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国学思想与现代管理
49305500000037

第37章 现代管理特征(3)

在国学思想理论上,制定战略决策,主要体现在孙子兵法上,做到“深谋远虑”,按照孙子指出的“庙算”,“五经” (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的范畴,经之五事,校之七计而奈其情,从而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确定实施战略决策时,要考虑到投资的代价,“争与不争”,“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在实施决策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应变,在坚持战略上原则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到战术上的灵活性,即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以正合,以奇制胜”。

综观古今中外战略决策之理论,企业决策其实就是按企业发展阶段把握战略机会,提升组织能力,其中关键是预见战略拐点,及其进行组织变革。

(1)拐点与机会。企业家必须保持对环境的高度警惕与洞察,保持对未来市场竞争趋势、供需关系变化、技术发展动态,以发现外部拐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时,关注企业内部业务状态,对业务成长速度与质量现状作客观的评价,从而发现内部拐点。根据内外部环境、未来趋势和企业现状及时调整策略,主动变革。见图表6‐1。

(2)变革与能力。战略变革是把握机会,组织变革是提升能力,决策者必须具备战略变革和组织变革两种能力,决策者的两只眼睛,一只用来看战略,另一只用来看组织。在企业业绩还在增长,管理运行依然顺畅的情况下进行主动变革,就体现了组织的敏感度。在业绩下滑,管理运行出现问题时进行变革叫挽救。针对未来进行组织变革是企业家的任务,组织变革的拐点通常出现在两种时候:一是行业拐点将要出现时,组织变革的拐点也将出现;二是公司业务拐点将要出现时,组织必须适应新的业务要求,也应出现变革拐点。小公司靠商业技巧,大企业靠组织技术。

(3)破坏与创新。企业的创新活动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原有经验、原有规则的深化与完善,是一种深度创新;二是针对原有经验、原有规则的破坏与替代,是一种不破不立的变革创新。变革创新比深度创新更重要,破坏也是创新。通常对旧规则的破坏会使自己获得超越领先者的机会,破坏就是挑战规则、挑战权威、挑战习惯。破坏需要实力,有实力才能够赢得新机会。实力就是在一整套新规则下建立有效运行业务流程和具有一支能够坚决执行这套业务流程的团队。

(4)迟钝与诱惑。在当今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具有一个反应迅捷的神经系统,现在是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决策迟钝势必落后。特别是在企业的成长可选择的机会日渐增多时,战略决策必须坚持支点原则:

一个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要实现更高的目标,实施多元化战略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在选择机会时,不能离自身的能力与条件太远。这些能力包括公司的核心业务、资金、人才与管理。

企业战略决策必须有高度,高度是一个企业家预见未来的必要条件,所谓登高望远,提升高度的办法是多一些精力用于思考、交流和分析问题。柳传志称之为“跳出画面看画”。企业家重要的是抬头看路,而非埋头拉车。要有成事心态,永远给自己树立必须追赶的榜样。

五、企业家德性新视角

在创业时,企业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是其才能与机遇的结合,由于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要着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企业家及高层领导必须自我修炼,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和古代管理思想文化。并能应用于今后的管理实践之中。

在现代管理中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特别是总裁或CEO)的素质与能力,并认为这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例如艾柯卡(Lee Iacocca)救活了克莱斯勒(C hrysler)公司而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比尔·盖茨(Bill Gates)白手起家创办了微软(Microsoft)公司成为首富,被人们传为美谈。海尔集团1984年面临破产,但在张瑞敏领导下经过数十年打拼,成为家喻户晓的家电业老大。牛根生创办蒙牛集团,企业的快速成长被世人所瞩目。

国学思想对企业家有德性要求,《周易·乾卦》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终日乾乾,歹惕若后,无咎。”意为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君子白天进德修业,晚上反省忧虑,就不会有什么灾害降临到他身上。从《周易》开始,中国古代思想家就为人们设计出理想的人格模式,其主要内容为天人合一的主客观理念,刚健有力的积极态度,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义礼智的道德修养,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自我节制的变通能力,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刚柔并济的处世策略等,为现代管理领导者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论语》描绘的君子、圣人就是今天企业家和管理者的人格基础。

企业家成长的七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提高过程:

第一阶段,发现目标或领域,拥有自己的企业,开始创业;

第二阶段,发现方法,从追求完美到追求效果;

第三阶段,发现激励,从机制激励到自我激励;

第四阶段,发现品德,从会做事到会做人;

第五阶段,发现团队,从一个人做事到一群人做事;

第六阶段,体现使命,从老板过渡到企业家,具有社会责任感;

第七阶段,发现接班人,从个人的一生到企业的“永恒”。

在企业生死问题上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迥然异同,西方自古希腊开始就一直探求灵魂不朽话题,中国哲人们采取理性主义的态度,主张追求德性不朽、功绩不朽和思想不朽来超越死亡。这种思想不仅对我们民族进步产生积极影响,还从成功的管理之道角度来论述管理者注重德性修养的重要性。管理者和员工的德性修养不仅是做人“立德”的需要,也是管理企业的必需。在国学文化中,不乏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此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无疑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可以使我们超越有限的人生走向不朽。

