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被骂怕了,已经不太公开议论股市,一些财经观察人士倒是很活跃。
讲讲如何选择阅读股市评论文章吧。
袁幼鸣:我们需要用排除法对待股市中的无用信息。
分析师与资深市场分析人士写的与大盘趋势、与个股行情直接相关的文章可以花时间看。涉及新出台政策的分析性文章可以读,但更有效的方式是直接读政策文本,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再回头寻找解释文章。
时评家写的与股市相关的所谓评论纯属垃圾信息,首先予以排除。
文玮玮:等等,你不就是时评家吗,怎么说时评家写的股市评论都是垃圾信息?
袁幼鸣:我什么时候告诉过你我是时评家?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时评家,谁说我是时评家我会认为他在骂我,虽然我知道许多人不是故意的。
我是新闻评论员,就股市而言,是资深市场分析人士。
按我的标准,资深市场分析人士必须经历市场牛熊转换三次以上。
我这类人同注册分析师在言论上的区别是他们可以推荐个股,像我们这类没有牌照的人按规定不能这么做,但分析指数趋势与板块效应,包括拿个股举例谈观点则是我们的权利。
分析师与资深市场分析人士紧贴着市场行情发表言论。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区分市场“该怎样”与“是怎样”、“将怎样”的意识,有的人甚至会以“该怎样”取代“是怎样”、“将怎样”。
但鉴别一篇文章是否出自分析师与资深市场分析人士之手,看它是否有言之成理地谈论市场“是怎样”、“将怎样”的内容,便可一清二楚。
时评家是一些靠贩卖言论跑量赚钱奔小康的人。文多必烂,高产时评家每天可以炮制时评三篇以上。你什么时候看见我每天都写出新闻评论的?
时评家不是从新闻事实开始分析评论的。时评家通过最节约的学习或者剽窃,获得一个议论框架和结论,倒过来寻找所谓的新闻由头,装进去成文。如果盯着一个时评家的文章看,会发现他的议论框架和结论在一个阶段是大同小异的,最多有点变种。
时评家缺乏道德自律,所用主要武器却是道德和一些时令性口号。
国内新闻评论质量较高的媒体拒绝刊发时评文章,我在《东方早报》也是这样主张的。
这些人在其他领域游击也就罢了,尚不会直接影响人的钱袋子,喊一些正确口号甚至也有价值,见股市人多,也跑进来凑热闹,实属祸害江湖。
时评家乱点股市完全混淆市场“该怎样”与“是怎样”、“将怎样”,充当空头者居多。
复杂是股市基本特征,严重超出了时评家的头脑容量。
时评多摆出批判姿势,以挑事物的毛病为主,时评家一看见股市某一个方面的问题,免不了咬定市场上涨无理、大跌应该。
例如,2009年春季最佳入市时段,有时评家狂抄一个“职业空头”的言论,摆出一副力挺空头的样子,咬定市场箱体整理、绝不会涨,理由竟然是经济好的时候股市未必涨,现在经济不好,股市更不会涨。
时评家完全不理解经济见底,基于恢复预期股市就会先涨起来,更不懂为救经济投放货币会导致资本市场“衰退性繁荣”。
有些时评家乱评股市连基本术语都不会用。
有的时评家在股市评论上当“打桩模子”时间久了,术语会用,被冠以财经观察人士衔头,称他们股市时评家更妥帖。
这类垃圾言论理当排除。
文玮玮:股市时评家的主要毛病是什么?
袁幼鸣:股市时评家恶习难改,显着毛病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他,一段时间抱着一个议论筐子重复说事,在市场趋势判断上,要么死多头要么死空头。
例如,股市时评家被2008年暴跌吓破了胆,年底时认定市场将继续暴跌,2009年春季市场反转后,不肯承认自己看错了,更因为看不懂,特别强调政府投放货币人为制造行情。
说流动性充沛导致股价恢复等于没说,事先没有看到流动性将产生的效应不配谈股市。
时评家咬死2009年春季行情无厘头,指数一路上涨一路高喊不健康,同一些“半罐水”学者大跳贴面舞。
2009年2月大盘刚站稳2000点,就有所谓金融专家拿资产泡沫说事,呼吁货币当局收紧银根。
时评家与专家合流呼吁一番严查信贷资金违规入市也是常事,他们均看不到总会有一定比例信贷资金冲进市场“抢帽子”,银监会天天查也抓不住。
这些人的水平甚至不如只会吹“三秒违例”的蹩脚篮球裁判。
2008年“救市不救市”混战时,时评家也积极掺和,要求管理层推翻股改契约,对锁定期满的“大小非”减持予以制度性约束和歧视性压制,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用脚后跟想想就知道,要约束全部“大小非”减持,尤其是“小非”减持是荒谬的。
果然,时评家授主流经济学家以柄,主流经济学家对股改补偿方案旧恨未了再添新仇,厉声质问,对价放进口袋不执行契约,游戏规则荡然无存,市场何以存续。
为合力打压市场,国资部门负责人曾扬言要拿国资“大非”来个高抛低吸。
2007年“6·20”暴跌后,国资部门已经出台文件,对国资“大非”减持严格规定。
限制“小非”尤其是社会法人股减持毫无理由。有时评家称非流通股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其对股市历史一无所知。
到2008年,最早的社会法人股已经存在16年,持有时间难道不是成本?而且,很大部分“小非”是换手交易过的,或在法人股报价系统,或通过法院拍卖,或干脆签一纸转让协议。不计机会成本,“小非”成本也不是纸面上的那个价。
时评家疾呼对“大小非”减持课以重税,是搞一刀切呢,还是厘清成本计征?
