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三一教研究
49476400000012

第12章 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1)

第一节 祠堂情况

三一教崇奉林兆恩为教主,门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称“堂”或者“祠”(清代时为避朝廷取缔改名为“书院”得以保存)。三一教祠堂的神像供奉的圣像,也充分地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一般的祠堂,正中央供教主林兆恩,左张三峰,右卓晚春。教主像则是头戴三纲经、履五常履、著三纲五常衣、两手拱太极。在较大的祠堂,教主则是“三身合一像”(儒衣儒冠象征孔子,左肩伸出一头戴道冠象征老子,右肩出一头戴僧帽象征释迦)。

祠、堂是门人信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宗教信仰形式得以表现的基础,莆田市是三一教的发源地和主要的活动区域,三一教祠堂在莆田市的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莆田市三一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1.祠堂数最多的乡镇是仙游县榜头镇达119座;2.祠堂数最多的村是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达10座;3.门人数最多的祠堂是仙游县榜头镇象塘村的世明书院,门人达409人。

三一教在莆田市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在莆田市六个行政单位中,仙游县的三一教情况最为突出。就祠堂总数而言,全市的1285座三一教祠堂主要集中在仙游县和原莆田县,其中以仙游县最为集中,共有三一教祠堂606座,占47.16%;就祠堂的规模而言,仙游县建筑面积在100m2以上的有487座,为全县祠堂总数的80.36%,这个数据莆田全市为905座,仙游县占了一半以上;就祠堂的投资额而言,10万以上的祠堂仙游县有197座,占全县祠堂总数的32.51%,全市投资在10万以上的祠堂数为406座,仙游也占了近一半;从祠堂的分布的情况而言,仙游县共有322个行政村,以祠堂总数606座计,差不多平均一个村子有两个三一教的祠堂;就活动的正规化程度而言,仙游县的606座祠堂中进行定期会道的有378座,62.38%,高于全市的比值(754∶1285,约为58.68%)。

这是一个总体上的印象,实际上就个案而言,仙游县的三一教信仰情况在莆田市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现存最早的三一教祠堂——普光书院,就位于仙游县榜头镇下明村。普光书院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当时教主林兆恩尚在世,这是仙游县最早建立的三一教祠,也是莆田市现存最早的三教祠,在仙游县的三一教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仙游县三一教的传播主要以普光书院为中心展开,据统计,由普光书院分灵的祠堂就有300多座,几乎占仙游县全部三教祠的一半,目前与书院有联系的还有126座。同样也是在榜头镇(这是莆田市三教祠堂最多的镇),总共有119座,拥有门人数最多的祠堂——世明书院(共有门人409人),位于象塘村。另外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是枫亭镇的九社村,这里是整个莆田市拥有祠堂数最多的村子,一共有10座。就此而论,我们可以说三一教是主要流行于莆田地区的民间宗教形态,而三一教在莆田市的发展又是以仙游县作为其主要的活动区域的。

我们还可以看出三一教祠堂在莆田市的其他一些特征。首先,莆田市的三一教祠堂从总体上来说规模都是比较大,门人30人以上的祠堂688座,占总数的53.54%;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祠堂905座,占祠堂总数的70.43%;投资额在10万以上的祠堂406座,占祠堂总数的31.60%。其次,就对祠堂内部活动的管理来说,有定期会道的祠堂754座,占祠堂总数的58.68%,说明半数以上的祠堂都是处于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之中,在三一教活动比较集中的原莆田县和仙游县内,活动的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这个比例分别达到了61.08%和62.38%。

在这些众多的祠堂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东山祖祠、瑶岛祠与尚阳祠。就其历史的价值而言,东山祖祠乃是创教之地,瑶岛祠乃是嫡传卢文辉、再传陈衷瑜、三传董史所建,而尚阳祠则是三传董史之父董志所建,后董史主事于此。由林兆恩而至卢文辉、陈衷瑜、董史,这一系也代表了三一教的基本发展脉络。

“东山道脉传天下,晓旭风光韵古今”,三一教圣地——东山祖祠位于莆田城内东岩山南麓,占地面积6.9亩,重檐宫殿式,三进五厅,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有山门、石埕、丹墀、祖祠大殿(宗孔堂)。古色古香的明代建筑群朴实大方,物华地灵。大殿东边新建的林龙江纪念馆,宏伟壮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晓旭风光在这里凸现。

