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摘读:
我们每天五点就起来了,要从少室跑到达摩洞,再跑下来,一天大概要跑几十里。师兄说这是基本功,李连杰也是这么练出来的。
每天的练武,我都以为是拍电影。直到后来有一天,我问了师兄,咱练这么长时间,什么时候能看到自己拍的电影,他说拍什么电影啊,你想得还挺美。
我相信自己会演电影的。
少林寺里的磨炼,王宝强学到了很多。可是6年后,他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离开少林寺,一个人去闯荡北京,那年,他14岁。
14岁,怀揣着500元钱,王宝强来到北京,成了“北漂”的一员。他和几个朋友合住在一间屋子里,在工地上搬砖,在电影厂门口等着做群众演员,日子过得很艰苦,有时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
程:最苦的时候就没有想到放弃这一行吗?
王:没有,因为我放弃了我不知道回去该怎么说。回少林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他们。而且如果这次放弃了,下次再出来闯荡,你第二次永远不如第一次的力量大。
我那时候就一直想,我说我有希望的。我当群众演员的时候也在想,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也在想,我王宝强是有希望有机会的。
程:你觉得自己哪些条件是足够让导演注意到你的?
王:因为我那时候会武术嘛。其实我最坏的打算就是说,实在不成我可以做武行,做武术替身,往这方面发展。干十年二十年的话就可以做武术指导,武术导演。
程:没想到后来在文戏上成了。
王:对,当时没想到我拍的戏跟武术都没有关系。
《天下无贼》里傻根的一声喊,让他一夜成名。随后的《暗算》《士兵突击》让他大红大紫。如今,王宝强是明星,更是个大忙人。各种活动、代言、广告、发布会,应接不暇;他甚至还被家乡河北邢台选为政协委员。
2008年,王宝强又成了“公益”的大忙人,“农民工援助基金爱心大使”,“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程:你现在是农民工的形象大使?
王: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个农民工。曾经和他们是一模一样的,就是该干活干活,该吃什么吃什么,住工地打个铺,搭个帐篷,就这样的,所以说我就是从那样过来的。今天能去做公益事业,这是向善的一种事情,帮助别人的事情,我觉得这是应该去做的。而且因为你是个公众人物,你可能带动更多的人去做这种好的善的事情。
程: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红了?
王:因为我该做的都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要会做人,要勤快。
你动脑筋或者做事,你就要比别人多付出,要多去做。这样的话,即便就是说你去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是成功者。我就在想,如果我王宝强真的拍戏没有成功,去做另外一个行业,只要是自己喜欢去做的话,我都会努力认真地去做,我也相信会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一番事业!
记者手记
《盲井》《天下无贼》《暗算》《集结号》《士兵突击》一路贯穿了王宝强知名度和演技的前进。其中《士兵突击》的许三多就是个拐不过弯的“前进者”,也是许三多成就了王宝强在演艺事业上最颠峰的一次前进。王宝强的前进和许三多的前进不能说是继承,却是如出一辙。这次的新书《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书名的由来也与许三多的前进不无关系。坚定信念地前行是他们共同的内核。
“‘想要’和‘得到’中间有个‘做到’”,王宝强是不折不扣的实干主义者,想法必付诸实践,比起坐等机遇的侥幸心理或是光说不做的假把势,这才称得上奋斗史。
王宝强为什么能红?这想必是最多人的疑惑。《盲井》的导演李杨是发现王宝强的伯乐,李杨为《向前进》写的序或许最能解释大家疑问“……多少演员为了出名,不是用心地去认真工作,好好塑造角色,而是不惜用各种手段,甚至不顾礼义廉耻用下三滥的手段制造八卦新闻,制造矛盾来吸引眼球,来搏出位,但是王宝强不是靠这些获得成功和出名的。宝强明白社会现实,却不功利,用自己的观点看待社会人生,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步步踏实地行走在路上。”尽管这一路行得风尘仆仆,终究还是在演艺圈一个众所期盼的高度尘埃落定。
每个人的路不同,在采访中,王宝强也说希望同龄的朋友不要遵循着他的轨迹去达成梦想,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才是成功的真谛。他想借书传达的并不仅仅是展示自身成名的过程,而是想激励更多有梦的人为理想奋斗。他告诉程程哪怕有有一个读者看了书会觉得有一点触动,他觉得这本书就没有白写。
“成了名的王宝强最怀念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程程替观众们“八卦”了一下。王宝强露出了大家熟悉的“傻根式”的笑容,“光着脚、光着膀子、下到地里,帮我妈干农活……哈哈哈!”
