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光华思想政治教育论坛(2010-2011)
49352300000055

第5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6)

[摘要] 本文对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本科思政课上的主要教学方式进行了分类总结,认为学院教师在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始终坚持了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的指引,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在如何多渠道激发学生思维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围绕学生对待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态度、教学效果及考察方式的问卷调查显示了学生理性上欢迎新的教学范式,但还存在一些主、客观的困难和阻碍。对此,本文提出了突出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学科建设和深化考察方式研究等三项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 教学范式 调查

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范式,更需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良好的把握,同时也需要学生的认识转变和配合。为此,为配合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分别在教师和学生层面做了系列调查。

一、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

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主要通过访谈及教研论文检索来进行,大致从以下六个类型涵盖了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本科五门思政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一)传统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模式

这是大多数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李春梅、龚松柏、谭亚莉等具体方式各有不同,但基本都属于这一类。这种模式以老师有系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同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互动式教学。

(二)研究式教学模式

黄世坤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探索出了一套“研究式教学模式”。他的教学理念是要坚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贯穿科学探究精神”。黄老师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块。实践性教学仍贯彻了“研究”思路,主要是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必要方法收集、鉴别史料并完成相应课题;而课堂教学则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讲授中注意通过问题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每个专题结束后,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若干深化和拓展问题,以供学生启迪思维,有兴趣的同学还可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三)问题式教学模式

黄小彤老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关历史材料,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教师居间指导和组织。

杨海洋老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上也十分重视鼓励学生的问题意识。他认为互动式教学的重点不是过去传统的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他在每次课的最后总要留出10~15分钟来要求学生提问题,由老师或学生来回答。他要求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要提出1个问题。为了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学生必须主动思考。这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三部分模式

这种模式以贾国雄老师为代表。贾国雄老师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老师主讲,主要为了将同学带入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语境;第二部分由同学主讲,同学分成小组进行课前准备,主讲后由教师给予点评总结;第三部分由同学提问,老师收集同学的问题后,以回答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讲授。三个部分、三种手段的结合使用,能将老师传授知识与同学自主学习、主动思考有机结合起来。

(五)案例式教学模式

刘君涵老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尝试了案例式教学模式,一个学期大约在2~3个专题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提前1~2周将案例和思考问题印发给同学。案例式教学的设想是变“直接告诉同学”为“同学自己寻找”,通过给出案例,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自主查阅资料,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而且知识是自己找到的,不是老师给他的,他不会带有立场的偏见去怀疑,从而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锻炼了同学的思维能力。体现了教学的学术观、民主观和协作观。

(六)学生“自己教自己”模式

辜堪生老师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上采用了较多的学生自己教学的方式。开学时同学自由组合成10~12个小组,教师提出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的20个探讨课题,同学按照小组,根据兴趣从中选择10个问题(基本上每组负责1个问题,组多时在某些专题实行2组辩论一个问题)进行准备。每个星期由一个小组负责对一个问题进行介绍,用时大约30分钟。讲完后全班同学自由提问,由全组同学负责回答。教师从中适时引导,使整个问题能深入讨论下去。最后由教师总结深化。

(七)总结

以上概括了六种类型,可能并未包含所有的教学方式,但总体而言,所有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体现了教学的学术观(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问题意识)、民主观(去除权威,平等探讨,鼓励质疑)、协作观(合作意识)的核心精神。许多教师的教学改革是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推进和调整的,因此尽管“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是去年学校才大力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持续推动的教学改革始终是坚持现代教育理念和范式指引的。

但以上所述各种模式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具体操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比如黄世坤老师和刘君涵老师在课堂最后留给学生的拓展性问题和延伸阅读,学生是否真的进行过思考?还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最后流于形式?贾国雄老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不仅对教师的精力付出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难免存在学生问题的“散乱性”与教学要求的“系统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兼顾?杨海洋老师的学生提问老师答,如果推广为学生提问学生答,是否有更大的启发作用?但这样对教学时间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如何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完成教师系统的知识传授又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辜堪生老师拿出大量时间给学生自己教学和讨论,如果学生的认识始终处于表面,是否令整个讨论热闹而缺乏学术性?实际上就“学生发言”这个环节而言,对学生讨论的深度以及效率的问题,老师中普遍还是存在怀疑和争论的。黄世坤老师认为:“作为公共理论课,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来自觉收集各种材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且,要在宝贵的课堂时间内实现由学生来展示其各类材料,很有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可能很不经济。”龚松柏老师认为:教学的学术观是大学教育之本,不应用“学生课堂讨论时间多少”来衡量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范式的标准,教师有学术性、思想深度的课堂教学仍是大学课程教学的根本。