他们在言论地摊上积少成多捞名捞利,才不管什么可行性之类的事呢。
国资“大非”占到期可流通非流通股的大头,已被规定基本不动,其余“大小非”持有者是否兑现出自对机会成本的计算。
拿兑现的钱去干别的事情赚头更大,或融资成本大于股市预期收益,他们会出货,市场下跌趋势形成,自然出逃。
相反,热钱朝市场奔涌,股价呈现上涨势头,他们为什么要跑呢?
显而易见,“大小非”减持成为问题的根子是货币供应量不足。一旦流动性充沛,“大小非问题”自动消失,持有者在个股上减持获得的资金也会留在市场中。
如此简单的道理时评家也不懂,硬说“大小非问题”不化解,市场不可能走牛。
2009年春季,“大小非”减持压力不见了,按说这些人该受点教育、长点见识了吧,合逻辑的言辞应是提醒政府供应维持股市平衡所需货币,结果他们反倒攻击起流动性宽松了。
这些人就是这样颠三倒四、不可理喻!
从博弈策略上讲,要为二级市场投资者,尤其是弱势散户争取利益,有效的舆论造势是诉苦诉难,让政策制定者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即使有时不得不发出无法玩下去、一拍两散的呐喊,也要手握证据、看准时机。
股市时评家摆出一副泼皮牛二架势,只会引起政策制定者反感。
股市时评家更不明白悬在股票二级市场上空的断头铡刀就是资本利得税,可以不提这个名词绝不能提。
说“小非”减持该收资本利得税,把“小非”逼急了,他们反问,股改启动时进入中信证券、云南铜业的二级市场投资者从未被锁定过,获利几十倍,该不该对他们征收资本利得税?
怎么回答?这不是把市场往悬崖上推吗?
时评家加盟壮大了股市本已存在的“职业多头”和“职业空头”队伍。
“职业多头”以唱多为业,不是真多头。“职业空头”以唱空为业,也不是真空头。
“职业多头”和“职业空头”就像1949年前的“职业学生”,不是学生而是特务,另有职业。
“职业多头”和“职业空头”的言论都是必须排除的垃圾信息。
《中国历史通论》与曾国藩檄文
文玮玮:真正的智者让我们眼界大开、终生受益。
你说王家范老师的《中国历史通论》中藏着大笔的钱。我这几天再看《中国历史通论》,发现我在书上画满了记号。
以前书读得认真但没有带着“钱眼”读,再看另有一番感悟。
古代朝廷推出改革措施多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的自肥目的。朝廷政令一出,每每令商人群体承运而起或鸡飞蛋打。
汉武帝“笼天下盐铁”,对食盐实行严格的官督民制、官收、官运、官销。政府行为贯穿始终,令盐商生财之道断绝殆尽。
朝廷一竿子插到底,弊端重生、效率低下,收益并不高,于是进行“官商共利”
的盐政改革,转为民制或官制、官收、民运、民销。
而当代房地产业无疑也是“官商共利”的。
政府垄断土地供应类似食盐官制、官收,开发商干的活相当于食盐民运、民销。
到唐代中期后,盐商钱多势大,“上农大贾”、“豪宿之家”竞相名庇“盐籍”。
现在原本不是开发商的大型国有企业也要进入房地产业,大手笔拿地,算是“上农大贾”、“豪宿之家”竞相名庇“盐籍”的变种。
袁幼鸣:王家范先生的史论中“值钱”的地方太多。
王师对古代消费形式的分析、对朝廷支出结构的分析、对商人与皇权关系的分析等统统可以变成现钞。
你继续琢磨、发酵,以后结合分析大牛股暴涨原因,我会举例说明王师史论“值钱”之处,以及我们该如何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为有助你形成看待股市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我再举一个视野决定所看见内容的例子。
你知道我对曾国藩檄文百读不厌,过一段时间就要温习一番。
我同一些刚入行的青年人交流,开讲山寨版“高级新闻评论实务”,劈头盖脸讲的就是曾国藩檄文。
我称曾文为新闻评论的经典之作,入行者必读。
檄文旨在进行战争动员,在这个主旨上,曾文写得令江湖草莽、贩夫走卒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曾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威胁、有利诱。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的第一要务是筹钱。
曾文以“卫道”为大旗,同时开出的“利益支票”分等化级,实实在在,让库房中存有银两的士绅难免产生参与卖官鬻爵活动的冲动。
曾国藩的文笔很好,好到了既文字好又让文盲一听人解说立即明白的程度。
曾文出自深沉内敛的政治家之手。在我看来,辞藻高手骆宾王的《讨武氏檄》
(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完全无法与它相提并论,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然而,自晚清以降,三朝“职业文骚”一致认为,曾国藩不如骆宾王,这些人对檄文内容避而不谈,一口咬定曾国藩文字比骆宾王差一档、二档甚至三档。
曾国藩的学生、幕僚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在与老头子论文时还把此类糊涂认识讲出口来。老头子表面上谦虚。我猜想,他听后,根据小子们的糊涂程度做了一些人事上的安排与调整,以后对过分糊涂之徒不予重用。
曾国藩是理学大家,君子坦荡荡,但关于人事安排上的内心活动未必会写到日记上。外儒内法一把也未可知。
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在我看来单薄肤浅、空洞无物。
其第一层意思是武氏篡位且私德不修,然而,江山异姓,女皇帝养几个面首,与天下百姓何干?老百姓过日子,要的是轻徭薄赋。
第二层意思是李敬业如何血统高贵,有讨伐篡位者合法性。这是统治阶层内部的事,与动员草民参与战争毫无关系。
第三层意思属于骆某人少见多怪,痰气大发,见李敬业军容整齐即以为大功告成,完全不懂战争的残酷性与持久性。
文章华彩为“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三朝“职业文骚”均称其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拿形容词当正餐吃,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