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2008C版)
49311100000037

第37章 走出“小家”,实现“大我”(1)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

谁不会想要家,可是就有人没有它,脸上流着眼泪只能自己轻轻擦。我好羡慕他,受伤后可以回家,而我只能孤单地孤单地寻找我的家。……”(潘美辰:《我想有个家》)

家庭及其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青年人应该走出“小家”,到广大的世界里寻求光明,实现“大我”——体现着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着完整的人。

本课要点

家庭及其财富不能“长宜子孙”。

《爱尔克的灯光》一文中“灯光”的作用与意义。

作家作品

爱尔克的灯光[1]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

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巍峨的门墙代替了太平缸和石狮子,那一对常常做我们坐骑的背脊光滑的雄狮也不知逃进了哪座荒山。然而大门开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是原样地嵌在那里,似乎连颜色也不曾被风雨剥蚀。我望着那同样的照壁,我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守门的卫兵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他不了解我的心情。他不会认识十八年前的年轻人。他却用眼光驱逐一个人的许多亲密的回忆。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西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罢。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街道仍然是清净的。忽然一个熟习的声音在我耳边轻轻地唱起了这个欧洲的古老传说。在这里不会有人歌咏这样的故事。应该是书本在我心上留下的影响。但是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自己的事情。

十八年前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我离开这个城市、这条街的时候,我也曾有一个姐姐,也曾答应过有一天回来看她,跟她谈一些外面的事情。我相信自己的诺言。那时我的姐姐还是一个出阁才只有一个多月的新嫁娘,都说她有一个性情温良的丈夫,因此也会有长久的幸福的岁月。

然而人的安排终于被“偶然”毁坏了。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是这“意外”却毫无怜悯地打击了年轻的心。我离家不过一年半光景,就接到了姐姐的死讯。我的哥哥用了颤抖的哭诉的笔叙说一个善良女性的悲惨的结局,还说起她死后受到的冷落的待遇。从此那个作过她丈夫的所谓温良的人改变了,他往一条丧失人性的路走去。他想往上爬,结果却不停地向下面落,终于到了用鸦片烟延续生命的地步。对于姐姐,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爱过她,死后也不曾做过一样纪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死带走了她的一切,这就是在我们那个地方的旧式女子的命运。

我在外面一直跑了十八年。我从没有向人谈过我的姐姐。只有偶尔在梦里我看见了爱尔克的灯光。一年前在上海我常常睁起眼睛做梦。我望着远远的在窗前发亮的灯,我面前横着一片大海,灯光在呼唤我,我恨不得腋下生出翅膀,即刻飞到那边去。沉重的梦压住我的心灵,我好像在跟许多无形的魔手挣扎。我望着那灯光,路是那么远,我又没有翅膀。我只有一个渴望:飞!飞!那些熬煎着心的日子!那些可怕的梦魇!

但是我终于出来了。我越过那堆积着像山一样的十八年的长岁月,回到了生我养我而且让我刻印了无数儿时回忆的地方。我走了很多的路。

十九年,似乎一切全变了,又似乎都没有改变。死了许多人,毁了许多家。许多可爱的生命葬入黄土。接着又有许多新的人继续扮演不必要的悲剧。浪费,浪费,还是那许多不必要的浪费——生命,精力,感情,财富,甚至欢笑和眼泪。我去的时候是这样,回来时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形。关在这个小圈子里,我禁不住几次问我自己:难道这十八年全是白费?难道在这许多年中间所改变的就只是装束和名词?我痛苦地搓自己的手,不敢给一个回答。

在这个我永不能忘记的城市里,我度过了五十个傍晚。我花费了自己不少的眼泪和欢笑,也消耗了别人不少的眼泪和欢笑。我匆匆地来,也将匆匆地去。用留恋的眼光看我出生的房屋,这应该是最后的一次了。我的心似乎想在那里寻觅什么。但是我所要的东西绝不会在那里找到。我不会像我的一个姑母或者嫂嫂,设法进到那所已经易了几个主人的公馆,对着园中的花树垂泪,慨叹着一个家族的盛衰。摘吃自己栽种的树上的苦果,这是一个人的本分。我没有跟着那些人走一条路,我当然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脚迹。几次走过这个地方,我所看见的还只是那四个字:“长宜子孙”。