[人物]濮存昕 着名话剧、影视演员——谁捞着谁了
他是在北京人艺的后台玩着道具长大的;他可能是公益广告最多的明星;他是奥运文明大使、禁毒义务宣传员、艾滋病宣传员、无偿鲜血义务宣传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他捐款、鲜血,他上汶川、下云南,可他还是会面临一些人的责难。
他就是濮存昕。
关于汶川地震,你轻易上网一搜就会看到一条标题:“濮存昕捐款一万,冯远征捐款十万。”可人们没有听到他的解释。
回首50年,他是在剧院后台玩道具的孩子;
回首40年,他是在东北下乡的知青;
回首30年,他是在空政话剧团跑龙套的小兵;
回首20年,他是电影《最后的贵族》里最帅的电影明星;
回首10年前,他是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里的那个警察局长高天,几乎成为所有中国女性的大众情人。
采访时间:2008年7月
采访地点:北京
精彩对话:
7月15日,一部叫做《生·活》的话剧在北京人艺首演,这是一部关于“5·12”地震的大戏,人艺副院长濮存昕是这部戏的主演。在此之前,濮存昕还在五月底亲赴地震灾区的映秀等地,为当地受灾小朋友演出、当义工、做心理辅导。多年以来濮存昕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形象深入人心。2000年他成为中国首位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后来他又担任了无偿献血义务宣传员、禁毒义务宣传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
程程(以下简称为程):你每一年每一个月是不是都有一些具体的公益的事要做,需要花时间下到基层去做?
濮存昕(以下简称为濮):我做的都是点的工作,太多太多的人是帮我把所有的工作做好,我一去这事就成了。比如说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国外驻中国的一些机构都需要我去,因为我仿佛成为一个形象,所以我必须去做。
而且这形象要有谈吐,脑子里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他们需要的。我不只是照个相,摆个姿势,一挥手就完了。
比如说我在河南的戒毒所演讲,下面有个女孩,长得很漂亮,但是她侧目看着我,从她的眼神里可以感到她受伤害,对你有很大的敌意,她是消极看待世界的。而我也没有办法留下来跟她长谈或者是跟她交往来改变她。我发言的时候就一直看着她,我讲完,发宣传品的时候,一定要发到她面前。最终,你把宣传册发给她,她终于向你笑一笑的时候,你知道你有一点成功了。
但是不过这样而已,我必须扭头走,我还要干别的事,我可以离开这戒毒所了。但是她感受到我在平等地对待她,让她感受到社会还是有这样一种力量,这样一种温度,这样一种颜色,还是很温暖的。如果她违规、违纪、违法,那是她不对,可是她退后一步,重返社会,重返美好人间的时候,她应该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她是一个生命,这个社会扔不掉她的。
2002年濮存昕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2007年他获得“首都十大公德人物”称号。自担任无偿献血的形象大使以来,他每年都要献一次血。6月18日他在云南保山又献了一次血,用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人来献血。
程:你看你这活儿多难干,需要多次献血,还要不断捐款?
濮:我献的那点血在我身上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不足以影响健康。我捐的这些款,我建立我这基金,也是我收入中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看到这里可能要说“啊?濮存昕挣多少钱啊!”其实这不是挣多少钱的问题,任何一个人,捐款、献爱心,谁都不是砸锅卖铁,卖房子卖地。没人要你那么做,你也不应该那么做,就是随手做,哪怕一点点,不在多少,不在早晚,不在先后,只在常做。
2001年初,濮存昕以个人名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设立“爱心基金”,先后注入了一百多万资金,已经用出去70多万了,他说等只剩20万的时候就会再注入资金。尽管濮存昕一直在为不同的人群捐款,但是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捐的款却招来了许多非议。
程:这次的地震之后捐款活动也特别的多,我相信好多人也都不止一次地在一个地方捐了款,但是网络上、我们老百姓平时在议论的时候都会说:“你看谁谁捐了多少”,会有一个多少的对比,你在乎这对比吗?
