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今生经视,相伴相知
49365900000029

第29章 圈内红人(9)

冯:我觉得夫妻之间不可能没有那种磕磕碰碰,但是就看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什么。我觉得作为一对夫妻,相互之间没有尊重,没有一个相对的独立,那这个婚姻就会存在一些危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空间,比方说最简单的,我跟我爱人之间不互相查手机,接电话也是,除非我说我不方便你帮我听一下,不然她不会自己听。

比方说跟我拍戏也有好看的女演员,我也喜欢漂亮的,但是如果你只是用很欣赏的眼光去看的话,你就不会有别的想法。还有那种向你放电的演员,有的人就喜欢你,看你怎么处理这件事,如果你接招那可能就是一触即发。但是我会用非常热情的态度,像朋友一样的态度去跟他接触,我不会去躲避,我会用一个兄长或用一个朋友的身份去聊天,一定要让对方意识到尊重。我觉得婚姻把它比作一个水晶的话,是两个人各伸出一只手在捧着这个水晶,谁也不能撒手,如果谁有一个闪失的话,它就会掉地下。

程:特别好的一个比喻,这个婚姻你们对它有期望吗,比如说许承诺什么的?

冯:不,我从来没对她海誓山盟,也没跟她说白头到老,我觉得就是过日子。因为实际上,从我懂事一直到开始恋爱,到走入婚姻,我看我周围海誓山盟的人最后都没走到头儿。我觉得那些语言的东西是可以随随便便打破的,所以没有必要去说。

程:可是女人有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承诺的。

冯:我觉得承诺付诸于行动就可以了。你只要让她感觉到安全,让她能够觉得你是可以依靠的人就够了。比方说给她的最简单的承诺就是我每挣一笔稿费,会分一半存到她的银行帐户,这也是给对方的一个信任。

程:其实我们知道你在北京人艺也有演出,也是剧院的人对吧?

冯:对。

程:但是我想你的外型,可能不是一开始就让人觉得长得特别帅或是特别怎么有型,你走上演艺这条路可能也不容易吧?

冯:对,我是1981年高中毕业的,因为在这之前我跳过四年降落伞。

程:那时候你能控制降落伞吗,现在都这么瘦?

冯:我是那里头最瘦的,所以他们给我取了外号叫“面条”,特瘦,还特轻,特别飘。

到高中毕业那年要参加一个全国跳伞比赛,当时专业队教练透露给我一个信息,如果跳得好可能就进专业队了。我决定放弃高考。

如果不是这个选择,也许冯远征就直接去上大学了,也许我们就看不到今天的“演员冯远征”。后来他能成为演员,是因为那一年他并没有如愿进入专业跳伞队,之后他想进高复班的门也被堵死了。

冯:后来我就接着待业,两个月以后通过关系找了一个做拉锁的工作。

程:做拉链的?

冯:对,我有时候在厕所还给人修过拉锁,真是拉不上了,急得不行,我帮他弄就拉上了。干了一年之后陪我们那儿一个文艺爱好者去报名业余的表演班,他们一起哄,我就这么跟着报了一个班。

程:是一帆风顺过来的吗?

冯:绝对不是。因为在业余学表演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的审美不一样,我既没有阿兰德龙的潇洒帅气,又没有当时高仓健的那种深沉,所以只能是默默地去学。几乎所有的表演老师见到我问“冯远征,你干嘛的”,我说“我是做拉锁的”,老师说“你还是回去做拉锁吧”。

因为外形不够俊美,冯远征被北京电影学院拒之门外,最后终于考上了北京人艺的学员班。在冯远征的人生道路上有过挫折、有过坎坷,但是他用刻苦和恒心坚持了下来。在接拍众多都市情感剧之后,去年冯远征主演了一部古装剧《最后的王爷》。

程:接拍《最后的王爷》是不是也是急于要扭转自己以前在都市情感剧里头不成功的丈夫那种形象?

冯:也不是,在拍《爱了散了》的时候,当时制片方就跟我说接下来有个戏叫《最后的王爷》,特别棒,但是已经找别人了。后来突然有一天就给我打电话说“你能来一下吗?”并不是我想扭转、想改变。我觉得就是说《最后的王爷》这个角色,是一个演员一生中很难碰到的,因为他的喜怒哀乐是大起大落的,从一个王爷最后成了一个平民,所以真正能够让你从19岁演到将近70岁这样一个跨度,确实是很少有的。我觉得《最后的王爷》是在我这些年表演当中最自如的一个角色,能够撒得开。

程:你妻子也在这里面演一个角色?

