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浙江我没有拍的地方很少,像湖州,但是我去过。比如南浔我去考察过,看了一次景,所以对那边也不陌生。我去过嘉兴的海宁。我没有拍过衢州但是也去过,比如江郎山,江山市。周迅是衢州的形象大使,她邀请我去拍《西游记》。我说可以,就冲她邀请我就去一趟。我很仔细地看景,像雁荡山这个地方基本上我都爬过了。我们在仙居拍了很长时间的戏,整个山我走了差不多一整天。
程:所以杭州您是熟到已经可以给我们带路了?
张:我对杭州是比较熟悉。因为杭州我去的时间多,朋友也多,他们带着我去这儿去那儿。所以比方说一百个人带我去了一百个地方,那么至少比你们杭州人去的地方还多。
程:比本地人还了解?
张:我现在基本都在你们杭州理发。我基本上两三个月就会去一趟。
张纪中的父亲曾是资本家,生于1951年的张纪中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很不得志。他最初想走舞蹈演员的路,专业考试都过了,却因为政审不合格不得不放弃。后来张纪中下乡插队到山西,他对文艺的爱好已经有所表现,开始参加文工团。
张:我当了六年农民,在农村的那一段时间生活也很好。我们过去作为一个学生,虚荣心都很重,而真正把你的虚荣心都褪掉就是在农村。很多年轻人就是克服不了虚荣这一关,克服了才能够脚踏实地地做点事。
程:你在这上面摔过跤吗?
张:我没有摔过跤,但是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是在忻州文工团,报考进去之后没想到几个月以后就被人家开回来了。原因很简单,我那个时候去把门收票,把一个领导的太太拦在门外,我没让她进,她就让我滚。你看那个时候多么残酷。
当时真的是卷着铺盖卷从忻州返回农村。在回农村的路上我很沮丧,还要想无数的台词自圆其说,为什么让人给开回来了,这是多难堪的一件事情。
本来走的时候轰轰烈烈的,都知道我进城吃商品粮去了,这会儿又灰溜溜地回来了。我满脑子都想着编个瞎话跟老乡说。我回了村还没等我瞎掰什么原因,乡亲们就说“还是回咱们这儿好,外面有啥好的”。这事儿就这样过去了。当时我心里面就想,都根本没有必要去说那些废话,那些虚荣的话。所以我想我的这个经历其实是帮助我以后做事情都要老老实实。
我妈说“难得糊涂”,当然我后来知道是郑板桥说的。但是那个时候“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两句话真的能做到吗?我觉得我能够做到。比如我们吃点亏没有什么,吃亏的结果是大家都愿意跟你合作。你有很多的机会,你就不吃亏,要比谁都精,把便宜都占尽了,那谁还要惹你。所以我觉得人,就是像在电影《手机》里张国立说的一句台词,“要厚道一点”。
27岁时,张纪中被山西省话剧团正式录取,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后来他还曾主演过电影,但是作为演员,他并没有名气。
张:孙道临听我讲我的经历以后说,“小张,你要坚持,你自己既然喜欢干这个,愿意干这个,你就是干业余也要坚持,坚持十年二十年,一定会有成绩”。这话我真是记住了,所以在后来有很多机会去变轨的时候我都没有去。当时像海南有很多人去挣钱,我没有去。没有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让人说你无能,你挣钱也不多为什么不去。但是今天来看是我的坚持,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傻一点。
程:就是那时候没有接受挑战?
张:我觉得不是我没有接受挑战。原因在于我想了半天,我们几个人站在深圳的马路上,就好比我后来站在美国的马路上,我觉得这地方不错,可是跟我有关系吗?我对这些地方很陌生。所以我还是觉得要找自己熟悉的地方去。我们没有的是时间,我们有的是精力。我们要把这些精力去变成我们的财富,这个其实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年轻人隔两三个月就换一回工作,这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人要把想干的事情一直干下去。
张纪中做过教师、演员,拉过大提琴,写过剧本,当过副导演、导演,最后他把自己定位在了制片人的位置上。那是1987年,张纪中第一次成为制片主任。
张:那是在《百年忧患》那个电视剧,我就觉得我谈判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因为当时正好出现了资金的问题,跟山西教委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我去跟教委的人谈了以后,一周之内就把钱都到位了,于是大受鼓舞。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做这个制片的。
1992年,张纪中成为《三国演义·南征北战》的制片主任,1994年,他成为《水浒传》的总制片,2000年他筹拍《笑傲江湖》,从此他的名声开始渐渐盖过导演甚至演员,成为收视号召力的重要指数。
程:拍一部戏明星挣几百万,有时候老百姓也可以理解,有明星才可以卖。可是你的剧因为是张纪中的作品它就能卖个好价钱。那您拍一部戏究竟能挣多少钱?
