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法则:哈佛大学送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
49316000000014

第14章 自信—除了你自己,没人能否定你(2)

哈佛大学曾经对美国的就业形势做过调查研究,学校的调查人员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中随机抽样,采访了近3万人,发现失业率达到了7.5%,其中那些认为“一定找不到工作”的人,最后的失业率竟然高达58%,而那些“坚信我还能找到工作”的人,失业率则只有2.7%。很显然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并不是社会环境或者个人能力所造成的,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自信心不一样,有的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到更好,有的人则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而当你这么看待自己的时候,你可能什么都不愿意去做了。

哪怕是诸如哈佛这样的名校,很多学生依然对生活存在困惑,那些成绩不好、表现不出众的学生,往往会对人生失去信心,到最后很可能无法毕业,要么就是勉强毕业之后,成为失业人员,这种事情其实每年都会发生。尽管学校尽量避免让学生陷入困境,但是仍有部分人因为丧失信心而成为“高学历的流浪汉”。

这些年学校一直致力于如何提高学生自信心的研究,毕竟哈佛这样的光环在给学生们带来荣耀和自信的时候,同样会带来压力,一旦学生预期中的事情和现实发生冲突或者有很大的落差,压力就会增加,从而引起一些负面的消极心态。学校要做的就是尽量让学生培养和保留自信,因为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的信心都可能会改变你的境况。

罗本原本是哈佛大学的尖子生,毕业后,他跟着自己的舅舅到华尔街上班,在华尔街这样的投资氛围影响下,罗本也玩起了股票和基金,他甚至说服自己有钱的父亲一起投资,可是一年之后信心满满的他却亏得血本无归。这次的失败让罗本几乎丧失了所有的斗志,他觉得自己对不起父亲,所以干脆躲到外面,既不上班,也不回家,成天在酒吧里打发时间。后来父亲找到了他,然后递给他一笔钱,说:“如果说我的上一笔投资毁了你,那么这一笔资金希望能将你救回来。”罗本听了很感动,他决定重新进入股市,这时候,他开始更多地接触投资人,了解更多的投资信息和技巧,而且也变得更加谨慎,终于大赚了一笔。

这是一个非常老套的现实故事,但实际上却更加真实。事实上华尔街每一年都会有人破产,但是最后很多人都站了起来,因为他们从未失去信心。很多时候,我们会对华尔街的人产生误解,认为他们是贪得无厌的商人,是精于算计的资本家,是自私自利的浑球,但是他们的聪明、冒险、勇气、自信却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传记作家诺顿曾经这样描述华尔街的资本家:“当他们看你的时候,你能够感觉到他们似乎已经在打你口袋里的钱的主意了,而且他们会告诉你一定会成功的。”

所以说自信很重要,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成功变得更加简单,而当你失去它的时候,会发现一切都是无力实现的。当一个人丧失了信心,实际上就等于完全放弃了自己,那么这时候无论做什么他都不会获得成功了。

不断告诉自己某一件事,即使不是真的,最后也会让自己相信

想要做好一件事,那么一开始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提醒自己:我注定是一个成功者。

—哈佛法则

哈佛著名的心理学家斯派克的邻居是一位失眠的老太太,有一次老太太发现安眠药吃完了,于是就敲门来借,斯派克的家里根本没有药。为了让老太太安心入睡,他就拿出一盒维生素片,然后谎称这还是朋友从法国带来的新型安眠药。当晚老太太很正常地入睡了,于是她相信这是好药,并前来感谢斯派克,斯派克顺水推舟,干脆又给了老太太一盒维生素片,结果老太太此后每天都睡得很安稳。

其实,老太太之所以能够安然入睡,并不是药物的原因,而是形成了积极的心理暗示。很明显,一些积极的暗示能够让情况变好,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使我们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困难。而这种心理暗示可以用在自我激励上,尤其是对于那些不够自信的人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非常有必要,能够有效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哈佛大学作为全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实际上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篮球,由于缺乏体育基因和血统,整个哈佛大学的体育都一塌糊涂,而篮球更是惨不忍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哈佛只好请来一些名教官,当教官来到哈佛大学之后,先将队员按照水平高低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组则在这一个月中只坚持每天下午练习一小时,而第三组则每天坚持意念投篮,也是坚持一个月。

一个月之后,教官让所有的学员进行投篮,结果第一组球员的投篮水准从水平线的39%下降到了37%,而第二组则从39%上升到了41%,而从未进行实际练习的第三组球员却从39%上升到了42.5%。这样的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可是教官却说,当球员们在意念中进行投篮的时候,每一个球都是直入篮筐的,这就会对球员形成一种暗示,以为自己真的可以投进球,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信心。

毫无疑问,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能做到,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做到。我们都是情绪化的动物,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我们常常会受到情绪的干扰,如果我们的情绪非常消极的话,我们可能会把事情搞砸,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件事;而如果我们的心态更加积极一些,那么实际上有助于我们更顺利地解决问题。所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掌控自己的情绪,好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你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我很棒”“我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我还可以做到更好”,这样你才有更多的勇气去克服所有的难题。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往往因为遇事退缩而失去了成功的机会!”退缩就是因为我们给了自己一个更加消极的暗示,我们提醒自己不要轻举妄动,不要自不量力,不要去做一些不可能成功的事,这些暗示或多或少都使得我们能力受损,胆怯、过分谨慎、注意力不集中都会导致我们没有办法做好自己的工作。

