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29

第29章 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2)

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导师制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表所示:

会展专业导师制注重指导内容的个性化。注重指导内容的个性化是因为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和爱好,也是因为导师自身的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经验。在导师的双向选择过程中,学院将导师的专业背景和经验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告知学生,让学生基于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进行导师的选择。同时,导师提供一个专门的菜单,告知学生除了学院规定的一些导师工作外,自己将在接下来的指导工作中为学生提供哪些个性化的能力指导和能力训练,以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

9.3会展专业导师制的基本工作

根据一贯制的操作机制,会展专业导师制的基本工作包括中期实习指导、项目参与指导、高年级段专业学习指导、毕业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就业工作指导、校友联系等七项基本工作。以下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9.3.1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指导

会展专业在大二暑期、大四第一学期分别安排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导师为单位组成实习小组,进行管理和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包括实习单位落实、实习过程指导、实习总结评定。基于“会展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会推销自己”的理念,会展专业学生的实习单位是以自己落实为主的;在学生自己落实实习单位有困难时,导师有义务帮助其落实实习单位。导师需要在规定实习开始一个星期之内将确认的学生实习信息统计并上报学院教务部门。在实习过程中,导师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特别在学生实习开始、中期和结束这三个重要阶段要赴实习单位考察访问、电话联系等等。根据实习的指导制度,在学生实习期间,导师与学生本人的联系每月不应该少于两次,联系方式可以为电话、面谈、邮件等。对于学生实习单位在杭州的,应该在实习过程中到其实习单位拜访至少一次,与学生实习单位老师进行联系,以了解和指导学生实习,并与学生实习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对于学生不在杭州实习或有其他特殊情况,可以通过电话或邮件等形式进行指导。

9.3.2项目参与指导

根据会展中心项目运作的需要,以导师指导学生小组自然构成项目参与的学生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会展中心项目的运作。这种项目参与是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是在导师紧密指导下的学生顶岗实践。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会展实务的专业性指导,以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与会展项目的成功运作。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人才培养项目参与呈现常态化,导师往往借助会展中心充分的项目资源,频繁地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地开展对学生的指导,从而有效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9.3.3高年级段专业学习指导

大三、大四是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是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因此,通过导师制加大对学生的专业指导非常重要。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在大三开始分设两个专业方向:会展策划与公关管理、会展策划与信息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是依托会展专业所在的传媒分院的专业特色和教学资源开设的。导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提升会展专业的会展策划与文案的基本专业取向,而且需要指导学生进行会展公关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等专业特色的发展。这种指导就落实在每周的与学生见面交流、项目参与的过程中。

9.3.4毕业论文指导

毕业论文指导是学生高年级段科研指导与毕业实习指导的延续。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行业,促进学生实习中的理性思考,提升专业实习效果,会展专业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相结合,与大三大四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学生毕业实习期间就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毕业论文的调研和数据收集,有针对性地对地方会展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院对导师指导学生的形式、次数都作出了具体的要求,专业导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关注学生调研能力、写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专业导师也会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担任毕业论文写作的第二导师,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会展行业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

9.3.5就业工作指导

就业数量和质量是社会和政府部门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个高校千方百计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指导就业工作是会展专业导师制的基本工作之一。导师需要指导学生就业,通过就业心态引导、就业机会提供等方式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达到学校对专业就业率的考核。导师制形态的就业指导,每个专业教师承担的学生数量在10~20人之间,专业教师团队整体参与,总体压力不是很大。这与传统班主任形态,就业指导压在班主任身上的情况具有“化整为零”、“精细化指导”等优势。特别是从大三开始的导师制过程中,学生会与导师有很多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了较好的情感,所以在就业沟通和指导方面会比较顺利,实现高比例的就业。

9.3.6校友联系

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一届届学生走向社会,学校的资源也不断积累。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学校也在尝试建立有效的校友联系机制,但是有时往往存在联系效果不理想的局面。而校友联系作为导师制的延伸性工作,具有很好的情感基础。在两年的指导中,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会对导师产生很深的情谊,因此通过导师制建立会展专业毕业生的有效联系机制,是会展专业导师制的创新内容。这种校友联系也是会展社会教育资源接入的重要渠道。正是通过这些联系,校友们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实习需求信息、人才需求信息以及其他合作信息,为会展专业办学进一步打开了渠道。

除了以上这些基础工作之外,各个导师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社会资源和承担的课题,为学生提供特色化的机会和资源;同时导师也会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为学生积极提供学习和发展资源,使不同导师组的内容千姿百态,形式多样,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很好地挖掘了学生的专业潜质,推进了其职业角色的塑造。

9.4专业教师与专职员工合作的“双导师制”

比较其他高校,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导师制的特色在于专业教师与专职员工合作的“双导师制”。专业教师的专长在于专业理论,专职员工的专长在于项目实操,通过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机制的交集,浙大城市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双导师制”。

一些学校与社会企业合作也构建了双导师制,这里的双导师指的是学校里的专业教师,企业里的实习指导老师,这无疑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但是,在这里面如何保持这个机制的长效性?如何激发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进行企业导师对学生指导的管理和考核?有时候,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保持一两年,但是似乎“一二不过三”,慢慢的一些企业就会认为这是负担,作为导师的企业工作人员会“皮”掉,甚至学校内的专业教师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再重视这种双导师制作用的发挥。从而使这种机制的长效性受到挑战。有人提出来通过给予报酬或者荣誉来激发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导师制的积极性。

但是学校又能给多少报酬呢?这种报酬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呢?很多时候,学校只能给企业导师一点象征性的报酬和虚化的荣誉,用以增进情感。企业作为市场逐利机构,其注意力是放在自己的主业上的,不太会花很多心思来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企业的发展状态,很少有企业乐意承担多元社会责任,将专业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参与学生指导,往往成为了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友情帮助,学校无法对其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这就形成了高校和企业合作的“双导师制”的瓶颈。

浙大城市学院的会展中心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机构,是一个集会展研究和教学组织、会展项目运作企业的综合体。作为会展研究和教学组织,它拥有专业教师团队;作为会展项目运作企业,它又有专职员工团队。在人员管理上,这两支团队隶属于会展专业教育委员会,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服务于会展人才培养,学校对这两支团队的成员可以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同时,作为会展项目运作企业的会展中心,其基本目标不是赢利,而是通过项目运作服务会展人才培养,这与社会企业存在着根本的差别。正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性,使得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专业教师团队和专职教师团队能够很好地合作,形成长效的、高控制度的、能有效考核的“双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