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49305500000003

第3章 引言(1)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目的

一、选题依据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仅2.5年,不及发达国家的1/4。对此,知名财经学家吴晓波日前撰文评论说,这些年,经济界一直在探寻中国企业失败的基因,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失败”的前提是存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在过去30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企业剧烈转型时期,企业快速增加时代,道义法制正在逐渐地建设完善之中,冒险者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很少体现道德、义利、智谋的做法,很多商业行为都在灰色地带运行。对此,国内学者们认为中国企业寿命1~2年靠胆识,2~5年靠机遇,5~10年靠管理,10~30年靠文化,30年以上靠管理哲学。寿命在10年以内的企业谈不上企业文化和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具有浓烈和独特的中国式特征:胆识、机遇、家族式管理的博弈。若企业寿命要在10年以上,则必须运用企业文化来决定企业发展价值的取向,探索企业战略过程中智与慧、道与德、义与利统一过程。

就在我们为这个问题困惑不安时,西方国家曾在1994年美国学者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拉斯出版了《企业不败》一书,该书作者广泛征求大型企业总裁的意见,筛选出了18家目光远大的公司和18家对应公司进行研究。这36家公司都是1950年前创立的,虽然更换了一代又一代领导人,但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业绩。而其中18家目光远大的公司则更是强中之强,业绩骄人,它们是:花旗银行、宝洁、菲利普·莫里斯、美国运通、强生、默克、通用电气、诺得斯特龙、3M、福特、IBM、波音、沃尔特·迪斯尼、马里奥特、摩托罗拉、惠普、索尼、沃尔玛百货。这些企业对世界来说,个个名声显赫。柯林斯和波拉斯对这些寿命长达60年的企业深入研究,得出其不败的秘诀,与商学院的教材相反,他们追求的目标并不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增加股东财富”或“牟取最大利润”,他们着重于追求价值取向,用一套完整的思想指导企业存在的价值,在实现价值的同时去获得利润。这种价值取向显然超越利润之上,借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来表述,正是道与德、智与谋、义与利的统一。

探索中西方企业生存和发展奥秘,广大管理者学者专家提出共同的观点是思路决定出路,适者生存。观念决定立场,立场决定方法,方法不对,结果就不会正确。美国这些不败企业的管理模式给我们很多启迪,要使企业基业常青,就必须有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来指导企业发展。就是制衡道义和益利、道法和德性、智慧和谋略之关系,其实这些关系正是中国国学思想核心所在。

面对中国企业目前现状,小企业总到大企业处取经,大企业总想学国外企业的科学管理,学到的可能是表面的管理内容,撇开企业现实和思想文化,盲目在中国使用这些舶来品,可能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就中国国情现状: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中国的市场秩序还不是很健全,商业文化不是很成熟,财富还不是很多,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在规模和效益上都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放眼世界,我们企业都不算大企业,其中,小企业占了75%以上。二是我们的员工受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的影响,与外国企业员工有很大的差别:国内绝大多数员工受教育水平低,素质普遍不高,却深受传统思想影响,重情、重亲、重义,无法一下子接受国外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科学。但在全球化经济到来的今天,国内企业必须与国际企业接轨,为此,中国现代企业管理之道,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实际利用国学思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管理科学,借鉴国外管理工具,达到中西合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存,顺乎天时,合乎情理。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既讲究实际,又不浮浅。国学思想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华夏祖先艰苦奋斗的英雄事迹,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成就,自有文字以来,就记载在各类史册中。国学思想文化体系中折射出我们博大精深、宽厚笃实的民族精神,是国家民族的重要思想来源,对重建人文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国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对管理理念、管理战略、资源整合、科学决策、市场竞争、经营应变、利弊辩证、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监督控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西式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发达的商品经济和产权明晰的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但市场经济仍然处在培育阶段。经济体制的转轨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在获得体制化的保障需要高成本的现实条件下,多数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个体企业主,不得不另辟蹊径,谋求“发展”之后求“安定”。在许多企业家看来,相对于法律保护的刚性,尽管道德约束是更弱的一个层次,但如果能够辅之以亲缘和事缘的关系,形成一个尽管不易扩展却相对稳定的内部人员体系,在这个体系内用道德和情感来保护产权的成本,往往比动用法律的成本低得多。因为目前中国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原始资本来源复杂;二是由于社会在法律、道德、文化方面的演进相对滞后于市场化的步伐,使得民营企业在有许多先天不足的市场中生存。其中前者涉及企业产权确立在程序上的正当性问题,后者涉及社会应该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的问题。前者是“术”,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后者是“术”的滞后和缺陷。所以,求助于“道”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唯一选择。

