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三一教研究
49476400000013

第13章 莆田地区三一教的现状(2)

小学和文盲的门人占到25998人,占到门人总数的83.64%,高中以上仅占2.90%。这种状况对于一个宗教的发展来说非常不利。由于文化素质的低下,大量的经典被忽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迷信的方式,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大多数村民对于“先生”的最大的期望是“保佑我全家”,对“先生”的最直接的理解是“像菩萨、神仙一样的人”,当然,祠堂中的卜凶问吉的事情更为常见。

在这些门人之中,男女信徒的比例大致为3:4,差距不是很大。就年龄分布而言,55岁以上的门人为55189,占到了门人总数的67.68%,这表明在很大程度上,三一教的门人以老年人为主,因为农村大多数年轻力壮的人基本上在外打工,家里剩下的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在城市,很多人都是在退休之后才信三一教并成为门人的,在仙游县林龙江纪念堂笔者曾经访谈了一位陈姓的负责人,他表示三一教的门人基本上都是以老年人为主(当然很多地方也有年轻人信,但是年轻人成为门人的并不多),很多人退休以后都会到这里来学习,因为“先生”教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很正常地就接受了。门人以老年人为主,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三一教的祠堂是与当地的老人协会共同使用的,在很多村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三一教祠堂的边上挂着“××村老人协会”的牌子。

在走访之中,笔者看到对于村民而言,三一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同样也是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就精神上而言,对于三一教的信仰为其提供了精神上的依靠,当然,这种依靠是可以比较简单的,比如“做人要做好人”,“人要做好事,不能做坏事”等等,这是村民们对于林兆恩所强调的“心身性命之要道,三纲五常是至德,士农工商为常业”的最为浅显的理解和贯彻,这也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原则。就物质生活上而言,三一教的祠堂成为了村民主要的活动场所和交流平台,满足着人们生活的需要。这些现象表明,在当地三一教的信仰已经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一教门人成为调解矛盾者。在访谈中有位村里负责人告诉笔者:“三一教我们这里大家都信,因为它提倡的东西是好的。”三一教的门人以老年人为主,就仙游县而言,55岁以上的门人19630人,占到门人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这些老人在村中有着比较高的威望,比如祠堂的董事长或者堂主(董事长和堂主是三一教基层的管理者,前者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后者主要负责宗教仪式)。村民之间如果有纠纷,都由他们出面协调,总能很快地得到妥善的解决,所以村中邻里之间关系和睦,基本上没有什么矛盾、积怨。

第二,事事离不开祠堂的祭拜。除了在较大型的布道仪式上还偶尔会有讲经以外,三一教教主要是以占问吉凶的方式存在。据村民介绍,在当地要是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比如生小孩、建房子、结婚、老人过世等等,大家都会到祠堂里来求一签,问吉凶,求吉利。祠堂的香火很旺盛,这从祠堂公布的收支情况中可以看出来。我们在陈氏祠的时候,就曾经遇到一位妇女,在求签问其彩票能否中奖。在其他的祠堂之中,我们也不时会发现村民卜问吉凶的情形、烧香顶礼的情形,这在村民看来,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第三,祠堂成为人们日常交流活动的中心。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象山村中有一大两小三座三一教祠堂,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或者说是成为信众活动中心的)是位于村中心、规模比较大的“象溪浔山陈氏祠”。祠堂的修建完全属于民间行为,资金主要来源于香火钱和附近村落祠堂的资助。我们在象山村的时候恰逢盛夏,一到晚上,村民便三三两两地聚集到这里来。祠堂里配有一台电视机(一般居民家无电视机),在祠堂破旧的电扇前纳凉、拉家常或者看电视成为村民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其他祠堂的实际情形也和这里基本相似,三教祠在承担宗教活动的功能之外,也承担了供人们休闲的功能。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实际也不难发现人们对于三一教信仰接受的原因,亦即信众的内心需求和想法。

第一,对教义的认同感和对教徒的信任感。三一教所倡扬的伦理道德对村民有一定的吸引力,虽然经籍理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的,但是人们根本不用学习经典就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三一教的教义是好的,信教的人是好的,先生是教我们要做好事的。这是一种非常纯朴的、直观的理解,而这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很多人就是因此对其产生好感或在其中寻找实现自我价值与自律的精神力量而去信教。

第二,祈福禳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平安才是村民最为关心的事情,是他们信仰宗教的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他们的观念中,祭拜鬼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只要上几炷香,献上些许祭品,再磕上若干响头,就可以得到鬼神的庇佑,又何尝不可呢?