由上述教师所提到的各种客观和主观原因,实际上大多数教师还是坚持教师课堂讲授要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只能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补充。即在现代教学范式下,形式上的讨论和互动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如何激发思维的火花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

二、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这是一项针对全校学生(思政课面对的主要是大一、大二学生)、五门课程的问卷调查,旨在对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教学效果、学习态度等做一了解,作为今后进一步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的依据。本问卷分为三个部分: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考察方式。教学效果部分主要希望了解同学的收获主要来自什么方面;教学方法部分主要希望了解同学对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认同度、参与度以及障碍困难等;考察方式主要希望了解同学对考察方式改革的基本意向。

(二)问卷发放、收回情况

每门课任选两个教学班进行调查,每个班发放问卷30份,五门课共涉及10个教学班11个专业,共发出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6份。涉及的专业包括:金融双语、金融专业、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专业2008级,经济数学、国际商务、管理科学、财政学、工商管理专业2009级。

(三)调查结果总评

第一部分:教学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同学在开学上课前对思政课的认同度不高(选“没有什么期待,学校要求上才上的”比例为23%),但还是有一定的期望值(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希望能弥补我在这方面知识的不足,知道得更多一些”的比例为56%),这是多年来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中所处地位的客观反映。期末时很多同学认为教学效果超过期待(选“比期待的要好”的比例为51%,选“与期待的差不多”的比例为44.8%),这个结果显示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教学努力的肯定。

同学认为收获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见以下两项调查:

1.如果比期待的要好,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只选一个

A、教师讲课的内容很有吸引力,给我很多启发。

B、这门课程的授课和组织方式活跃,使我得到了锻炼

调查显示,选A的达到71%。

2.你认为上这门课的收获主要来自于(可多选,按重要性先后顺序排)( )

A、讲课内容 B、为完成作业而主动查阅资料、阅读

C、与同学讨论交流 D、与老师讨论交流 E、其他原因

调查显示,各门课程排在第一位的都是A,说明同学的收获主要还是来自于老师课堂上的讲授。

按照现代教育理念,同学的收获应来源于多方面,教师讲授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应占太大比例。因此这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学范式改革还有待继续,改进的方向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努力。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

这部分的调查重点在于同学对于增加平时学习负担的接受程度、对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的欢迎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愿意增加平时的学习负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持积极态度。绝大多数同学欢迎教师主讲、同学主讲、课堂讨论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互动模式,希望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也不喜欢教师讲太少,认为课堂还是应该由教师主导。

在这部分,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第一个问题:一项关于是否阅读了教师推荐的参考书目的调查显示,大多数(59.4%)同学一本都没读过,没读的原因大多数(76%)认为是“想读但没时间”。

第二个问题如下:在新的教学范式要求下,你是否愿意投入更多精力在课前、课后的准备、阅读、查阅资料、讨论、研究解决问题。( )

A、不值得,因为这不是专业课

B、可以尝试,这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

C、很好,因为重要的不在于完成某个具体作业,而在于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选B的同学达到57.14%,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愿意转变学习方式的;选C的比例占31.58%,说明同学对能力的训练还是比较期待的,这也反映了教学范式转变的必要性。但还是有11.28%的同学选A,我们不能不考虑思政课在学生中的地位对转变教学范式的影响。

这些调查结果可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同学在思想上明白教学范式改革的好处,理性上都能接受自主学习,但在实际行动中惰性仍对范式改革有很大阻力;二是客观现实是同学的课程门数多,学习任务重,思政课又不是最受同学重视的专业课程,因此客观条件也限制了教学范式的改革。

第三部分:考察方式

关于考察方式的改革,同学普遍希望增加平时成绩比例,希望改变“一考定天下”的传统模式,能够接受平时学习任务的增加;但大多数同学并不赞成平时成绩比例大大超过期末成绩,可能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半是比较中庸的选择。

三、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目前的主要教学情况有了大致的把握。一方面可以看出教师们认真贯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学的学术观、民主观和协作观的核心精神,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大多数教师坚持认为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才能满足教学的系统性和学术性的要求,这并不违背现代教育理念,但如何多渠道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仍是有待加强的课题。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同学理性上十分支持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愿意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思考问题。调查也显示了同学对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和“一考定天下”的考试方式的不满意,期待更多地参与课程教学过程。这说明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必要性。但调查也显示出实际上还存在的阻力和困难:学生理性认识和实际惰性之间存在差距;思政课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课程学习中的非主体地位等。这是全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情况提醒我们在贯彻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中要脚踏实地,不能照搬照抄外国经验,多关心了解我们自己的学生;同时也昭示改革需要耐心细致,不能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基于以上调查,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是否充分、正确理解了现代教育理念,并能在实际教学设计中贯彻;二是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并逐步适应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在当前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阶段,应该抓教师和学生两个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