中西管理的融合和互补是现代管理所要学习实践的。国学思想中许多内容不但能够帮助企业家解决现实的企业稳定发展问题,也能弥补西式管理中的弊端。现代管理学产生于西方,其特点是侧重于把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程序化的系统组织,然后去获得更大利润。这种管理模式固然能取得利润最大化,但存在很多弊端。正如比尔·波拉德指出西方管理学的致命弱点是:“仅把人看作是生命单元,或者完全从经济角度来看,你就会领会他们真正的价值。”但人是企业的第一要素,人的本身价值和个性被组织溶化,个人被企业认同的同时,其创造性也会在组织化运作中被忽略,这是西式管理系统化组织运作模式高效率背后潜在的危机。国学思想强调的就是以人为中心,从而克服西式管理的弊端,以期突破企业发展瓶颈。

企业生存和发展,归根结底要看企业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管理者的智慧和员工的品德,管理者需要一种开放性的思维,不仅要从西方管理学中获得现代科学管理的新知,也要从本土历史文化中吸取养料。

市场博弈、经营应变,所谓商场如战场,古代兵法涉及的智与谋具有很好借鉴意义。全球化必须兼顾本土化,中国的管理者面对的人群绝大多数是生活在这片土地,受本土文化熏养的中国人,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涵养,就无法对应文化或思维差异导致的管理问题。TCL总裁李东生曾说:“20年前,中国企业家不看西方管理的书籍,那是无知;20年后还在看西方管理书籍,那就是无能了。”所以,学习西方管理科学,必须兼顾国学思想的管理哲学,因为哲学是思维的,科学是现实的,以思维来分析现实正是老子“虚资相生”之道。只有将现代管理科学与本土文化思想相结合,才会使管理张弛有度,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更高境界。

管理其实就是用人的学问和技巧。宋代大儒陆九渊说:“心同理同”,意思是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人性中仍有许多不变的内容。西方管理学能够使管理者获得管理的科学与经验,国学思想不但可以丰富管理者的知识储备,还能使管理者站在更高的山峰,看得更远,思考问题也会更深入。列宁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中国历史悠久,保存的文献浩如烟海,其中许多经典故事和智慧可以被管理者借鉴。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管理者以史为鉴,方能明得失,规避风险。企业家体悟生命智慧,方能开眼界,筹划未来。

二、选题目的

借鉴中国悠久的传统思想文化,并对传统思想文化总结分析形成国学思想文化体系,利用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在实践发展中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希望能达到四个目的:第一,让更多的中国企业得到启发,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使企业从中领悟到如何做强做大。第二,通过管理理论的交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起来,从实际出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进行探索性的研究。第三,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已充分证明,形成企业的整体道德规范,对这一规范抱有坚定而执着的信念是任何一个企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正在流行“道德进入企业,心灵进入职场”,“企业即人、企业成败在于人,人的成败在于德”等口号,以至于推崇以人际关系为重心的“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进一步将管理与伦理合一。第四,为企业在管理中抑恶扬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追求真善美,确立道与德、义与利、智与谋统一提供理论依据。

对现代企业管理来言,拥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固然重要,但创造能够使规章制度有效执行的企业文化同样重要,任何管理部门都是由人来实施,任何制度都是从人开始。只用规章制度来治理,不可能形成一个具有认同感的团队,虽然企业文化中规章制度相对单一,容易衡量,但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却是很难量化的软指标——情和理。因为制度管人捆死人,文化管人管心灵。

儒家的基础是天道、地道和人道之间的一致性,“天地人,只一道也。”(《庄子·天下篇》)将管理人的管理过程概括为内圣外王。在今天,禅宗智慧为众多企业家实现一种超越,为确保企业基业和个人形象常青,企业家的修身决定企业的立志和发展。禅宗思想的“清心节制”

给经营活动带来一种张弛有度、进退自如的节奏感。清心可以让人在做决策时摆脱情绪干扰,寡欲可以避免放纵以规避风险,谦和可以培养爱心,节制会抑制非理智的盲目扩张,修心使生命有正义感,鼓励人们坦然面对人生,禅宗的实质是人对哲学的感悟。

道家的精神气质可以让人在一个浑浊的世界里面呼吸到一些新鲜空气。《庄子》里“清冷之渊”说明了在受到诱惑的世界里面,要保持理性的思考。庄子和老子都主张“无为而治”,但对现代管理者而言,智者的学识、自强、理性是个人成功的内在因素,对企业而言,要保持不断创新又不失其根本,身处信息万变的时代不被过剩的资讯迷惑,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应变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法家思想《过素论》讲“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非子》),要求企业管理者应学会取舍。兵家的基本原则,与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不仅基本精神一致,在语言上也有明显的渊源关系。现代的管理者为了适应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使用了古代兵法谋略,与其临渴掘井,不如未雨绸缪,领悟兵家的韬略,从“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管理者可悟出“管理无定式”,适者生存,形成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格局。

当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后,要进入发展阶段,通常在5~10年之间,则必须建立企业文化。从《易经》、《道德经》开始,提倡德行,也就是要修己安人。管理者必先修己,才能正己正人,让员工安下心来为企业做贡献。在管理过程中,《老子》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道德经》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任何事物变化都有规律的,矛盾的事物不仅有矛盾对立的双方,还有矛盾双方调和时的和谐状态,在和谐中发展。阴阳五行学说可用于企业管理的战略决策,人力资源的配置,组织机构的建立,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以及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