祖祠原系林龙江先生的祖父林富建造的别墅“东山樵舍”,明代为“麟峰书院”,林龙江先生曾在此讲学,号宗孔堂。林龙江辞世后,万历三十年(1602),门徒将其改为“麟山祖祠”,俗称“东山祖祠”,主祀三教先生林龙江。清宣统元年(1909)改建,匾称东山祖祠沿用至今。山门系马来西亚吉隆坡三教堂全体门人和祖祠门人于1997年捐资修建。山门楹联“天地无私咸化育,圣贤立说序纲常”;“道炳乾坤扶万古,学参天地贯三门”和“东山祖祠”匾额引人入胜。外廊两侧各奉天神、地祇守门将军。进入山门的大埕周围花木盆景宜人。大埕两边是靠壁廊,台阶两边立着两座吉祥如意的石狮。

西侧有一涌泉井,清泉从岩石缝里涌出,源源不断,大旱之年不枯竭,井水清洌可口。走进拜亭,身临其境,领略祠内风韵,顿觉开朗。拜亭长达20米,宽10米,整个拜亭由24支石柱支架构建而成,每支石柱刻有对联:“夏门普及亚欧美,圣道贯通天地人”、“道从太极归无极,学赖先生启后生”等等,字迹遒劲有力,意义深远,传播海内外。正中设有虚空桌和麒麟桌神龛,东、西两边摆设背椅,供门人、游客瞻仰和休息。逢年过节,十音八乐队在此演奏,庆祝升平。拜亭前石埕东、西向有两宝鼎三层4.2米高,由马来西亚门人捐赠。丹墀上,二只麒麟腾空驾雾,呈祥献瑞。正中有新加坡天性祠门人于1999年捐赠的铜炉,刻有“正气浩然”。丹墀前是祖祠中心大殿宗孔堂,1998年修建,五厢式,宽敞高大,宗孔堂正中奉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神像,上额“倡明三氏”是1988年夏教中华台湾总会捐赠。教主神像左边奉祀张三峰,右边奉祀卓晚春。堂侧东、西向列祀“四配”坐像,即教主四大门徒卢文辉、林至敬、朱逢时、张洪都。大殿前东边伽蓝奉祀关圣帝君,旁有绍贤堂;西边护法奉祀黄帅爷,旁有立德堂。相传,东山乌石现麒麟,有形似麒麟的乌石团呈现在大殿前石埕东侧,故名麟石。殿后有棵千年古樟,树围达13.8米,至今有1600多年树龄。

一株三桠长势,相传为三教合一的象征。

涵江瑶岛祠兴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为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嫡传宗师卢文辉主持奠建,坐落涵江后度青璜山(今涵江六中)。崇祯十七年(1644),三一教二传宗师陈衷瑜主持扩建整修。清顺治十六年(1659),三一教三传宗师董史(直庵)主持增建五子祠及通微、无山两宫。至此,祠宇终成规模,占地十余亩,时人称之为大宗,规模宏远。祠面阔五间,四进,前屏照墙,左右辟长廊,祠内丹墀、天井。并建有卧龙桥、朋来石、吟风亭、弥勒树、醉仙床、荔根山、偃月池、百果园等八景。特别是瑶岛祠的“九九圣迹”,更是与东山祖祠的麒麟石,黄石太湖祠的“水流枷”(亦木雨披)齐名,是三一教的三大奇观之一。所谓“九九圣祠”,指的是瑶岛祠所竖立的一百根石(木)柱。当人们用“钱果”(铜钱)逐一放置计数时,恰好一百片;而用口头去点数时,数来数去,则只有九十九根。

瑶岛祠年代久远,文化积淀深厚。教主神坛几何图纹特别,经学者考证,具有摩尼教饰特征,其橄榄形石柱及连带石础,体现元代石雕特点。祠内秘庄一镇祠至宝玉印,相传为建祠开挖泮池时,掘得一块玉石,通体生辉,雕成圭宝,永镇瑶岛,护国庇民。历经近四百年沧桑,瑶岛祠屡遭兴废。清初,清廷禁止三教活动,瑶岛祠被迫改为瑶岛书院。清光绪年间,祠宇毁坏严重,涵江二十五家商户等筹资大修。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寇飞机轰炸,部分祠殿损坏。1942年再行修复。新中国成立后,祠被莆田第六中学作为礼堂及食堂使用。1994年,因该校扩建需要,经莆田市人民政府研究批准,易地迁建。2000年,由后度村里人倡议,在涵江区三一教协会和福莆仙三教门人、爱国华侨的大力配合下,于青璜山麓重建瑶岛祠。相继建成主殿、二殿、头殿及偏殿,初具三进规模,并重塑教主金身。已建祠殿1200多平方米,总共花费130多万元。2003年农历十二月,隆重举行开光庆典。

