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如何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和便于接受,并在头脑中扎根转化为信仰,就成为提高课堂吸引力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精彩讲解的同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文字、图片、音乐、影像等资料,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活学生的理性思维功能,如运用音像资料摆事实、讲道理,运用图表表达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等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论》课基本理论观点的掌握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进而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辨别、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思想觉悟和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范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春梅
[摘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转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但思政课范式改革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简单的由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流于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二是急于求成、盲目过渡,全盘否定传统教育模式。要有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范式的转变,须克服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的几个制约因素,采取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估方式,争取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范式转变 两个误区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范式转变概括起来大致经历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独白范式向师生互动为中心的对白式范式转变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转变是必须的,但如何转变,能提高其时效性,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范式转变应遵循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不能千篇一律,盲目跟近,思政课有其自身的规范和要求,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规范和要求,其教学范式转变也应遵循其课程规律,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就此笔者谈几点看法,已就正于同行。
一、思政课范式改革存在的两个误区
1.简单的由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流于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
一直以来,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极端的教学形式,即狭隘的教师满堂灌输式教学比较反感,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讲的就是真理,老师的任务就是告诉学生事实和真理,学生的任务就是聆听真理、习真理和在考试中复述真理,灌输式教学它忽视在追求真理问题上老师和学生的平等权力,它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它忽视了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的社会环境,它排除非语言的、形象化的、象征性的或表达细腻的交往,它忽视使个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一致成为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过程。因此传统的独白式的教学范式非改不可,于是开始了由独白式的教师灌输过渡到对话式的师生之间互动的教学范式改变。对话在精神实质上突出的不是不同观点的对抗或对峙,也不是由某一个人的或群体的意识控制下的不同思想、看法、论点的不同联系, 而是改变双方的观点,走向一种一致或共识,但这种共识又保持着双方的差异。师生之间互动对话下共识的获得,不仅需要教师有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维度来理解教学的高超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以及洞察力、理解力,更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凸显。否则对话范式就流于形式,就学生的知觉框架而言,受社会氛围、生活世界以往对思政课的认知惯性左右,学生很容易出现认知失调现象。当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成为对话的中心议题时,学生可能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并从中达到一定的认同理解。但是,一旦涉及理论的学习、归纳、概括,枯燥乏味、抽象晦涩、古板教条,大概是学生对思政课的一般看法。在学生缺乏相关知识,习惯于被动甚至怕受窘的情形中,就出现了与新教学范式预测完全相反的行为。学生不是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新范式所反映的事实,而是加强自己以前对待思政课的态度和行为。就对话范式来讲,对话不是产生和拉大误解,不是以多元来消解一致或共识,而是通过正、反、合达到普遍性,揭示历史情境中过去与现在的视域融合的真理。如果现实态的教学范式只是走向以日常生活形式为语境的语用学模式,以此来转变课堂氛围,而忽视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思想性、价值性, 那么热闹之后无非是遍地鸡毛。当离开课堂接触到活生生的现实,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学生就会通过知觉防御机制来消除个人态度与外在现实之间的冲突。调查表明,学生对他们认为很优秀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价是有点意思。大部分学生忘记了教师所教内容,他们所熟知的依然是以前就知道的以鲜明论断表现出来的重大理论观点。对一些热点问题或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的理解,又回归于他们自身的判断和认识逻辑体系中。由此可见,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创新不足以在真正意义上改变教学的内容、理念和方法。
2.急于求成、盲目过渡,全盘否定传统教育模式
我们不能因为教学范式的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而不顾传统教育体制、文化、理念对学校管理部门和师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而急于求成、盲目过渡。由于传统的满堂灌输式课堂教学呈现出的的诸多弊端,产生出强烈的对教学范式改革的要求,这无疑是有必要的。但随着教学范式转变呼声的强烈,思政课的改革又陷入另一个误区,即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行的主体性,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沦为了“看客”,完全把课堂教给学生,不顾思政课自身的课程特点和要求,盲目照搬其他学科的一些教学方式,或完全由学生讲、或把课堂变成表演的舞台,或用讨论代替教师的讲解。不顾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要求,也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盲目夸大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作用,忽略了思政课的科学性、学术性和理论性。其次,传统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传统的教学都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跨进大学,突如其来的教学范式的转变,让学生措手不及,其学习和思维的惯势难以应对教师教学范式的转变,在态度上可能会抵触或消极应对,难以有效配合教学范式转变的成功。
二、制约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的几个因素