通常,我们是如何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呢?一定会事先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认为自己配得起这个东西,认为自己有机会去获得这个东西,而事实上你的渴望最终会激发出你的竞争力和索取意识,你会想办法克服困难。但是如果一开始就给自己泼冷水,那么你最终能够获得那件东西的概率微乎其微。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神经系统是很愚蠢的,它总是很直观地反映我们所见所闻所感,你看到很快乐的事情,它就做出喜悦的反应,你看到忧愁的东西,它就会做出忧伤的反应。我们要做的就是自行调整和控制,我们要更多地给予神经系统一些正面的暗示,要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要确信自己能够征服一切。这里面很可能暗含着一些“自我欺骗”,事实上也许你真的没有那么出色,但是当这种积极暗示在脑中回想的时候,你也许会真正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据说当初罗斯福在初次竞选总统的时候,一直就处于下风,不过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总统,他还对自己的助理说:“你应该好好替我想一想国务卿的人选。”不久之后他果然当选为总统,而且连任了4次。这绝对不是偶然的,也绝非仅仅是因为“二战”带来了机遇,当总统候选人还在排着队相互竞争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人的选择标准,那就是自信,而罗斯福刚好是符合这个条件的最佳人选。

对于年轻人来说,有时候信心比能力还要重要,我们需要建立起足够强大的自信,需要懂得不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需要让自己看上去更加强大一些。有时候,我们总是为自己的失败而自责和懊悔,但是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是否给予自己一些消极的暗示。如果没有的话,那么千万要注意及时改正,不要让那些消极的情绪来剥夺你的理想。

挖掘自身的潜力

不要告诉别人你能做到什么,而要告诉他们你还可以做到什么,因为你的潜力始终是无限的。

—哈佛法则

当企业家们正在雄心勃勃地规划自己的商业前景时,最害怕听到的就是他的下属说:“是的,先生,我能做到的只有这么多了。”不过老板们永远都贪婪地希望自己的员工做更多更好的工作,他们总是疑惑为什么每次想要进入更高一层时,总是有人说不行。老板们似乎永不知足,也永远不愿意将忠诚等同于竭尽所能。

事实上我们真的只能做到这么多吗?我们是否真的已经竭尽所能?哈佛大学的爱默生说过:“蕴藏于人身上的潜力是无尽的,他能胜任什么事情,别人无法知晓,若不动手尝试,他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一直蒙昧无察。”当然,按照爱默生的想法,“一个人应当更多地发现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逝的火花,不只限于仰视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简单来说,爱默生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是有潜力可挖的,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挖掘口。

其实早在很多年以前,心理学家就对大脑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人脑的开发程度还不到1/10,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潜能还处于封藏状态。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们所获得的冰山一角已经受用不尽了,如果全部开发出来,那么足够受用终身了。我们的身体往往也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身体有一个极限,这是一个科学定论,但是这个极限到底在哪里,谁也弄不清楚,事实上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超能力现象,有些人的速度、力量、灵活性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他们爆发出来的能力也绝对能够让人大吃一惊。

“我们自己的能力不止于此”,坚信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来挑战身体的极限,来挖掘自己不为人知的那些能力,来开发和唤醒身体里不可预知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能够获得更大成功的前提,是我们改变生活的一个契机。

哈佛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认为自己平时只能做到这件事,那么你所定下的目标最好要高于这件事。如果你认为自己只能做好某一方面的事,那么最好去尝试着做一做其他方面的事。”哈佛大学中有一个天才的学员曾经精通8个国家的语言,而且会写6个国家的文字,此外,他还会演奏10种以上的乐器,在天文学方面也颇有研究。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善于背诵,所以很快将《牛津词典》背诵下来,接着他又开始尝试着去冒险,于是他横穿了整个撒哈拉沙漠,而且还去了南极和北极。在毕业之后,他开始接触生物学,接着很快发现了自己在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天赋和敏锐性,他的一些相关研究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个人做到了那么多的事,的确不可思议,至少在我们所知的人当中,这样的天才和全才确实少之又少,但事实上我们大概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天才。因为我们完全有这样的潜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而那些善于挖掘的人显然已经获得了成功。这并非是一种酸溜溜的嫉妒心理,其实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强大和完美,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极限所在,我们总是告诉自己:“好吧,这大概就是我能做到的一切了。”但是当你去挖掘的时候,就会惊讶于自己的实力,你还可以进步,还可以变得更加强大。

哈佛大学的斯蒂芬教授曾经让儿子写出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结果儿子写出了3件最擅长而且做得不错的事情,于是斯蒂芬在上面加上了另外两件事,他希望儿子也能够做到而且要做好。一开始儿子非常抵触,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儿子慢慢有了头绪,而且也能够将这两件事做好。接着斯蒂芬又加上了几件儿子不擅长甚至没有接触过的事情,结果儿子经过锻炼,也慢慢掌握了做这些事的技巧。斯蒂芬后来受到了启发,将这种特殊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去,结果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而学生们此后都变得更加自信了。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是一座宝藏,尽管我们的表现也许并不那么出色,我们的能力、地位以及思维方式也许都还停留在低水准中,但是我们具有变得更好的潜力,我们有理由成为那些更好的人,有机会变得更加强大。只要我们能够主动去挖掘和开发自己,能够尽可能地调动自身潜藏的力量,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可以做到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也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就是某一种人,不要认为自己只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更不要认为自己的极限是什么。面对不可预知的生活,我们需要暗示自己,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能做很多从未做过的事情,我们的天赋不仅仅在某一个方面,只要有信心去挖掘,那么就可以从这份宝藏中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