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49442600000021

第21章 角色期望(1)

一、角色期望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角色期望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在社会体系中占有一个或几个位置,并按照社会、组织、团体、他人的期待与要求,扮演一种或几种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角色期望呢?角色期望是指一个人扮演角色的行为符合于社会、组织、团体、他人的期待与要求。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是角色期望首先是社会、组织、团体、他人提出符合其身份的期待与要求。这就是说,角色期望要实事求是,合乎实际。角色期望过高,会落空;角色期望过低,会松劲。这样又有什么实际价值?其二是角色扮演者对社会、组织、团体、他人提出符合其身份的期待与要求要心领神会,并且身体力行,以便成功地扮演自己担任的角色。

角色期望这一概念的产生,也与戏剧舞台有关。学者们最先是研究舞台中的角色期望问题,认为舞台上的角色期望包括“剧本期望”、“演员伙伴期望”和“观众期望”。以后有人将此推广到社会现实生活中,认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期望的含义,这里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剧本期望”、“演员伙伴期望”和“观众期望”。

(一)剧本期望

舞台上的剧本期望本意是指某个戏剧的脚本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演员,必须熟悉剧本的人物、性格以及情景等,并据此去扮演导演交给自己的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现实犹如读戏剧的脚本一样,因为社会生活对每一个角色以及他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准则和要求,个体只有对此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才能扮演自己在某个位置上所担任的角色,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演员伙伴期望

这是指演员伙伴之间所提出的期待与要求。我们知道演一台戏需要各个演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每个角色在戏中都必须履行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势必会使一个角色对另一个角色(伙伴角色)提出一定的期待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在群体中进行活动,而这样势必会产生合作与沟通,于是就出现了角色伙伴之间的互动。例如工厂里师傅和徒弟的互动,家庭中父亲与儿子、丈夫与妻子间的互动等。这种角色伙伴之间的期望便相当于舞台上的演员伙伴期望。

(三)观众期望

戏剧演出中的观众期望是指场内的观众对于演员演艺的期待和要求。

如果一个演员要使自己的表演能够打动观众,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和美的享受,就必须使自己的角色行为符合观众的期望。在角色理论中,“观众”这个概念的含义比较广泛,可以是社会群体或某些人物,也可以是米德所说的“类化他人”。总之,在生活舞台上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人(旁观者)都对这个角色抱有一定的要求和希望,如果两相吻合,说明角色扮演成功,就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相反,则会不断遭到挫折。所以,在社会中扮演某个角色,要尽量使自己符合社会、组织、团体、他人的要求和希望,并以此与他人取得共识。

角色期望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角色期望,那么他扮演的角色就必然会缺乏生气和活力,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和进步。

二、角色期望的内容及其性质

(一)角色期望的内容

在明确了什么是角色期望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角色期望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角色的素质期望

这是指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担当某一角色的个体的思想品德、个性特点、文化素养、身体条件、经历和能力等方面所作出的期待与要求。这些期待与要求,通常都可在各行各业的有关规定中体现出来。以教师角色为例,教师必须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并为之贡献毕生精力;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探索教学规律,自觉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全面提高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热爱、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循循善诱,正确引导,教学相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严于律己,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热爱学校,关心集体,支持改革,遵纪守法,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和谐相处;还应该是口齿清楚,善于表达;等等。

2.角色的形象期望

这是指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某一角色扮演者的个性特点、行为风格、言行习惯、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衣着打扮乃至相貌等所提出的期待与要求。这些期待与要求构成了该角色扮演者的大体或某一方面突出的形象特征。实际上,这种形象期待,是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都能感受得到的。尤其是在外事、艺术、体育等活动中,形象期望便显得特别突出,甚至在不少方面还有了可以量化的指标。懂得角色的形象期望十分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在扮演某个角色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为来体现对角色形象的期待与要求。

例如,一位领导干部为政清廉,主持正义,办事公道,被誉为人民的好干部。

不言而喻,他这种可敬可爱的角色形象,不是人们随意加封的,而是他不懈地履行角色职责,付出辛勤劳动的结果。

3.角色的义务期望

这是指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担当某一角色的个体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的期待与要求。社会、组织、团体、他人衡量某个角色是好还是不好,不是以他的自我表白为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履行义务为标准。一个角色扮演者能够忠诚地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社会对他就会产生满意感和信任感。反之,一个角色扮演者不能履行其职责和义务,社会对他就会产生不满意感和不信任感。没有职责和义务,社会就不成其社会,角色就不成其角色。

4.角色的行为期望

这是指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担当某一角色的个体行为的期待与要求。角色期望是形成社会结构与角色行为之间关系的桥梁。它意味着个人所处的社会群体所期望于他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是被社会规范化了的行为,表现为希望他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因此,角色期望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明确的,使人们能够有案可稽。为了实现角色行为,期待是必不可少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期待子女上学(期待子女成为大学生角色)与其子女入学率成正相关。这说明期望是实现角色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角色期望不是一些行为的清单,而是复杂的认识、情感、态度的总和,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完成。