教学范式改革是一个多维度的改革,不能只涉及某些方面而忽略其他,否则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而制约思政课教学范式转变的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一下几点:1.教学评估的政策与措施。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来自于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反馈性信息。虽然教师和管理者都认为学生的评价是改进教学的重要意见,但学校一般把评估标准简化为用平均分作为对教师评教考核的主要依据,这个评判依据对于错综复杂、层面众多的思政课教学来讲过于狭隘。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这种评估方式下,教师的注意力可能从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转移到过度注重学生的认可上来,以至于使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流于形式,收效甚微。2.学生在教学范式转变过程中缺乏主体意识,学生认为教学范式转变主要是教师的事,学生在期间是被动的,是被安排的角色,由于从小到大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学生遇到新的、不熟悉的教学方式时, 经常会紧张、焦虑。很多学生宁愿去面对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挑战,即使新的方式肯定会更有趣、更有益,他们也会想尽办法加以抵制,不愿参加或消极应对,学生的这种反应,容易使教师因挫败感而放弃尝试新的教学范式的勇气。3.思政课会受到教材体系以及内容的较强的限制。在思政课教学遁入唯意识形态是举、泛政治化的形势下,由于教师对思政课教学经验和教训的狭隘理解,虽然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明知思想的多样化、价值选择的多样性是不争的事实,改变一元论、惟一视角、纯粹理性这样一种同质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势在必行,但是有的教师基于传统的僵化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怕政治上犯错误,怕言多必失,还是按部就班不出差错讲到底为好。因此,仔细观察导学范式、主体性范式和互主体性范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可以发现其本质上还带有深刻的独白性质,依然力图把为数众多的意识硬塞到由一个统一世界观支配的框架里去,使教师认为独白式的灌输式教学虽然不是最好选择,但起码不是最坏选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可能是教师基本的心态。这时,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方向性,而非价值性、思辨性;教学技术的先进性、新颖性,而非中介性、工具性;教学方法的易操控性、可主宰性,而非多样性、差异性;教学结果的数字性而非意义性。4.一般情况下,在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估体系中,是以科研成果多寡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而教学在其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必然诱使教师以更多的精力着眼于学术和理论研究,很少关注教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从而出现科研对教学的遮蔽现象。思政课教育中,虽然我们提倡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但是在现实中,丰硕的科研成果的背后往往呈现出的是比较平庸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三、几点对策
真正意义上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范式转变的有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教学评估方式,采取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评估方式最大的好处之一, 是引导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学习的质量以及教学方法、策略上,给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其次,要实现教学范式转变的有效性,必须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改变学生对新范式的观点和态度,其中关键在于促使学生学习范式的转变。由于受传统教学范式的影响,从小学到高中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并形成了教师讲的和书本上说的都是事实和真理,学生只需要接受、记住、应对考试的思维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进入大学后,学生首先面临的是学习范式的转变,养成自学、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善于提问、创新思维,这样才能适应和配合教师教学范式的转变。最后,教学范式无论是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从理论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转变, 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某种在一门课的讲授初期是理想的方法, 到后来可能会变成不合适的方法。忽视这些, 很容易出现简单抛弃所有传统教学方法,而新方法又无力彻底解决现存教育存在缺陷的窘境。对教师来讲,学习新观念、确认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然后创造一种结合两者优势的新的教学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检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新范式的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而其中一个前提性因素是教师要基本了解学生各种学习风格和偏好。但是,要使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风格相适应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思政课大班教学而言。因此,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手段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就显得非常必要。有学者指出,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并付之于行动也是不断生成的。从最初的以二元知识观为特征的较低认知阶段,到懂得权威理论也有不一致之处、似乎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真理、任何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看法的中间阶段, 再到即使不是完全确定也必须做出选择并按其价值观行事、开始信奉各种价值观信念的最终阶段的完成,这一过程是复杂的。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于一个班级或课堂,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另外,虽然传统方法需要改进,但是它们同样有一些很好的方面,必须想方设法予以保留。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看, 讲解除了具有认知价值之外, 还具有一定的动机价值。讲解,通过帮助学生逐渐认识所存在的问题、看到种种相互矛盾的观点,或使学生意识到原先想当然地接受的一些思想观点正面临挑战,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在某个领域加深学习的兴趣。讲解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有争议的社会政治价值观念。我们无权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应该回避价值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帮助他们确定比较有效或相对无效的理论观念,进而在对立竞争的价值观之间进行仔细权衡和选择。思政课长期以来就有一个传统:仔细研读文本、通过讨论和论文写作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反思。这些传统方法如果被单独采用,对教学都有一定的帮助,但其影响力十分有限。如果把它们与更为有效的课程设计结合起来,并在更为顺畅的师生交流中加以实施,其影响将大大加强。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君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