张:我拍一部戏挣不了多少钱,确实还没有一个演员挣得多,这是一定的。因为不可能我比所有的演员都拿得都多,好像我就是最大的牌,那大家也都不会服气的。我拿的钱还没有导演拿得多。再有一个是钱这个东西,你说多少才够?所以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够生活就可以了,每拍一个戏都是这样的。
程:大概能拿多少钱?
张:一年的话也就二三十万。
程:可是你花的那个力气让人觉得远不止这个价。
张:花的力气肯定是非常之大的。值不值得我觉得不能这样来算。我现在算的这笔账就是我在做一件特别爱做的事,一说起这个事、这部戏来就激情澎湃,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值得的事。
记者手记
人们平时印象当中的张纪中,也许有点粗犷,也许有点霸气,可真正接触下来你会发现,他其实是蛮容易打交道的一个人,极讲朋友义气,而且真正坐在他对面,我发现在一捧大胡子下其实他有着俊朗的五官,皮肤白皙,也许是电视放大了一切,放大了他的外形,也放大了他的能量?
张纪中的剧总是有美丽的外景地,拍《射雕英雄传》真就跑去舟山一个美丽的小岛,拍《笑傲江湖》走遍大江南北,浙江新昌因此剧大大扬名,总觉得张纪中聪明,不仅拍戏展现聪明才智,连资源的调度和利用也很聪明,没想到他的处世哲学是“难得糊涂、吃亏是福”,这是妈妈教给他的处世哲学,而他也一直受用到了今天。
有趣的是,当我们问这个看似无所不能的男人有什么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张纪中说,旅游!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分明像一个渴望得到一块蛋糕的孩子那么纯真,让你怀疑坐在你面前的这个男人真的是那个动辄调动上亿资金的大制片人么?采访后,他就在影视城中空客厅的楼梯上给《兵圣》全剧组开会,上百人的团队鸦雀无声。这个时候的他又是一个挥斥方遒的将军了。
[人物]王宝强 着名演员——该做的都做了
如果现在要问影视圈里谁是最草根的明星,相信大家都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长得不帅,身高不到1.70米,至今还是一口河南腔的普通话,看似这三个条件会让他远离影视,可这些都不阻碍他成为这两年影视界最当红的男星之一,他——就是王宝强。
采访当天,摄制组正在布置灯光等候主角的到来,一扭头,我们突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穿着一条普通的牛仔裤,上身一件黄色的体恤,实在是很不起眼,仔细一看才知道正是我们要采访的王宝强。那一眼你不会想到傻根,你也不会想到许三多,他就是你身边一个憨憨的小伙子。可就是这小伙子人家也出书了,叫《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写的就是他自己,怎么从一个农村孩子闯进了所有人的视线,走上了影坛。
从“傻根”到“许三多”,王宝强完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到影视红星的蜕变。7月15日,他来到杭州,接受了《程程访问》1小时的专访,并送了我们这本自传,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纵向展示了王宝强的“星”路历程。
人的一生“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而对于王宝强,这所有的目标都只集中成一个“电影梦”。达朗贝尔有句名言:“向前进,你就会产生信念”,在王宝强,前进却是因“电影梦”的信念而生。8岁的时候,只因为迷上了李连杰的《少林寺》,王宝强就打定了拍电影的信念,只身前往少林寺,成为少林俗家弟子。15岁,他又孤身北漂,独闯演艺圈。王宝强在每个岔路口都没有左顾右盼,停滞不前,即使被视为痴人说梦,还是毅然前进。
采访时间:2008年7月
采访地点:杭州
精彩对话:
“傻根”。
“许三多”。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王宝强。这个笑起来憨憨的小伙子,拍电影、拍电视、上春晚、演小品、唱歌……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当年没正式上过一天学的乡村少年,如今能大红大紫?不久前,王宝强给出了一个答案,把所有的细节都写进了自己的第一本自传里——《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
程程(以下简称程):出书的主意谁给你出的?
