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11

第11章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了严重曲折,国际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现;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马克思的这些名言,讲的就是理论和群众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这是同一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变为现实的过程,也是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它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亲和力。从群众中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解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把握群众利益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将群众的要求和智慧化作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群众中贯彻、检验和发展的过程。这也内含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要让人民群众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主体,参与到建设实践活动中去。

要大众化,也就是说要用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可以借助电视网络图文、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人民群众了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要义。马克思主义必须是一种群众性的、大众化的理论,而不是精英式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如果仅成为理论家的专利而与人民群众相脱离,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使理论从理论家的书本上、从思想家的书斋中解放出来,转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动力,他们的实践活动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源泉和基础,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当人民群众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按照历史规律自觉进行历史创造时,就由“必然王国”进入到“自由王国”,从而更加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历史创造力,并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才能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列宁曾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正是坚持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才能使中国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又成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的进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其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盲目求快、脱离客观实际等问题,错误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等运动,造成很大损失。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探索,离开了其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我们的改革建设道路就会误入歧途,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先进,要在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中进行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其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如何。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的成绩,不等于未来的先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党审时度势,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时俱进,把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以解决共产党执政中的实际迫切问题为直接增长点。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为迫切的实际问题,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课题。这两大课题的实践解决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进一步中国化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无止境,理论的发展也永不会止息,中国共产党人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当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围绕“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一根本问题,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出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新飞跃。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才能有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倡导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反本本主义、反教条主义,反对用静止、片面、孤立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在正确理解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应结合自身所处的时代特征,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崭新的时代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才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中国化是核心,是统领时代和大众化的总原则、总要求;时代化是关键,是展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科学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标识;大众化是基础,是拓展中国化和时代化深度与广度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国化这个核心,牢牢抓住时代化这个关键,不断夯实大众化这个基础,实现三者的整体的全面推进、深化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谢晖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科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 浙江 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