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会展特色专业建设——理念、实践与探索
49461100000028

第28章 独具特色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1)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导师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年级段学生中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建设民主自由的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一对一的双向交流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9.1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带来的启示

考察牛津大学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培养方式,我们发现,本科生导师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在会展人才的培养中,浙大城市学院积极吸取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精华和理念,推行了符合自身实际和特色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发源于14世纪,正式建制于19世纪,是“一种以学院为依托、以本科教学为主旨、以导师个别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制度”。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是“牛津皇冠上的宝石”,与讲授制、研讨制并列为学校的三种教学模式。

牛津大学的各个学院都是独立法人,各自拥有独特的传统和文化,学院和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分工明确,大学所属的近20个学部通过讲授制,以课堂讲授提供各类讲座和研讨会;学院则通过导师制,以个体辅导为主提供个性化的交流和指导。导师制是牛津大学各个学院教学和文化的核心,是牛津大学本科生学习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是学生的家,学生进入学院之后,学院就会安排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计划制订、课程选修、学业提升和道德品行修养等各方面的工作。这种导师制是以个别指导为基础,对学业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的全方位指导,因而成为牛津大学本科生获得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

作为世界顶级大学,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是以学术化、学科化和多元化为特点的。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布置阅读书目和撰写论文为基础。学生每周都要根据导师的要求进行阅读和写作,然后拿着导师要求写的论文与导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导师在与学生见面时,对学生的论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牛津大学倡导教学自由,不太过问导师的教学时间、地点和方法,但是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里的统一考试,以此来评价导师的教学质量。这种导师制的最大优势就是以人为本,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在导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和鼓励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学术能力培养,最后实现学生个体的成才。

导师制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落实。大学本质上是教学的场所,是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为基本目标的。牛津大学导师制倡导者纽曼认为,“大学要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二是容纳了学习研究所有知识领域的人,学生能通过相互交流而涉猎广泛的知识领域”。因此,牛津大学通过机制和文化建设,使学生与导师共同组成的学院成为学校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导师应该在民主和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每个行为作出反应;在导师制问答式的教学模式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学生的专业思想、品格与道德,塑造出学生独特的专业个性。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人才培养过程中,也积极吸收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精华,构建“关注学生个体,以学生需求为中心,追求学生个体发展为评价标准”的导师制机制。

9.2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本科生导师制的背景与操作

9.2.1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本科生导师制的背景

在积极打造全国知名的会展教育院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受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启示,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团队根据自身实际,创设了培养高级创新型会展应用型人才的本科生导师制。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基于教师专业特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项目驱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运作;简化教学安排,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推进师生情感建立,构建和谐稳定的教学秩序的目的开展的。

教师专业特长发挥和学生个性化培养是会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出发点。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背景、学术经历和实务经验,这对学校人才培养来说是最重要的“宝藏”。大学之大在于教师,所以,一方面如何充分发挥好教师这一宝贵资源的作用,对人才培养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当代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越来越明显,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兴趣和爱好,需要教师针对其专业个性进行个体化的指导。特别是学生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中,会出现迷茫和困惑,需要教师给予密切的关注和及时的指引,所以,基于师生互选的导师制的建立,为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对接创设出了一种机制。

同时,浙大城市学院基于项目驱动会展人才培养机制运作也需要导师制的配合。在会展项目运作中,常常会遇到基于项目运作需要学生参与的情况,导师制构建了一个专业教师带领一批学生的“战斗团队”,使得在需要时能够较快地进入参与项目运作的战斗状态,而不需要临时组织,这为项目人才培养价值的开发和项目顺利运作提供了便利。在导师制的基础上,学生进行项目参与,就必然会有导师的跟进,教师在学生项目参与中开展导师的指导工作,学生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参与,从而实现项目参与中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

在简化教学安排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方面,导师制也有很好的功效。以往的一些教学环节,包括中期实习、项目参与、高年级段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等指导以及毕业后校友联系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协调安排。但是在导师制基础上,通过大二下学期导师的选择,对中期实习、项目参与、高年级段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等指导以及毕业后校友联系等进行一贯制的操作,很好地简化了教学安排,提升了人才培养效率。这与班主任体制下,专业教师往往四年才参与一次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的情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班主任体制下专业老师会对一些工作变得陌生和生疏,学校往往需要花时间对相关老师进行再培训,甚至即便再培训也没能发挥专业老师在相关环节上应该起的作用。而导师制一贯制的操作,使得专业教师每年都参与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等工作,有效推进了专业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准。同时,导师制使得对学生的指导“化整为零”,以往集中在班主任身上的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分散到所有专业教师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资源来帮助相对少的学生开展实习和就业,无疑对实习指导和就业指导的质量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导师制也有利于推进师生情感建立,构建和谐稳定的教学环境和秩序。在一贯制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存续两年时间,学生和教师有很多单独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机会,这种存续时间较长的人际性交流和沟通能够推进师生良好情感的建立,有利于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维护学校教学环境和秩序的和谐稳定。