濮:不应该对比。但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说谁捐了那么多,不过不要因为谁捐得少,就觉得他不对,这是自觉自愿的的事情,他捐一块钱也可以。
我在网络上是被批评的,说我才捐一万块钱。实际上我在单位捐一万块钱,我在别的基金也会捐,但是单位替我宣传的就是濮存昕捐了一万,冯远征捐了十万,人家就说“濮存昕不像话”。你为什么要解释?你不要解释,你做就是了。而且我自己的基金已经去到灾区做事情了。我们的活动板房也建起来了。受灾群众铺塑料布睡在地上,那怎么能行?我们的硬板床,十万块钱它就到位了,老百姓很高兴。我们就做政府边缘的、没有做的事情,这多好。所以我也不在乎别人的批评。他批评我没关系,他一时半会儿误解你了,但当他突然间知道是误解濮存昕了,他肯定对我更好。
濮存昕1953年7月生于北京,父亲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着名艺术家苏民。受到父亲的影响,濮存昕从小就很喜欢戏剧,但是他走上演艺的道路却颇为曲折。初中毕业后,1969年他到东北下乡插队。
程:什么时候是你的人生当中最困难的时期?
濮:我困难的时期有几次,人生道路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是最困难的。
知青的后期,我迷茫过,不知道怎么办好了,那段时间是有点难。
我现在才刚刚披露出来,以前一直没有说过。冰天雪地天我们在一个连队演出,穿着单衣在食堂里演出,非常冷,一下腿就麻木了。我想,好!机会到了!我必须借着这次腿的病返城,必须那么做,只有这样才能够被批准。
后来我到了医院,医生问“你要办病退的证明吗?”,我说:“是,腿在那次演出时冻坏了”。医生一看我这腿说“你怎么早不来啊”。
濮存昕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虽然救治及时,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再加上这次的受伤,他就从东北农村病退,1977年返回北京。
濮:当时能考上部队文工团是最好的,但是东考西考都不行,虽然我父亲是演员,可是演员的那个能力也有限。
程:外貌也很重要啊,你那个时候帅吗?
濮:不帅,人家根本看不上我,眼睛在我脸上不停三秒钟就离开了,根本不欣赏我。但我还是得努力,终于考上空政话剧团。
穿上军装,就觉得这个世界怎么那么美啊。那军装的风纪扣系得紧紧的,左肩斜挎着包,走到街上甩胳膊,就想碰到个同学。人家都坐大轿车,我愿意坐卡车。那时候在城里坐着卡车穿着军装,觉得很招摇呢!
程:你那时候有戏演吗?
濮:没有,24岁那时候当学员,有时候到团部去出公务,抄抄写写画表格,出黑板报,啥事儿都肯干,刷碗、扫院子、出早操,什么都积极,真的就是一片阳光。我一年就入党了,你说我多努力地在工作!
1987年1月,濮存昕正式调入北京人艺,当时他已经34岁。1989年他出演话剧《雷雨》和谢晋导演的电影《最后的贵族》。
濮:当时人艺领导问我“有没有申请房子的问题”,我说“没有没有,我自己在部队住着挺好,不跟人艺要房子”。“有没有爱人进京问题”,我说“没有,我爱人就是北京人”。那时候最难的是这种问题,但是剧院接受你了,人艺要你了,感觉又是一片阳光灿烂。
濮存昕被广大观众熟悉,是从1996年的电视连续剧《英雄无悔》开始。
从《英雄无悔》,到后来的《来来往往》《男人底线》,电影《洗澡》等等,濮存昕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成为一位明星。
程:成为明星了,和同学啊、朋友啊交往是不是都不一样了?
濮:没有。特别你在他们面前更是不能够造次的,你得平起平坐,你得卑微点儿。因为可能他们没有完成的一些人生理想你完成了。当然吃饭的时候买单是你买,聚会的时候你要跟大伙儿很谦和,不能够摆架子。有时候我的同学喝醉酒打电话来就说,“老濮(音piáo,当年知青们这样称呼他)啊,我跟你说句真心的肺腑之言,千万别骄傲啊”,真的是这样的。
最近几年濮存昕的影视作品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公益广告却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认可他的正面形象。
程:我们一直就觉得你会不会特别累,因为你有那么多的正面的形象要维持,会不会觉得做人有一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