验。每隔一周,我们针对一节课、一个案例、一个教学环节乃至师生的言谈举止,进行主题化、个案研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从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谈自己的认识,讨论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从而反思备课过程中预设的成败得失。

通过这些活动,大家加深了对新课程的认识,备课与上课渐趋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逐渐找到。

2.分工合作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如分组块、分单元进行编写教案。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有利于把教案编写的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突出位置、关键部位和精彩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使每课的教案设计都有新的创意,争取一课一得。另一方面通过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能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在研究教案如何编写的过程中,我们依靠教师,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群策群力,创造出教案编写的多种形式。

一边要求教师自身深入课堂,积极探索,一边努力加强合作交流。

而合作互动,旨在将备课改革的“单打独斗”纳入“军团作战”之中,将“个人作坊”进行优势组合,形成规模化,促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组内分工合作,我们还进行教研形式的尝试——围绕主题,打破以往“一人一课”的教研格局,进行“多人一课”的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异构”,对同一主题、同一课题作出不同教学路径、方法策略的演绎和诠释,极大促进了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校内“互访”

1.“听课革命”

为了保证备课质量,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倡导学校领导正面引导,参与备课,并深入课堂,检查指导,采用“推门听课”、“随堂听课”等措施考查备课与上课的效度,从而掀起了所谓的“听课的革命”。

所谓“推门听课”,是指事先不通知,随机式地听“随堂课”。对于“推门听课”,我校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年2月-2002年10月),将“推门听课”作为甄别优劣式的“课堂教学量化评估”手段,目的是督促备课情况。

第二阶段(2002年11月至今),将甄别优劣式的“课堂教学量化评估”改为发展性评价的“课堂教学欣赏与诊断”。这样,既保证了原有的“督促备课情况”这一作用,又充实了听课的科研含量。

为什么要听课?听课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听什么?在备课改革过程中,我们认为听课是互相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第一要义是“欣赏”,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评价必须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从对教师冷冰冰的审视和裁判转向对教师心灵的关怀和教育行为及过程的关注。我们发现,走进教师的课堂,“名师”就在我们身边,听他们的课,我们在分享着教育智慧。

2.组际“会课”

组际会课是指不同教研组、备课组互相听课,交流彼此的观点,激起思想的交锋。

例如,“课堂教学研究和评估组”前往听课,带着新理念和自己的思考,一边借鉴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一边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现状。课毕,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回答听课者的提问;听课者谈自己的感受,带着“扬弃”的精神,进行课堂教学问题会诊,反思备课过程中的得失。

即使是不同学科组的教师互相听课,也受益匪浅。语数组互访,可以就语言的丰富和简约互相借鉴;语数与综合组互访,可以站在本学科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观点。如,音乐教师听语文课,往往对配乐朗读时音乐的选择作出评价,提出建议(我们在备课时,往往请音乐教师选取乐段);而数学教师听美术课,角度往往比较独特。

我们通过“组际会课”,引导教师互相“发现”——从一般发现特殊,从平庸捕捉非凡,从共性把握个性,甚至从丑陋挖掘美好,达到互相激励、不断强化,做到个人反思与集体反思相结合。这样,我们通过多渠道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备课的研究并反思自己的教学,促使自评和互评,并作用于新一次的备课过程。

(三)校际交流

1.“教学开放”

“教学开放”特指名校开放、名学科交流、名教师展示三个版块的活动。

“名校开放”——我校作为片区的“领头羊”,主动向联片学校开放备课研究的成果,随时接受片区内教师进行“教学访问”。

“名学科交流”——结合本校课改特色,设计各种主题教研活动,如开展专题性、反思性、协作性的教学研究,采取“课前——说课议课,开课——观课记课、课后——评课思课”等研究形式,举办课改大家谈、论坛、研讨会、专题讲座等研讨活动,活化研究策略;通过“观察、思考、设计、行动”或“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要素的不断深化,进行行动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备课研究滚雪球般的发展。

“名教师展示”——“名教师”与片区骨干教师合作,骨干教师随时听“名师”上课,“名师”与骨干教师一起备课,深入到骨干教师的课堂进行指导,滚动研究,共同提升。

2.联片教研

为了充分发挥联片教研的优势,让片区内学校的教师能尽快地投入到新课改行列中来。自实施课改以来,由我校牵头,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全员参与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研讨,切入点便是如何备课。通过互动研讨,教师自主参与听课、互动评课,极大地促进了备课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参与者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几轮的联片活动,充分发挥了我校备课改革成果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通过课例展示、说课讲座、教案观摩、经验交流、成果展览等多种活动,我校教师呈现了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进行备课研究的真实体验、丰富经验和丰硕成果,使片区内的兄弟学校教师在体验和感悟新理念、新教法、新成果的过程中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现在我片区已形成了校校有活动、人人都参与、个个有提高的教研新局面,有效保证了课改的顺利实施。

联片教研活动深受教师欢迎。在多次联片教研活动的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种集参与式研讨和集体备课为一体的教研活动方式。联片教研活动以课例为切入口,以备课为出发点,以片区内的教研骨干为“指导员”,上课教师精心准备,听课教师积极投入,全体教师都参与集体备课。

实践证明,这种“面对面参与式”活动在教师中掀起了一场场“头脑风暴”——一方面,它使那些心存疑虑的教师尽快地从思想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另一方面,分组参与式的研讨方式又让片区中的教研骨干和教师们“身临其境”地体悟到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魅力。

(平阳县鳌江小学 纪相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