简单地说,鬼神对他们而言是有用的,在这种纯朴的功利心驱使下,林兆恩原先所形成的知识分子团体,在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之后,成为了民间的一种普遍的信仰而得以存在。

第三,在当地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们有交流的需要。在当地,由于经济的不发达,信息比较闭塞,村民的生活内容也并不丰富。祠堂为村民提供了一个聚会的硬件条件,理所当然地成为聚会的公共场所。对于老年人来说尤其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祠堂则是他们与人交流的中心。所以,这也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许多地方三一教组织与村里的老人组织是合而为一的。

第三节 教职人员情况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府对于三一教并没有明确的定性,对于三一教的管理是在逐步的探索中,主要以《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基本精神作为依照。1997年,莆田市政府确定东山祖祠为宗教活动场所,并于1999年2月成立东山祖祠管委会,对三一教的活动进行管理。

三一教祠、堂的管理根据三一教的教义,具有“三纲四业”的世间法和“心身性命”的出世间法的内外双修的特点。规模比较大的祠堂,在管理上有教职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两种。其中,教职人员包括:

主师——主持祠、堂的全面工作,根据本堂需要设置教职,开教传道,主持入教仪式,授受门徒、教义以及林子心法,举办各类讲师培训班、经书学习班,举行会道仪式等等;

掌教——掌管本堂教务活动、培养引证师、见证师,举办立本、入门仪式,传授心法,教授经书、礼乐等等;

秉教——协助掌教开教传道、举办各类教务活动,指导门人修炼林子心法等等;

道长——负责举办经书经典学习班,讲师培训班,会道仪式,引导门人修习等等;

坛师——主持经师法事、教规、礼法,负责主持各节日的祭祀仪式等等;

堂长——负责组织本堂道友参加本教教务活动,负责本堂建设、修缮、济世等等事务。

以上这些都是教职人员,其职责是处理教内事务,除了教职人员,还有一般的管理人员,包括:

监理——监察各职务遵纪守法,监督收支,反映道友意见和建议,理顺教内外关系;

会计——管理本堂收支账目,做好日清月结,节日、年关收支账目公布;

出纳——管理本堂现金收支,严格财务制度;

保管——保管本堂的一切财产;

后勤——负责本堂的各种接待、采购。

当然,小一点的祠堂其管理人员自然也就没有这么复杂,主要是由董事长和堂主负责管理。由教职人员负责教务管理,由一般的管理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处理,在这样的方式下,三一教的祠、堂运作基本上比较正常。我们也在很多祠、堂中看到张贴着明确的职责分工,明细的账目收支。

在这两类管理人员中,普通的管理人员是出于维护三一教的日常运作的制度化管理的需要,对于宗教信仰本身而言,是一种辅助性的,而教职人员则是主要的。

就性别而言,莆田市三一教的教职人员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主占79.49%,女性仅占20.51%;就文化程度而言,与门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相一致,教职人员当中,初中以下的有占92.45%,高中以上仅250人(7.55%);就年龄分布而言,以老年人为主,55岁以上2547人,占76.95%;就职业而言,主要以农民为主,有2582人,占到78.01%。简而言之,莆田市三一教教职人员的基本特点是:以农村老年男性为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这对于三一教教义、经典的有效传播而言,应该说是一种障碍。在我们调研的许多祠、堂中,我们经常看到经典被搁置在一边,或者干脆锁在柜子里,沾满了灰尘,基本没有什么人翻阅。很多教职人员的传教活动,也就是简单地说一下人应该做好人、做好事,以及怎样做好人、做好事等等,基本上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谈的。

第四节 三一教的社会功能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莆田市,三一教已经完全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对当地的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这是一种鲜活的民间宗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功能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整合功能

三一教有固定的教义、定期的宗教仪式和固定的讲经会道,而且三一教的教义是以日常伦理道德的教育为主,这对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意义。同时,如前所言,三一教的祠堂在当地还起着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由于祠堂的董事长或者堂主均,是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当地村民之间有什么纠纷,一般都会找他们出面协调。宗教的和世俗的功能结合在一起,基于共同的信仰,在促进当地的稳定的同时,将人与人之间通过伦理的纽带联结起来,从而形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在这个层面上,三一教对于当地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同时,三一教祠堂对于当地而言,也是很好的文化遗产和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