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25

第25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1)

朱晓兰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本文从高校学生接受心理入手,先阐述了接受心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接着直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接受心理障碍的现实,通过接受心理障碍的内外成因分析,提出了通过优化接受心理机制来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对策,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接受心理障碍 接受心理机制 对策探讨

如何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一直是关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课题。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所以接受心理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面。研究接受心理,化解接受心理障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接受心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接受心理是接受者对外界信息的一种积极能动的接纳心理趋向,是一种潜在接受,是接受的心理定势或意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心理是接受者处于自身内在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意向,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和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杜威先生曾经说过:“目的作为一个预见的结局,活动就有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转变接受者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提高接受者的思想觉悟,促进接受者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由于接受者自身的内部矛盾和接受者与外界矛盾的存在,出现了诸多障碍因素,是接受者无法接受正确的思想理念,进而无法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和行为,就无法顺利实现其教育目标。

(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接受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接受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阻止接受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已形成一定社会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引导接受者对一定社会的价值体系、思想观念等内容产生认同、接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则是对此活动的回应。然而在这过程中,如果接受者出现了接受障碍,导致接受活动无法顺利,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就难以转化为内在素质,更别说践行。这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困难,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求与接受者接受要求需要之间的矛盾,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接受者接受能力的大小和接受程度的高低。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障碍的存在,降低了接受者接受的自愿性、主动性,使得接受者接受能力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接受者的接受程度和接受效能的降低,这种“双降低”现象,自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益的提高。

二、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主体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年,其效果却似乎不尽理想。从接受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自身的接受心理障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传递到内化为接受主体思想行为的过程中,首先是作用于接受者的接受心理并通过接受心理的作用而产生接受结果的。倘若接受者存在接受心理障碍,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怎样进行,其理想效果总是难以顺利实现。人的思想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心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研究高校学生心理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接受心理障碍的原因,减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阻抗因素,提高接受效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需要尚处较低层次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人们对于一定的思想教育理念、思想教育规范、思想政治教育行为和思想教育环境的期待,同时也是接受者自觉完善自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人格的心理意愿。接受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程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他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自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三层次来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处在由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律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直存在。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当成一种外在的要求,而非自觉的意识,他们偏向于制度的权威力量而非个人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律意识在渐渐增强,但离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层次还任重道远。高校学生的独立意识已基本确立,加上市场经济的大环境,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选择方式也明显带有各行其是的色彩,远未达到自由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需要尚处较低层次,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不足,从而影响接受的有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内在价值取向模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导向系统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只有当接受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是清晰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才有意识有能力对信息进行评价、筛选,从而选择与主体价值观一致的接受目标和方向;反之,则无法明确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从而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

当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在思想教育价值观的选择上面临矛盾和困惑。一方面,高校教育大力强调集体主义、社会本位为主导的价值取向,但另一方面,社会多元化发展又不断凸显个人价值和利益。为此,当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候,众多学生难以决断,这种思想和行为的非一致性,就是价值取向模糊的体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接受图示的一维缺陷

传播学受众理论中的“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揭示了不同个体、不同群体对大众传媒信息的不同反应。即,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受众、不同群体以各自不同的心理背景去接受感知,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和体验。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于高校学生个人而言,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观、个性特征,也包括主体需要、成长背景、适应能力等,都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的敏感度和欢迎度,外在表现为接受过程中的不同的选择性。而对高校学生群体而言,正处于思想比较活跃的时期,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感知敏锐,崇尚个性,追求时尚,更容易接受这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刺激了物欲的膨胀和发展了逐利的趋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维图式——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这便容易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持消极态度。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情感调节功能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情感主要的功能是强化或者抑制接受活动的运行,构成推动会终止主体某一接受活动的动因和动力。”这层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调节系统的核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淡漠严重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调节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