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49305500000014

第14章 国学思想及其管理理论(1)

第一节 国学思想底蕴

国学思想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五经、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汉代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和学术体系。五经包括了《易经》、《诗经》、《春秋》、《尚书》、《礼记》,读之,可领悟中国独学之博大精深。史学名着含《史记》、《左传》、《汉书》、《资治通鉴》等,读之,可以史明鉴,领会历史长河的变迁与人生变化意义,涉及深邃的历史与人生智慧。

现代意识上的国学,根据其内涵与外延,质的规定性,一般将其分成四大类:义理、考据、辞章和曾国藩在此基础上添加的经世之学。其中,义理之学是国学之体,举凡政治、思想、道德伦理、宗教思想都概括在其中,包括儒、道、墨、法及历代思想家的主张。考据之学包括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考古学、金石学、历史学等。辞章是对文学艺术的概括,包括历代文学着作及其研究。经世之学即经世致用之学问,其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医学、历算学等实用科学。国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学术,自成文化体系,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人文理念和认识方法。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长于思辨、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祖先们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至今犹为世人推崇。中国圣贤是一个神圣的群体,他们是思想智慧的化身,道德行为的模范,进取成功的象征。他们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历史深远。

一、易经智慧——群经之首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文献,是国学思想之源。数千年来,它雄踞《六经》之首,“三玄之冠”,被称为“大道之源”、“宇宙图式”。《周易》又称《易》,汉代经学家产生后尊称其为《易经》。分上下篇,上经三十卦,各卦代表日、月、阴、阳、火、水等自然界关系,是讲天道;下经三十四卦,各卦代表男女有别,是讲人道。其中最基本的东西是“阴”、“阳”

两个符号,“-”是阳,“——”是阴。由两个符号连叠二层为四象,三层组成八卦:乾、坤、坎、震、巽、离、艮、兑。这八个卦互相重叠就演绎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由六爻组成,从下往上数,第一爻为初爻,依次为“二”、“三”、“四”、“五”爻,最上为上爻。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和爻辞构成《周易》“经”的部分。

《周易大传》(即《易传》),是关于卦辞和爻辞的注释和论述,内容包括《彖上》、《彖下》、《象下》、《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称为“十翼”,传说为孔子所着。《彖》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对各卦的内容作出解释;《象》解释卦名爻辞的寓意;《系辞》总述《周易》的概况,指明《周易》由来,对宇宙的生成和一些象数原则进行阐释;《文言》集中解释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说卦》集中讲述八卦的性质;《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及其意义;《杂卦》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判定,最重要的是“刚健中正,永不停息”,阐明阴阳变化法则,强调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体现出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进化的根源。将这一原理的阐明,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类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变、去恶向善、避凶赴吉、生生不息。

《易经》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对天、地、人进行说明,并猜想过去,预测未来,在不同条件下阐述事物的绝对性,又肯定事物的相对性,同一事物总有对立的两方面,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相互转化的。

《易经》在管理上有四大功能。《系辞·上传》说:“易学有辞、变、象、占四道。”以言者尚其辞,依卦爻所系文辞来阐明吉凶的理论,便是“理”。以动者尚其变,观察奇偶阴阳的数量变化,以决定进退行止,即为“数”。一卦一爻,各有所取象,以制器者尚其象,仿效卦爻的形象来制作器物以为用,称为“象”。至于以卜筮者尚其占,乃是运用占卜来问事决疑,就是“占”。这“数”、“象”、“理”、“占”便是《周易》在管理上的四大作用。这四大作用涉及现代管理者们应关注的诸多问题。其一是常道和变通的宇宙法则。司马迁阐述《六经》时指出:“《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周易》将阴阳范畴引入易理系统,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反复其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要求管理者顺从社会客观规律,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其二,刚柔相济、阴阳相交法则。《周易》强调微变、渐变、与时而变,“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系辞上》中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宇宙万物都在变易,但是变的当中,有一个不变的法则,即自然存在一定的轨道,一定的限度,管理者应掌握变易必循的轨道和必守的限度,预测未来的变化,寻求合乎情境的措施,这样才能够做到随时应变。

其三,趋吉、避凶、求生存。《系辞下》中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永久性命题,其根源就在于此。对于所有管理者来说,绷紧每一根神经,高瞻远瞩,瞄准市场,把握好前进的方向是其必备的素质。其四,修炼自身,赢得成功。时代是不断前进的,有经营头脑的人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

LTV公司是美国吉姆斯·林恩在1961年创办的。仅仅7年工夫,LTV由原来一家不知名的公司迅速崛起,成为全美最大的15家公司之一。1946年,吉姆斯·林恩勉强凑足3000美元,成立了一家小公司——林恩电气行。那时,林恩最主要的财产只有一辆小卡车、一间租来的办公室。二战后,美国的建筑业十分繁荣。办公大楼和工业方面的建筑更是方兴未艾。于是,林恩急忙参与其中,抢到了几桩生意,积累了一些资金。到了50年代初期,林恩电气行的年营业额已超过100万美元。但是,由于他是私人经营,需缴许多所得税,使得林恩真正装进自己腰包的没有多少。经过再三考虑,林恩决定将自己的电气行改造成大众公司,如此,不但可以减轻税赋的负担,而且有更多的合理避税机会,更重要的是,股份公司是符合时代的发展,更容易扩张,也更能使利润最大化。没过多久,林恩电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获准发行80万股普通股票,其中林恩拥有50%的股权,其余的40万股以每股2.5元价格上市。他成为了“负翁”。林恩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上市的股票全都推销完了。除去各种费用,林恩公司实收资本为75万美元。吉姆斯·林恩,利用股市挣更多的钱符合时代的趋势。于是,他决定利用股市捞到更多资金,创立一个庞大的公司王国。首先,他用现金购买了另一家电气工程公司,从而使林恩公司扩充了一倍。而公司的股票售价在证券市场上立即扶摇直上。使得林恩公司在购买其他公司时,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可以不必马上用现金兑现了。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日渐建立起信誉,价值日益看涨。