冯:对,演我后妈,我觉得特好玩。明明她是你老婆,然后你得叫她“妈”,戏里是叫“额娘”,还好一点。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后我们才知道,他戏里的额娘、生活里的老婆,此时饿着肚子在楼下溜达了已经近两个小时了。当时我们就后悔,为什么不早问问他呢?早知这样就做一个“夫妻剧场”了。冯远征的夫人是梁丹妮,早年是电影和话剧舞台上的女主角,两人已经结婚15年了,是影视圈里的模范夫妻,早年他们的姐弟恋很不被人看好,如今他们的爱情故事却绝对让人羡慕。

没过多久,就在市面上看到他们夫妻俩合着的《如果爱》,并且在其他媒体里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夫妻二人一起诉说如何保鲜婚姻,这冯远征生活里还真是没有一点安嘉和的影子。

[人物]李连杰 国际影星——善有善报

有的人会在历史当中留下印迹,或者因为他的职业,或者因为他的作品。而李连杰,必定会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是因为他的职业,也是因为他的作品,更是因为他在慈善事业上的创意和付出。

不止一代人是看着李连杰的《少林寺》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少林寺》,别的不说,至少王宝强肯定不会吵着闹着离开家要到少林寺去学功夫、拍电影然后找到自己的成功。对李连杰来说,《少林寺》已经不只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它让李连杰走进了好莱坞,而且几乎让中国武术走向了世界。

没有人的成功是没有理由的,李连杰八岁开始习武,少年时代曾多次拿下全国武术比赛的冠军,风光的背后却是异常的艰辛。16岁的李连杰在双腿胫骨出隆、后筋错位的状况下完成了比赛,而且在一片掌声和众人感动的的泪光中拿到了冠军,这种坚强的意志并非常人都有的,这意志不仅支撑着他成为武术界奇才,也同样让他在今天的世界电影中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下。

如今,李连杰要在电影之外打出更大的一片天了,他做慈善,办起了“壹基金”,处处宣传他的慈善理念——每人每月捐出一元钱。这个男人要的是钱么?不是,他要的是你的心!他要把人性的美丽带出来。

采访时间:2008年8月

采访地点:杭州

精彩对话:

8月2日,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在西子湖畔举行。

尽管是以一个创业者的身份出席,不过李连杰的出场仍然不失电影颁奖礼的效果。听他演讲的观众们发现李连杰不仅是武打功夫好、电影演得好,而且他还很有推广的天分,他在舞台上有40分钟的演讲时间,由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问,他来回答。在这期间观众们不时地发出笑声,也不时地给予热烈的掌声。

李连杰(以下简称“李”):帮助别人,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概念,但是执行起来真的很困难。我是一个很善于推广的人,我不是做点对点的方式,所以就造就了我不是做一个私募基金。如果是点对点,我拿出钱来帮这一百个人助学我就完成了。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是要推动整个社会人人参与。因为我觉得人人参与才是重要的,才是真正的力量。

2007年4月19日,李连杰正式创建“壹基金”,号召每个人每个月捐出一元钱。同年李连杰宣布将息影一年,专职为“壹基金”工作。

程程(以下简称“程”):你是不是真的需要息影一年来做“壹基金”这件事情,不息影不可以吗?

李:不息影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今天看到我跟马云先生在这里谈的是一个结果,媒体不大关心这个过程,媒体希望看到结果,看到灿烂的筹款晚会,但是这个过程是存在的。在这一年中,中国学术界,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教授、中国政策研究室的研究员,他们为什么都愿意到“壹基金”来做专家义工,是因为我一次一次地拜访。

我曾经去台湾八天,拜会了一百个企业家,每一天去推广这种理念,希望他们参与到“壹基金”当中来,这是要有人做的。但是将来有一天你看到台湾创立“壹基金”了,就觉得是李连杰到了那儿就可以成立了,不是这样的。我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所有学术界、企业界、媒体,各个层次的社会都要传递这种理念,然后把社会的资源整合出来,机遇成熟的时候才能显示它的功能。

程:这些都必须你自己去做?