王宝强(以下简称王):本来我是想写电影剧本的,结果后来没成。那我就先把书出了吧,也没多想。很多人都说我太年轻,出自传是不是太年轻了,其实我当时没考虑这么多,我只是考虑就是说,想完成自己之前这段人生经历的总结。
程:那到底有多少是你自己写的,这里头还有你的日记?
王:日记是我写的,那里面少林寺那段是我写的。后面因为工作排满,我就请了两个朋友帮我整理,我自己口述,最后是我自己完整地整理。
王宝强第一次作为主角出现在银幕上时,只有16岁。电影的名字叫《盲井》,他在里面扮演的同样是一个16岁的农村少年元凤鸣。16岁的王宝强不知道,这部电影会改变他的人生,当时的他,心里只有兴奋和期待。
王:那可是当主角啊,那时候就天天在想我自己在银幕上会是什么样子。《盲井》在香港放的时候,我在下面看,是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自己,当时笑得我肚子疼。很多人在那说我,哎,你演得真好啊,夸我,我不敢看,捂着肚子不敢看,满身都是汗。
王宝强最不敢看的一场戏,是他的第一场激情戏。这场戏,让16岁少年永生难忘,因为在拍摄前,导演并没有告诉他,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
王:那场戏开拍前,导演跟我说了一句话,不管发生什么事儿,你给我演下去,不能给我跑。他怕我发生什么就溜了。
程:后来被吓到了?演对手戏的女演员突然把上衣脱了?
王:我真不知道那女的她会脱,我真不知道。当时她一脱,我心里跳得特别厉害。真的没见过,那时候心里很紧张很紧张,我也不知道会这样,慌里慌张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自传摘读:
我拼命向墙根里躲,觉得心都要跳出嗓子眼儿了,同时,我又有一种本能的好奇,想看看她。这时,我听到导演喊:“好,停。”我羞愧得不敢抬头,心想,我肯定演砸了,要害人家姑娘再脱一次衣服了,谁知导演拍拍我的肩膀,非常满意地说:“不错,不错。”后来我才知道,导演要的,就是那种青涩的真实的感觉。
晕晕乎乎拍完了他的第一场激情戏,王宝强马上又面临了另一个尴尬,这回导演要求他全裸演出。
王:洗澡这场戏,导演要让我脱光,然后跳进大缸子里去洗。我死活不脱,怎么着我都不脱,我就怕我妈看到我露屁股。不脱,就是不脱,穿着内裤进去。后来导演说咱不拍前边,就拍后边,就露一屁股,然后跳进去。但那时候我就是不脱,后来导演也没办法,不脱就不脱吧!后来拍着反正湿了,也就脱了。
其实当时拍《盲井》的时候我并不是特别喜欢拍。一来它拍的是农村戏,我就在想,这戏会有人看吗?二来我觉得不是武打片,没什么意思。
王宝强一直最想拍的,就是武打片。8岁那年,王宝强看到了电影《少林寺》,立刻为之倾倒,他也想像李连杰一样成为一个武打明星,所以当时只有8岁的他马上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去少林寺,学武。
王:看《少林寺》之后,我跟爸妈讲,我要到少林寺剃光头然后拍电影。到时候要是村里人,亲朋好友一看,哎,“你看谁谁家的孩子上电影了”,那该多么自豪!就觉得是给父母争光、争面子。因为我小时候也是经常被一帮小孩儿欺负,个儿不高,长相不好,满脸雀斑,特别明显。那时候,一看就是挨欺负的样儿。所以到今天,我成名了,我爸妈还是不知道我怎么成名的。
带着武打明星的梦想,王宝强跟同村的几个小伙伴上了开往郑州的火车,从此开始了他的漂泊。少林寺里,等待这个8岁孩子的,又会是什么呢?
8岁,别的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王宝强已经在少林寺当了一名俗家弟子,开始为自己的梦想默默努力。每当提起这段学武生涯,他只有两个字:难忘。
程:后来去少林寺过的那几年,我看了你的自传,讲到其实也还蛮苦的。
凌晨四五点钟就要爬起来去练武,那时候能坚持吗?
王:习惯了吧。那时候我们在少林寺过的日子,每天过的都是一样的生活。早起练功,然后吃饭,然后休息,打扫卫生。之后还是训练,到了星期六星期天上文化课。可能别人会说,那种生活每天都一个样,或者说很苦,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不静,很复杂。但是我们从小在那个地方,外边的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的心很静,感觉生活过得很充实。当然了,还有很多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