(二)角色期望的性质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在心理上对每个学生抱有的期望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过这样的一个实验:对小学1~5年级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从全部被试者中随机抽出的20%的学生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好些,其实这20%的学生与另外80%的学生成绩相当。当教师向全体学生教育了8个月时间后,他又对全体学生作了一次测试,结果发现,教师就像期待的那样,发展了这些特定孩子的智力,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明显的发展,并且教师对他们的评语也比其他学生好。实验结果表明:尽管随机取样,由于教师抱有暗含期望,使儿童的智力像期待那样得到了提高。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一种信任、一种鞭策、一种爱,学生会被感动,对教师更加信赖,学习更加努力。而这个信息又及时反馈给了教师,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使师生双方相互信任,因而取得了预期效果。

从上面的实验研究中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中,角色期望具有如下一些性质。

1.预测性质

一个人的期待和要求,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才能得到实现。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期待与要求,就必须能够预测他人会作出怎样的反应,从而不断改进实现的方法,以便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言而喻,如果角色期望没有这种预测性质,那么它就会失去实际意义。同时,只有交往的双方都有着期待这方面的共同经验,才会产生准确的预测。例如,一个人把内心的痛苦感受告诉自己的知心朋友,是因为他预测知心朋友会表示同情,否则就不会向他倾诉。在讲究礼节的庄严场合,说话做事要格外谨慎,因为人们知道如果言行有失检点会出现难堪局面,甚至受到责备。相反地,在老朋友聚会时,可以尽情放松,谈笑风生,甚至趁着酒兴,为所欲为,因为人们心中有数,老朋友之间即使无礼对方也不会计较的。

2.反馈性质

这种性质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指导一个人的行为。例如,教师做出了某些行动之后会预测学生对这些行动将会作出什么反应,于是反过来再进行调整,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师生交往有效地持续下去。

3.强化性质

一个人的行为要和其他人对此会作出怎样的反应这种期望相一致,是不得不考虑的。例如,当教师向期望高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教师就预测到学生会作出积极的反应,结果反馈回来的效果与他预测相一致,就会强化对这个学生的期望动机,从而使教师坚信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即通过强化使期望真正产生效果。

4.规范性质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正常交往的每一方都必然有着关于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的共同期望。对方不仅被期望以一种方式来行动,而且对方应该以这种方式来行动。在交往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方的行为不合期望,就会导致另一方惊讶、讨厌、愤怒或退缩。因此,角色期望有着社会规范的性质。由于它是社会对一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所作的规范,因此它是角色行为赖以产生的依据,是演员进行角色扮演的“脚本”和标准。正是因为角色期望具有这种性质,人们才有了评价它的标准。

三、角色期望的来源、结构和分类

(一)角色期望的来源

角色期望每时每刻都在人们生活中发生、发展和实现着。各种角色期望组成一个系统,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协调。那么,它们之中究竟是一种什么内在的联系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联结成一个系统的呢?我们认为,是需要。从需要的角度来研究角色期望的来源,对于认清角色和社会、角色和组织、角色和他人、角色和个人的关系,明确角色的权利和义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角色期望来自社会的需要

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不能不持续地预备新一代人去接替老一代人的退伍和死亡造成的缺位。在这里,要使作为社会的新一代人的个体,即由无知无识的个体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社会就要通过对人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一个符合于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这个角色要求按照社会结构中为他规定的规范行事。可见,社会的需要是产生角色期望的根本来源。例如,社会秩序安定的需要,就会产生对公安、武警、法院等方面角色的期待与要求,就会产生对每个公民角色的期待与要求。同时,角色期望不会停留在某一水平上,它要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并且逐步地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2.角色期望来自群体或组织的需要

社会上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都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就必然会产生对其成员的期待与要求。例如,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的家庭,它出于人际关系和谐的需要,就会对家庭中各个成员角色产生不同的期待与要求,父母要抚育与爱护子女,子女要尊敬与赡养父母,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关心。

又如,一个科研机构,它出于对工作情境满意的需要,就会产生对其成员角色的各种期待与要求,即信任,合作等。诚然各个群体或组织都有不同的需要,但是它们各种需要都受到社会需要的制约,换句话说,社会的需要往往通过群体或组织的需要体现出来,通过群体或组织对其成员角色的具体期待与要求表现出来。

3.角色期望来自他人的需要

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互动过程中,各自总是对对方抱着某些社会行为的期望以及要求这些期望能够得以实现。以师徒角色关系为例,师傅期待自己的徒弟严守劳动纪律,好学上进,徒弟期待自己的师傅认真传授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