但我们究竟如何使自己走向不朽呢?国学文化给出的答案是“太上有立德”(《左传》),即德性生成最为重要。在我们的理解看来,这一思想对搏击商海的俊才伟杰们应有激励鞭策作用;对那些还沉湎于利益诱惑的企业管理者们则有指点迷津、端正其思想态度的作用。

李嘉诚“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王石“取名不取利”,王永庆“传贤不传亲”,柳传志讲“拐大弯”,所有这些都表达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外部世界的看法,而这些东西恰恰是他们成功之道。胡雪岩家有副对联,上联是“持家要存厚”,就是在人生中要保持自己的厚道,下联是“人生要自在”,就是使自己尽兴。实际上,每个商人对世界的看法都很独特,一般人与成功人的差别就是成功人对世界有独特的看法,也就是有正确哲学观念。企业家在现代管理中应做三件事:第一,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也就是看人以外的事,看未来的事,看生活经验以外的事,要通过哲学、知识、科学来研究和掌握这些东西,处理人生有限的经验和企业无限的增长。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牵涉到价值观的取舍、感恩、艺术、品位,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的判断。感恩,是人生价值,是无法量化的,这账单从经济上无法算清。第三,做别人不做的事,企业家应追求无我,做战略,做沟通,将企业与社会、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其实承担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的基本义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实质是平衡社会利益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企业利益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社会利益是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只有尊重社会“公益”,企业“私益”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因此,企业家应看到企业、社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企业家的德性其实也是企业家的立身哲学,当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之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面对各种纷至沓来的鲜花和掌声,正确对待各种诱惑。在自己的事业遇到困难和障碍时,应该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循序渐进地解决相应的问题。说话容易办事难,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良好的立身哲学,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立身哲学,应正确对待“五个视野”。①正确对待财富视野。财富可以使人上天堂,也会把人带入地狱,所以,企业家要正确对待财富,第一,不能无视法律,现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任何公民都应严格遵守法律。第二,不能无视社会公德,社会中已经约定成俗的各种公德不能违背。第三,不能无视社会责任,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家应有的责任。第四,不能无视学习,社会在发展,知识更新应是必然。第五,不能无视人权,人人平等。第六,不能无视事业,不要因自己小有成就而停滞不前,事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②正确对待诱惑的视野。企业家有了财富和社会影响力,各种诱惑就会蜂拥而至,一不留神,就会被这些诱惑拉下水。因此,企业家应正确处理短期利益的诱惑;正确对待政治利益的诱惑、名誉的诱惑、权力的诱惑,以及伦道的诱惑和美色的诱惑。

作为企业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企业,企业成功了,才能说明企业家的成功,一旦企业失败,企业家也丧失了立足资本。③正确对待自己的视野。“人贵于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认识自己的经营能力和自己的特长;要认识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企业家一帆风顺之时,拥到身边的肯定是各种追捧和诱惑,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时,社会和舆论的关注会给企业家无形的压力,会让企业家陷入自身的心理危机。因此,“胜不骄,败不馁”是企业家必需的立身品质。④正确对待选择视野。企业家一旦选择自己的职业,就相当于把自己推进了地狱之门,必须时刻为之奉献,把自己企业成功的愉悦作为自己的享受。所以,企业家的天职就是奉献,企业家的使命就是把企业做强做大,企业家的财富积累靠正途,不能靠坑、蒙、拐、骗,企业家创立企业的宗旨在于发展,不是单纯赚钱,为了发展就应做好低头求人的准备。⑤正确对待环境视野。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家个人的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只能适应这个环境。一个企业的发展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内功修炼,但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外部环境,企业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出企业的文化和核心竞争力。

六、企业文化新观念

跨入21世纪,企业文化已被称为文化力,文化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使企业形成“上下同欲者胜”的局面,文化力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引起了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对企业竞争力的高度重视。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表明,企业竞争力实际上由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组成。

政治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政府政策影响企业命运;(2)政府活动为企业经营开路;(3)政府经济发展战略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4)企业的上层公关为企业发展铺路。经济力由人力、财力、物力构成,通常最受企业重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崛起和知识经济的出现,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对经济力的构成有了新的认识。智力资本包括三个部分:①人力资本(优秀员工、优秀团队);②结构资本(一流的组织结构、一流的数据库、一流的电脑网络);③顾客资本(忠诚的顾客关系、合作的协作企业)。物力、财力、智力、知识四大资源并重,已成为经济力的一种新共识。文化力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从企业实践中产生的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企业文化具有导向作用,使员工明确奋斗目标,有规范作用(制度、企业价值观以及风气、道德的规范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创新作用、辐射作用。因此,文化力与经济力、政治力同样重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企业文化功能上看,对内,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新功能,不但可以内聚人心,增强企业的向心力,而且能够提高员工的目标追求,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企业目标方向形成巨大的合力,推动企业经营管理和建设发展的全面工作。经济力中的物力、财力是由人运作的,而经营理念是运作物力、财力的灵魂。

对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关键。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既是开展政府公关,影响政策和赢得政府部门支持,有效发挥政治力作用的利器;又是吸引人才和吸引投资的法宝,有不断增强经济力的作用。从对内、对外两方面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力不但自身有巨大的力量,而且对增强政治力、经济力的作用有直接影响。

2.从管理的发展趋势上看,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火车头,是企业家的首要任务。一个文化制胜的时代正从未来走来,文化竞争力将变得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