李:是的。就好像如果我不长期地建立跟阿里巴巴的合作关系,包括和其他我拜会过的朋友建立关系,就不可能在汶川地震的几个小时后,打电话说“我们一起合作做点事”就马上能做成,那个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在那之前,我们的合作起码要有五轮的讨论。我们现在有一个十五人的团队,团队为“壹基金”到企业去做第一轮的介绍,第二轮大家有兴趣再汇报给各自的上面,或者有兴趣再找一些结合点,第三次我就会出面亲自拜访,大家去磨合,第四次双方的法律界就会结合,去探讨具体的模式,第五次就是签约。所以一个程序的产生全部都是经过五六轮的谈判,而这些我的团队只能做到一部分,最后双方还是要坐下来,把真诚讲述出来,签字协议。你怎么样有效地把你的理念带进到这个社会当中来,这是一个很烦琐的一个工作,所以我在这一年里,时间是完全不够的。

程:这真的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有没有觉得自己踏进了一个挺艰难的领域?

李:其实我一早就知道。

程:我们可以理解你做这件事比我们拿钱出来更累,因为拿钱容易,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而你在这里面拿出来的时间,付出的精力,投入的感情,这个可能是不可估量的。

李:其实还有很多金钱。

程:还有很多金钱吗?

李:当然了。虽然我一直不标榜,不说捐了多少钱,因为我是志愿者。

但是“壹基金”的基础建设必须要资金去建立,我们有很多盲点、麻烦,很多机制上的困难,很多法律结构的不健全,但是我不能具体讲,因为讲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引起更多的麻烦,所以只能吞进去,这个时代需要有一些人吃这个苦。

所以每个人都劝我不要做,你会被人骂,你会出钱、出力、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情?因为我觉得只捐钱是不可持续的,我李连杰捐了一亿,马云先生捐了一亿,我们一死,又要等第二个李连杰、第二个马云,所以它不是可持续性的。

李连杰很在意慈善事业的可持续性,在他看来如果一次性捐很多钱,很可能到下一次需要你出力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了。

李:像汶川地震,有很多的企业,流动资产捐了几千万、几个亿,一次这样的灾难可以,如果一年发生三次,任何企业都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壹基金”成立了一年半,就发生过六次灾难,今年发生的雪灾,当“壹基金”和所有的合作伙伴呼吁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有动,当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壹基金和所有的伙伴呼吁的时候还会动。但是到夏天南方水灾的时候,“壹基金”呼吁并且带头捐了50万,没有人跟了,第二次再捐50万,还是没有人跟。其实这是我意料之中的。因为我们把子弹全部摆在一个战场上,我们未来的战场没有子弹。这是激情和持续的一个矛盾。

慈善是需要理性和智慧的,绝不是捐了钱就结束了。李连杰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而且这种参与不要给自己造成负担,所以他的壹基金定的是每人每个月一元钱。同时他更期待这是可持续性的行为。

李:看到台下人所有人举手说愿意加入壹基金,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每一次都有50%甚至90%的人在这种激情场合都会举起自己的手。但是你会看到那个激情随着时间渐渐地就消失了。我情愿你思考是不是真的能够承诺一生中的每个月捐一块钱,我情愿看到只有20人举手,那是经过思考以后的举手。

李连杰1963年出生于北京,8岁开始习武,少年时代曾多次拿下全国武术比赛冠军称号,也频繁代表国家出访四十多个国家,表演武术。风光的背后却是异常的艰辛,16岁李连杰又在一次全国武术比赛中夺得冠军,可是比赛却是在他双腿膝盖胫骨出隆,后筋错位的状况下完成的。

程:那种伤痛的情况下你还拿了冠军,让很多内行流下眼泪,什么支撑你这样做?

李:每一个行业里都有像我这样的事,比如做矿工的,说什么支持你?

他会说要养家糊口,所以就继续每天挖煤。作为一个职业,这是很正常的,不是我特殊,只是我后来拿到冠军,变成我的故事就特殊了。很多人断胳膊、断腿地工作,他很努力,只是最后没拿到冠军。他可能不是公众人物,没人报道他的故事而已。所以我觉得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性的美丽。

我一直很感谢在四川的那六百个我仍然记不住名字的志愿者们。

1982年,李连杰出演《少林寺》,这让他不仅成为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明星,而且影响了很多人。后来李连杰又辗转美国香港等地发展电影事业,成为全球知名的武打电影明星,片酬高达1亿2千万人民币。

程:你现在还练武吗?

李:不练,每天打坐。

程:如果接下来有一个武打片要拍,你能打吗?

李:那是不会忘的,那个只需要体能的恢复。一般一个电影大约需要两三个礼拜恢复体能。恢复以后就可以把你不会忘记的东西应用出来,因为那些是在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