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接受自我创造奇迹—拥有自信
49355100000020

第20章 全面培养竞争力(1)

近几年来有很多人大骂教改让孩子的程度变差,孩子的国际竞争力丧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未必可以完全归责于哪个人或者是哪项政策的的错误。从我们自身看看,我们是否有很多做得不到的地方?

如果有空的话,去一家小学门口看看,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情形:

一、大人充当书僮,帮小孩背书包。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宝贝,所以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苦。有些人更觉得自己童年时受过不少罪,所以发誓要让孩子过好日子。校门口一堆家长或外佣当书僮,为孩子们背着书包与水壶。这个书包真的重得令孩子无法负担吗?背书包上学是小朋友学习为自己的工作负责的基本功,更是形于外压力训练的开始。无法想象这些连最基础的训练机会都被家长剥夺之后,这个孩子将来还有何抗压力可言?

二、家长随意停车,坚持送小孩过马路。一般而言,在校门口附近的斑马线都有导护家长或老师负责学生穿越马路之安全工作。家长们“不放心”导护家长或老师护送孩子自己过马路,宁愿随便把车子一停,不管后面堵车如何严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门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时,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这个皇帝不是自愿的,是家长们自己塑造出来的。从小学习的“遵守交通规则”在这里荡然无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与他的同学面前做了最坏的示范。家长们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规矩的同时,怪谁?家长们应该好好思索,应该很容易有答案。

三、孩子目无尊长,家长视若无睹。以前上小学时,师长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师长必须要先行脱帽,然后敬礼向老师问好。这项教育并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礼貌,也是尊师重道的开始。但是,当我经过校门口时,看到孩子们对于导护老师站在门口,几乎都是老师主动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还礼貌地响应,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无表情地走进校园。更令人讶异的是家长似乎也不以为意,这种情形并不少见,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四、孩子不愿下车,家长苦苦哀求。校门口挤了一堆轿车,里面的“小霸王”也许还没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车门已经打开,但孩子就是不下车。孩子闹脾气稀松平常,倒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家长的现场处理方式就令人大开眼界!说理者有之,大骂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采”者莫过于苦苦哀求。爸爸妈妈苦口婆心答应带他去麦当劳、买他喜欢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龙心大悦,而不是教育他什么才是对的。只要他肯下车,小孩就可以对大人予取予求。这种每天都可以来一次的机会,将成为孩子“习惯性”要挟家长的筹码。

在一场小学生运动会上,学生表演开始,理应场地清场让表演能够顺利进行。然而,没想到音乐一开始,一大群家长竟然全部冲到表演队伍当中为他们的宝贝孩子摄影!台上开始广播请家长退出,如要摄影请家长蹲下,免得挡住其它来宾。然而,家长依然我行我素,他家的孩子最重要,其它团体纪律与秩序荡然无存。

孩子们的天赋、聪颖容有高低,学习成绩也因而会有差异。但是,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与学习态度才是孩子未来足以影响一生的条件。许多家长把“教育”这件事全部丢给学校老师或教育官员,是多么的谬误。在许多人自以为提出“专业教育理念”的同时,我建议或许先想想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为“教育最大绊脚石”?孩子的竞争力是否就是断送在我们手中?

教养儿女的金科玉律

已有愈来愈多的迹象显示,强调尊重孩子、鼓励孩子的新观念横扫台湾,却被有些人解释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蜡笔小新”,和自残或伤人甚至动辄杀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被宠坏的孩子类似恶霸,使得愈来愈多心理及教育专家发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论“合理管教”。父母应该以爱为基础教儿女“纪律”的观 念。

心理学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养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参与不足”以及误解了“把孩子当朋友对待”的真义,以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无法掌握孩子的行为与行踪。 “以孩子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纵容恶行的借口,《对孩子期许更高》一书的 作者戴门教授指出。

其实,教育要兼顾敏感度与严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导、有规范,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状况。家庭心理专家萝丝蒙指出,孩子性格发展期,教养需要适量维他命N。也就是说,父母要能勇于对孩子说“NO”,孩子才能学会分辨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

综合专家意见,合理管教,父母有金科玉律:

1. 当父母,不是当朋友

当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当孩子的朋友,因为“父母”的意义就是给孩子立下规矩,让他明白“底线”在哪儿,美国心理学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导他如何解决问题的“领袖”,而不是只听他诉苦哭泣却束手无策的“朋友”。

澳洲亲子专家毕德福也说,孩子需要知道”规矩”是什么,家里谁”作主”, 这样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觉中成长。 所谓“尊重孩子”并非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把孩子当朋友对待”也不是不教他规矩礼貌,否则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倾向主张“只要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会尊重其它人,教育学者魏世台说,她对“现代父母太常向儿女说抱歉”很不以为然,常见职业妇女7点赶回家向儿女说“抱歉,还没煮晚饭”,而那些抱怨妈妈没早点回家煮饭的孩子都已十岁以上,还在看电视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规范

孩子从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时候不给他订下规矩,长大要管就会遭遇抗拒,管不动也管不住。 管教态度要前后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讨价还价,否则会让孩子误以为规矩与原则都有商量余地,一旦他们有过这样“谈判”经验,反而吃定父母,教养当然也成了空谈。

3. 花时间与孩子相处

爱孩子、教养孩子是要和孩子相处。很多父母过份强调亲子相处重“质”就够了,与儿女相处只是蜻蜓点水打个照面,但当孩子碰到问题需要有人和他谈谈时却不见父母踪影。切记问题不等人,相处有质量不能做为借口,取代孩子希望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心理学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较常与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现都比较好。”

4. 控制电子媒体

研究发现美国22~34%的年轻受刑人有意识的模仿从电视看来的犯罪技巧。 事实上,孩子长期受到来自暴力色情的卡通、电视影集、综艺节目以至新闻报导等,各种色情、暴力讯息制约,模仿媒体两性亲密行为,青少年学电视主持人低俗用语,杀人而无悔意的实例屡见不鲜。 另一项追踪12年的研究也发现,大量收视暴力电视节目的人后来犯罪、攻击性及对子女严惩的倾向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