没过多久,林恩又买下一家电子公司,并改名为林恩电子公司,如此股票价格更高,紧接着他又用相同的方式,收买了阿提克电子公司和提姆柯电子公司。此时,他的公司,营业额已达1500万美元。他从“负翁”

变成了富翁。休斯·福特股份有限公司是美国重要的飞机和导弹制造厂,但是,它也成了林恩的收购目标。林恩采用双管齐下的方法,一方面从证券市场公开收购,另一方面和现有股东私下成交,迅速取得近40%的股权,成为休斯·福特公司最大的股东。

LTV公司的产生和壮大都是因为它的总裁善于洞察时势,随时应变,由微变、渐变、与时而变,更新经营理念,赢得成功。

二、老子思想——无为而治

老子是饱学之士,万世师表,孔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向他请教,获益匪浅。老子着有《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从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是《德经》,“道”与“德”是老子哲学的一对范畴。“道”,老子解释为“万物万奥”(《老子》六十二章)。按德国黑格尔在讲授《老子》时解释,则为“一切事物内在的逻辑”。“德”,老子解释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德依附于道,道为本德之器;道制约德,德说明道。

《道德经》是惊世之作,老子首先提出前人从未涉及的“道”,用“道”包容了天、地、人所有生息现象,并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解决了过去唯物主义用一个元素无法说清世界现象的局限。《道经》是老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德经》是老子的政治观、历史观。他们两者文化底涵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老子》提倡无为,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顺应道之自然,因道之力顺利便有所作为。“道常无为而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第六十四章)。通过无为实现“无不为”和“无败”。把老子的这种哲学运用到社会生活领域,就是无为而治。从“无为”这个原则源生出以下几个管理原则:其一,清静。要使管理活动顺应道之自然,必须首先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处事,克服轻率,躁扰的弊病,老子一再强调君子要“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第八十五章)。

“我好静而民自正”(《老子》第五十七章)。其二,寡欲。老子把“寡欲”看作实现无为而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六十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十九章)。主张君主“知足”和“知止”,“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只要管理者自身寡欲和崇俭,就会上行下效,形成开源节流的好风气。其三,下民。

老子认识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六十六章)。提出了领导者必先“下民”的管理原则,强调:“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并且以百川归海作比喻说:“江海所以能为百川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第六十六章)。下民其实是要求领导者应尊重员工的建议,关心下属的工作生活,使下属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老子》中的辩证法不但认识到事物运动、发展的关系,还用此辩证法来为自己谋利益,使实力较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方,有效地抗御乃至战胜强大的对手。“弱之胜强,柔之克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四十章)。以弱胜强思想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来,就是要求企业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管理工作,做到“知行合一”。所谓“知”,就是经营管理之道,“行”是周围环境企业内部的认识,把企业经营之道转化到企业经营活动中去。“知”固不易,“行”则更难,因为它是在不断地同人类的惰性、人性的弱点作斗争的过程中。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比喻基础管理的重要性。在做基础管理方面,海尔可谓是成功的样板。海尔总裁张瑞敏指出:“什么是不简单,将最简单的事情按正确的操作规范做它一千遍,变成下意识的行为和习惯,就是不简单。”为了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培养员工的现代意识,海尔不断推出各种激励措施。“正激励”就是靠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拉动员工往前走,“负激励”就是物质处罚和精神批评防止员工往下滑;前者被海尔称为“拉动力”,后者被海尔称为“止动力”。在海尔,基础管理工作十分扎实,“总账不漏项,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管事看效果,管人看考核”。正是靠着扎实的基础管理,弱小的海尔工厂才能与跨国公司竞争,并向世界500强迈进。

成都恩威集团总裁薛永新根据道家“天恩地威”的思想,为企业取名恩威集团。这位自称1979年就追随道家高人李真果的总裁,经过15年的努力,把一家只有几十名员工的乡镇企业,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的跨国集团。

薛永新根据道家思想,提出了独特的恩威精神——清净无为,守中抱一。“以清净无为之道管理企业,严格的考评制度和劳动纪律与融通情感相结合,像疏导流水那样开导职工”成为他治厂的基本理念,深深地打上了道家思想的烙印。

道家的创始人对“无”情有独钟,而水是老子对“无”的一则精妙的比喻。薛永新就用老子的这一思想教育员工,提倡“学习‘水’的本色”,像《道德经》上讲的“水善利万物而不净”。他要求员工“去除贪意恶念,保持正知正见,记住教训,忘掉成功,功成而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