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10

第10章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1)

谢晖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群众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观、群众观原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继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殊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才能对具体实践活动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深刻认识中国国情、认识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传入了中国之后,很快地为中华民族所接受并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适应了中国共产党唤醒民族自觉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需要,和中华民族固有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息息相通。

我们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使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1931年开始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了绝境,错误和挫折教育了党,1935年遵义会议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使其每一表现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具有一定的民族形式。1942年,毛泽东又在一次会议讲话中重申:“如果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东西,这样就用得了。”这也就是说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关起门搞纯粹的理论工作,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告诉我们,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坚持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认识、发展认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是中国现实的国情,包括地理气候、人口分布等多个方面,同时也涉及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的现实存在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方面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特殊的优势和个性魅力,借以拓展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服务;另一方面要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其呈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使中国的老百姓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其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所接受和应用,就必须把它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中国化的表现形式。

第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在坚持和发展的辩证法中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理论上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系统,其发展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发生转移。

社会发展规律既表现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又表现在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时代特征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动态表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决定了时代特征的客观性。任何一种理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反映时代的特征,随时代特征的变化而发展,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征,其特征构成了那个时代之历史的质的规定性。时代特征,是指某一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合乎规律性的方面或状况,是对时代性质、时代主要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把握时代特征,主要依据的,一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即我们时代主题;二是基于时代主要矛盾运动的规律而形成的时代发展趋势;三是在某一时代居于领导地位的阶级的特性及其历史使命。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这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新的实际为中心,在实践中不断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结论,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