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0)
49454100000041

第41章 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申远

【摘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中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的问题困扰阻碍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坚持以用为本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创新人才工作管理方式,加强人才工作法制建设,构建新型人才工作发展体系。

【关键词】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 以用为本

人才强国战略是新形势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构想。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其中“以用为本”的提出,是这些年来人才思想的一个重大创新,在研讨过程中曾被许多专家称为牵住了人才工作诸多问题的牛鼻子。

一、以用为本方针的提出

2001年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中共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设想。2003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才工作决定》中,进一步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提高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并明确地规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2010年5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它不仅是我国人才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强国是指不断提升我国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国情,强国依然是我们党和政府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工作重点。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彭剑锋教授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型,就必须从过去的硬发展转化为软发展,软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技术、品牌、管理等。所以人才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核心,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是“强国”的保障和依托,“强国”是“人才”发展的最终目标。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培养出一大批有理想、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依靠人才达到强国的目的。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以用为本’就是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二、我国人才发展工作的现状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副组长李智勇说:“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使用才能创造价值,应该说‘用’是我国当前人才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用。”

人才不够用主要是指结构性短缺,高端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严重不足。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就需要在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在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

非公有制企业(单位)人才总量不足。全省非公企业(单位)342万人,从业人员中,经营管理人员占14.7%,专业技术人员(扣除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7%,高、中级技能人员占10.7%。三类人才总量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4.1%,总体偏低。其中技能人员135.4万人中,具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能等级的仅占3.9%;高级人员6.8万人,占5%;中级人员29.7万人,占21.9%;初级人员93.9万人,占69.4%。由此看出技能人员总量较大,比重较高,但中高级技能人员比重不高,具有国家评定的专业技能等级人才严重不足。

以湖南郴州为例,据湖南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至2005年,郴州市技术人才只有7.14万人,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才只有155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34人。郴州市人才资源不仅总量不足,而且结构失衡,流向不合理。一是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多,企业一线人才少。郴州市81%的人才主要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人才只占19%。一些行业人才奇缺,如郴州市急需农副产品加工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人才分别只占0.13%和0.43%。二是常规人才和从事一般经营管理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科技新兴产业人才少,特别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复合型涉外人才可谓凤毛麟角。此外,人才区域分布也很不平衡,市区人才密度相对大,边远乡镇则人才稀缺。人才年龄结构,特别是高级职称人才年龄偏大等,也是人才资源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人才不适用,指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是用人单位找不到所需人才。从我国人才的专业结构看,教育、卫生、经济、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占79.9%,而工程技术人员仅占17.6%,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2.5%,这种状况与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农业大国的地位均不相称。

对高校毕业生来说结构性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专业不对口,更多表现出来的就是摩擦性失业。沿海部分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用工荒”现象的出现是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目前技工的供应还比较少,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受师资和教学环境限制,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所以往往出现的情况是:高考填报志愿时的热门专业,在实际就业中却成了冷门,而那些曾经是冷门的学科专业,却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理论教学与就业实践之间缺乏一个衔接的桥梁。据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的一项调查显示,52%的企业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生,51%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实习成果不太满意甚至很不满意。诸多高校尤其缺少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大学生难以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实践经验。同时,由于学校缺乏实习基地,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有组织地开展实习活动,而只能依靠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实习效果不高。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直接导致企业新招用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单位更是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据浙江省统计局2009年7月发布的关于浙江省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全部单位中,有66.7%的单位2009年全年没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其中,分别有46.1%、61.8%、69.8%、70.1%、49.1%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年没有招收大学生的计划;与往年相比,今年有9.2%的用人单位减少了计划招收大学生数量,77.7%的单位基本持平,而只有13.1%的单位增加招聘大学生人数,分别有17.1%、25.4%、10.6%、6.2%、22.2%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今年的大学生招收人数有所减少,其中,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减少招收的单位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单位。

一方面,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人,一路攀升到2009年的6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趋缓、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减少,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出于自身的考虑不断缩减高校毕业生的招收人数,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造成人才不适用的局面,极大程度地影响我国人才的使用和发展。

除了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之外,我国所面临的另一个现实问题是人才不被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彭剑锋谈到,“运用好人才这个环节应该说一直被忽略”。他认为,一些地区、企业包括政府追求人才政绩工程、人才面子工程,虽然招来了博士生、挖来了院士,但并没有优化人才环境,只是盲目地去拥有人才、占有人才,导致了一些“人才不被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