应该说,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国际先进院校的学习,并根据自身实际的一种机制创设,很好地服务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教育的自我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9.2.2浙大城市学院会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操作

针对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学生选择导师的志愿需要得到尽量的满足,所以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导师制操作过程中的原则是:学生志愿,适度调配。专业教育委员会在安排导师的时候,会以学生志愿为第一考虑依据,千方百计地满足学生的志愿。同时,为了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提升导师制的效率和质量,防止出现某些老师有太多的学生选择而有的老师没有学生选择的情况,专业教育委员会在操作导师制的时候,也保留了适度调配的权力。当然,这种调配也是基于学生的选择的。在导师制志愿表格中,学生可以按照第一志愿、第二志愿、第三志愿选择3位老师,专业在实际操作中会按照学生的志愿分配导师。在学生填写完志愿后,那些特别热门的老师可以在规定的学生指导数量之内选择自己指导学生,完成第一轮双向选择。未被选中的学生则根据其第二志愿安排导师,如果第二志愿导师也已经满额,则考虑第三志愿。在师生比不是很高的会展专业中,在很多时候这样三个志愿已经能够全部落实和安排好导师。但是,也会出现三个志愿都没有办法满足的情况,这个时候,专业教育委员会就会与相关学生沟通,再次给予选择机会,让学生在未满额的导师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和喜欢的导师。虽然是基于导师制开展学生的指导,并不意味着教师只指导自己的学生。教师是为所有的学生服务的,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联系所需要的教师进行问题探讨和学业指导;所有的教师也有义务认真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已经成为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导师制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有效缓和了学生兴趣和某些导师过度热门而无法满足学生志愿的矛盾,使整个导师制运作变得动态和谐。

为了提升导师制的内涵和效率,会展专业导师制引入和包含着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是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里浮动的,而教师每指导一个学生,意味着这个学生中期实习、项目参与、高年级段专业学习指导、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的工作量和相应报酬都属于这位导师。导师指导学生的数量直接决定着其薪酬的多少,同时教师也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学生认可,这些都使会展专业导师制充满了竞争色彩。

会展专业导师制学生数量的规模控制:每个导师指导学生数一般在大于等于10人小于等于20人。专业委员会保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权利。操作的时间是大二第二学期第13~15周。在这之前,考虑到低年级段行政事务比较多且没有进入正式的专业学习,一般安排行政老师担任班主任;高年级段因为进入正式的专业学习,所以通过导师制转为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体化个性化的专业及生活等方面的指导。浙大城市学院每年招生会展专业学生约75人,按照两个自然班设置;目前有专业导师8人。而导师制指导学生数量是大于等于10人小于等于20人,专业教师团队最大规模指导学生数量为160人,远远少于每年的75人的招生数量。如果有的老师获得了20个满额的指导数量,则意味着一些老师只能指导底限10人的学生指导数量,这种情况在历年的导师选择中已经屡屡出现,对专业教师形成了竞争压力,纷纷努力提升自己指导学生内容方面的吸引力。这也很好地促进了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人才的培养。

如前所述,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导师制是一贯制的全程指导,即包括:中期实习、项目参与、高年级段的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等指导。专业要求导师每星期必须有固定的半天时间(4课时/周)来进行对学生的指导。

这个时间点在每学期开学确定并公布,以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时间找到导师或其他老师探讨专业学习问题。为了推进导师制的效率,专业要求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一份个性化导师指导菜单,明确在两年的时间里将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和特色化指导。这样,在每周的师生见面时,就会有具体的交流内容和探讨问题。导师的个性化菜单也是吸引专业学生选择自己的重要法宝,导师往往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努力加以实现。

专业教育委员会通过考核,给予导师相应的工作量。也就是说,除了中期实习、项目参与、高年级段的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等指导本身已经包含的工作量之外,专业再给予导师4课时/周的基础性的工作量。这里不再考虑导师指导学生数量的多少,因为中期实习、项目参与、高年级段的专业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就业等指导的工作量是按照学生数量进行工作量计算的。4课时/周的基础性的工作量是一个不小的教学工作量,有时候会面临来自学校其他部门和院系的质疑。实际上,这里更多是一个教学理念的问题,即把导师制放在怎样的一个层面进行运作,是否把导师制作为学校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一个基本理念的问题。为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国际著名高校的理念和方式深化导师制的运作能够落实学校的诸多目标,因此,给予4课时/周的基础性的工作量并没有给得太多,而只是一个起步的标准。实际上,浙大城市学院会展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不停留在太多的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形态,而主张在导师制基础上建立师生充分互动的导师制专业教育文化。

在每年导师确定后,专业一般不接受调换导师的申请。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发生转变,允许学生在次一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内向专业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并在与相关教师充分沟通后进行调整。同时,这种调整也需要在每个教师能够指导学生的限额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