“长宜子孙”这四个字的年龄比我的不知大了多少。这也该是我祖父留下的东西罢。最近在家里我还读到他的遗嘱。他用空空两手造就了一份家业。到临死还周到地为儿孙安排了舒适的生活。他叮嘱后人保留着他修建的房屋和他辛苦地搜集起来的书画。但是儿孙们回答他的还是同样的字:分和卖。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聪明的老人还不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家”这个小圈子只能’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倘使不同时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长宜子孙”,我恨不能削去这四个字[2]!许多可爱的年轻生命被’残了,许多有为的年轻心灵被囚禁了。许多人在这个小圈子里面憔悴地捱着日子。

这就是“家”!“甜蜜的家”!这不是我应该来的地方。爱尔克的灯光不会把我引到这里来的。

于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941年3月在重庆)

【注释】

[1]本文发表于1941年4月,后收入1941年出版的作者的散文集《龙·虎·狗》。“爱尔克的灯光”:欧洲古老的传说。象征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写作背景:1941年初,37岁的巴金回到阔别18年的故乡成都。在家乡住了50天。他怀着希望家乡有所改变进步的心愿回来看望,但深感依然如故,于是在春光明媚之中思绪万千地离开故乡。

[2]作者在1959年加注说:1956年12月我终于走进了这个“公馆”。“长宜子孙”四个字果然跟着“照壁”一起消灭了。

小贴士

巴金(1904-2005),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3年从家庭出走,求学于上海、南京,1927年至1928年曾旅居法国,并开始其文学创作生涯。从此笔耕不辍,作品众多。主要的有:处女作《灭亡》,《雾》、《雨》、《电》(合称《爱情三部曲》),《家》、《春》、《秋》(合称《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等中长篇小说。另有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集多种。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重要作家,在20至40年代最具影响。其作品集为《巴金文集》行世,另有《巴金译文集》。

2003年11月25日,巴金百岁华诞。他以自己的真诚和80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印证了自己的一句话:“把心交给读者”,感动中国,他也因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在这社会开放,人人追求成功,追逐名利财富的时候,这位敢说真话的温顺老人却在一字一句地解剖自己,写他的忏悔录般的《随想录》,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曾经有过的民族劫难。

文本提示

本文不论从思想内涵还是从艺术特点上看,都是巴金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1941年1月,巴金第一次回到离别了18年的故乡成都,回到他那个官僚地主家庭曾经居住过的故居。这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除了感到亲切与熟悉之外,更多的是引发了对这样旧式家庭的子弟的人生命运和生活道路的思考。公馆几易其主,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字却依然如故,显示着旧家庭祖辈们为子女后代所安排的舒适的生活条件。而其实质,却是指示着一条使后辈子孙坐享其成,无所事事,丧失生活意志和技能的绝路。这种希图以财富“长宜子孙”的家庭,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狭小的圈子,它囚禁心灵,’

残生命。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的束缚,“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才是青年一代“应该走的路”。否则,姐姐的悲剧就会在他们身上重演。文章所着力揭示的这种彻底否定旧家庭和旧礼教的思想内涵,是与作者的代表性作品《家》等长篇巨着相一致的,是巴金创作的一个主旋律。

一、一个精辟透彻、发人猛醒的生活哲理

1.全文以“灯光”为题并作线索贯穿,作者所忆、所念、所思、所感逐层推进,主旨不断深化。

文章起笔:故居门内一线微弱的灯光照着照壁上“长宜子孙”四个大字。

由“此”念及:欧洲古老传说之一——爱尔克的灯光,追忆已经逝去的姐姐,揭露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年的生命与青春的罪恶。

笔锋直指:封建家庭及其制度的腐朽没落、’残人才、吞噬青年,并不能“长宜子孙”。

“心灵的灯光”、“我”再度走出,到广大的世界中去寻求光明。

2.全文15个自然段,可分4个段落,通过对封建家庭子弟的人生命运和生活道路的思考揭示生活哲理:旧家庭为子女后代安排了舒适的生活条件;究其实质,却是指示子孙后代坐享其成,无所事事,丧失生活意志和技能,财富并不能“长宜子孙”。

二、一篇风格独具、激情奔涌的抒情散文

1.巴金的散文不以精雕细琢的结构和语言取胜,而以文中涌动着的炽热情感的激流和强烈隽永的诗意见长。

2.本文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按时序推移将叙事与抒情融合无间,情思联翩,波涛翻卷,层层推进,叙议结合,虚实相生。

3.“灯光”的象征内蕴使本文诗意浓烈:

“故居”:昏暗封建家庭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爱尔克”:旧生活的悲剧希望的破灭“心灵”:对新生活的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思考与练习:

1.本文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

2.解释本文所述三种“灯光”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