尚阳祠,坐落于福清市桥尾。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教主林龙江指派门贤在桥尾尚阳埔莲花圣地建祠传教,故称为“尚阳祠”。明崇祯元年(1628),由莆田江口镇前会村董应阶先生筹集黄金百余两重修续建。清顺治十年(1653)仲冬,董史承父志再度倡募白银千余两拓建。清康熙五年(1666)祠宇遭焚毁,时因清廷视三一教为邪教,更名为“尚阳书院”,并由公开转为地下秘密活动,以尚阳宫、永兴社为场所。延至清末民初,再次重修续建。民国四年(1915),由时任国民党中央立法院委员蔡王宣(原籍江口镇郊上村人)为主,会同莆田名士张琴、陈唐彬、黄佩南等人,肇建三间厢平屋为“集草楼”,崇奉三一教三传弟子董直庵先生。此后,四方信士云集。成为三一教弘扬发展的一处圣地。20世纪90年代后,祠宇不断重建扩建。1990年秋,于集草楼后建三间平屋为“儒道释殿”,崇奉三先圣。1993年冬又于集草楼前建“夏午亭”。1997年集草楼由三间平屋翻建成双屋五间厢房,并拓建双厢为“虔诚亭”、“锡福亭”。2001年又翻建三圣殿为三层殿阁。现祠宇由前殿尚阳书院、集草楼和夏午亭、三圣殿四大群体构成,结构严谨,层层迭进。各殿内画栋雕梁,鎏金溢彩,楹联荟萃,屋顶飞檐翘角,辉煌壮观。

尚阳书院为三间二进歇山造,前为埕地,埕前围墙,左右设简易山门,门顶分别书“尚阳宫”、“永兴社”。主殿临面开三门,中门顶横匾“尚阳书院”系张琴所书,殿内下厅挂“涵三超一”横匾系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所书。上厅设三帐,中帐祀三一教教主林龙江,厅前护栏框架,大帐帷幄。左侧帐为尚阳宫祀神,主坛为田公元帅,系从城厢头亭瑞云祖庙分灵,还祀妈祖圣母、玄坛元帅、张公元帅、关帝圣君等神。右帐为永兴社,中帐左侧开后门与集草楼相连。集草楼为二层五间厢结构。两旁厢房前辟为楼梯,楼梯上为虔诚亭和锡福亭。楼前正中建夏午亭,亦双层构造。主楼一层为尚阳合会,安置祠道生牌。二层夏午亭后为集草楼主厅,大门为六扇门,两侧置石雕圆窗,屋宇进深一间,内设三帐,中为三传直庵宝帐,左祀韦驮爷,右祀伽蓝爷,两侧室为生活办公用房,二层与后座三圣殿一层平行,使各层高低错落有致。三圣殿为三层楼五间厢结构。从集草楼两侧护厝过后门而进,以西边厢相连,中隔内埕。主屋西边上厅前建楼梯。一层中为道德堂,临面开八扇门,西侧小圆窗,瓷绘壁画贴墙。二层主厅为纪念堂,堂内挂三一教教主及一传、二传、再传四配门人石彩雕像,西侧墙挂三教先生故事各18幅,厅中置椭圆形客桌,西侧墙设圆门与厢房相连。楼梯前西厢墙嵌尚阳祠简介石刻及芳名碑。三楼为主殿,正中开八扇门,殿内神帐以木刻作仿宫殿式,双檐屋顶,前置四根木刻盘龙柱,内以护栏围框,帐中塑儒释道三圣坐像,威仪端容。楼梯之前厢房分别辟为观音阁和真人阁,阁中宝帐亦雕刻精细,彩绘金碧,屋顶四角翘起,蔚为壮观。

第二节 门人情况

三一教的信徒称门人,是经过一定的入教仪式,先由一二人介绍,主师(或见证师)确定其日常伦常无亏,方能择日在教主殿前皈依,填入门启章,由主师或者掌教师宣读戒律,举行仪式,焚启告天,并授以林子心法,才成为门人。因此,门人对于三一教来说是其存在的基础,门人的数量和状况则直接影响三一教在当地的传播。

农民占了绝大多数(76971)约为94.40%,其次为其他(1592)1.95%,工人(1508)1.85%,商人(1469)1.80%,从这个比例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三一教的信仰在农村、在农民中比较普遍,而这与我们在实地调研中的所见也是吻合的。在莆田市的农村,三一教的信仰是非常普遍的,甚至几乎是全民皆信。2001年7月,笔者蹲点近半个月的仙游县象溪乡象山村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仙游县象溪乡象山村位于莆田市的西北部、仙游县的北部,地处山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农村。全村340户人家,约1500人,基本上为陈姓。全村有800亩田,主要用以种植水稻,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除了外出广州、深圳等地打工外,油茶和山上的竹子是这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除去一家之外,全部信仰三一教(为信众,并不一定是门人),信仰比例高达99.7%,当然,门人的数量相对少一些,200人左右,附近几个村子的情况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