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三一教研究
49476400000029

第29章 三一教的修持(5)

性命修炼的第三种、第四种方法为太阳、太阴炼形,这两种方法实际上是相对而言的,就前者而言,“离日为汞,中有己土,强名龙,其形狞恶,主杀人之权,专成佛成仙之道,威能变化,感而遂通,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乾二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子曰:龙德而正中也。世人不悟此龙生生之功,每服其害。若人悟而畏之,调而驭之,则能降此狞恶之龙,而积至精之汞。降之者,制其心中之真火,火性不飞,则龙可制,而有得铅之时。故不积汞何以取其铅,不降龙无以伏其虎”;就后者而言,“坎月为铅,中有戊土,强名曰虎,其形猖狂,虽能伤人杀人,却晕大乘气象,举动风威,叩之则应,含宏广大,品物资生,……若人悟而畏之,驯而调之,则能伏此猖狂之虎,以产先天铅。伏之者,伏身中真水。”一龙一虎,一汞一铅,这里实际上也是在使用道教内丹学的修炼方法。在内丹修炼中,因心火易升,故以汞喻之;肾水易流,故以铅喻之。心火上升,则使人之妄念迭起,元神不安;肾水下降,则人之情欲不节,败精伤炁。必得使心火下降,熏蒸肾水,使其与心神为一,化炁而上升,则心火不升,而肾水不流。如是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神炁合一,生命可以自主。降龙与伏虎,实际上对治的是心火和肾水,或者说是积汞、“降龙为炼己,伏虎为持心”这两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修炼的效果。

性命修炼的第五种为内观炼形,此种修炼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人体内脏与五行相类,再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修炼,以其达到人体内的平衡,使得血气通畅,以却病延年,“凡人五脏,分为五行。故肺曰辛金,大肠乃肺之附也,则称庚金;肝曰乙木,胆乃肝之附也,则称甲木;肾曰癸水,膀胱乃肾之附也,则壬水;心曰丁火,小肠乃心之附也,则称丙火;脾曰己土,胃乃脾之附也,则称戊土。然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又能生金,此五行相生言之。而金能克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此五行相克言之。夫生我者为生气,克我者为杀气,我生者为泄气,我克者为退气,比和者为旺气,太旺则为邪气。盖能自强而安其位而称焉,善契机者。”性命修炼的最后一种方法,也是最高的方法,称为真空炼形。性命修炼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以炼形为炼神,以修外达致修内,前面五种方法基本上都是以修外炼形为主,而真空炼形则是要把炼形和炼神统一起来。真空,实际上是佛教用语,为小乘佛教所言的涅槃境界,如果按照林兆恩所规定的立本——入门——极则的修炼次第,这一方法则为极则修炼。“夫太虚是我,先空其身,其身既空,天地亦空,空无所空,乃是真空”,所谓的真空就是要把从自身到天地甚至到空本身一切都空掉,这与佛教中以离一切相为空的真空的意旨没有太多的区别,只有这样,人才能达到与太虚同体的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步呢?关键是要把人的心、身都空掉,即不执着于身和心,这样也就达到了炼神的目的,“心空无窐则神愈炼愈灵,身空无碍则形愈炼愈清,直炼到形与神而相涵,身与心而为一,方才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

性命修炼的六种方法,其最为基本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修炼的人能够却病延年,当然其功用并不仅限于却病,如果能够加以不断修炼以至于豁然开通,那么也就可以达到超凡入圣德境地,“小而试之,可以却病延年之方,大则可以超凡入圣之道”,这是三一教门人修炼中由九序心法变形而来的修炼方法之一。

二、心性修炼法

心性修炼法,又叫“修炼心性,以明大道法”,主要讲的是人应当如何修炼自己的心性,使之回归本心、本性,而达到与天地之心为一的境界,具体有九个步骤:

(1)涵养本原,何谓涵养本原?简单地说,涵养本原就是回归本心,培养自己的善性。人心总是容易被外界所诱惑,所以人需要反省自己,需要返求诸身,“惟返照者,检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只有时时这样,人才能够去除外界的诱惑,逐渐回归其本来就具有的善性。如何才能够达到呢?“可将此一善字,时刻操存在背之腔子里,所谓金来归性,即称还丹者是也。”这种返回本心、本性的修炼功夫,对于整个修炼过程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人不再为外界的种种所诱惑,人心才有可能平静,修道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相当于九序中第一序“止念”的作用,所谓“摩措心地炼金丹,止念当为第一关。念断自然情识断,须知水静没波澜”。

(2)添油接命,“此法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操己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起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气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自然散其邪火,锁其杂念,降其动心,止其妄念,此心身双养之第一步也”,从其具体论述而言,这一步可以称之为“静心”。

(3)昆巅气发,这一步目的是培养出自身的“浩然正气”。如何达到?“凡初机之事,先降伏其心,然后将心火之南,藏于背水之北,水火相互交养,是谓既济,学者须当认定此窍,久久修持昆仑之巅,则浩然正气发焉”。

(4)太极发挥,这是借用《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演化过程,天人是合一的,太极也就是人所具有的“一点灵光”,所以,人在具体的修炼之中也是按照由无到有的过程,人只有先达到了与太虚同体的地步,才能够炼成内丹,所谓“乾坤合辟无休息,坎离升降有合离。我为诸君明指出,念头伏处立丹基”。止念、静心和养气之后,人的“一点灵光”也就出现了。

(5)性机火候,人体与天是相通的,天有天极,人体亦有其极,即“一点灵光”,当人的这一点灵光豁然贯通的时候,就能够达到心如明镜,无所不通的境界,“大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理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6)明镜影现,人心如镜,本来不沾一物,但是由于外界诱惑,使得人心诱于所思,就如同镜子沾上尘埃一样,因此,“去其外诱之思,其镜而自明矣”。唯有这样,才能使人心与天地之心为一,“心心相照,以虚心通天地之心”。

(7)苦海沐浴,这里借用佛教的说法,认为人在尘世间生活,是处于“苦海”之中,在苦海中“沐浴”着。人应该怎么办?“沐浴之法,贵乎修身,修身之道,在正其心。”

(8)识神待诏,所谓“识神”也就是“元神”,即林兆恩所说的“梦中人”,“学道须识梦中人,而推其所由来也,则我之梦中之人,乃我所本有始生之元神也”,也就是人的本心、本性。

(9)调神阴阳,这是针对修炼所能达到的境界而言的,“神者,古今之长存也”,这里将神区分为阴神和阳神,“至修养之法,当修先天原气,谓之真阳,得其真阳而炼性通神,入定得定,谓之阳神;不得真阳元精配合,以入定得定者,只有阴神。”阴神是“习枯禅,不能超脱”,它具有四种神通,分别为的心境通、神境通、宿信通、他心通,而阳神则是比阴神更高的境界,是在阴神基础之上再不断修炼所达到的,在阴神神通基础之上,阳神还具有天眼通和天耳通。人修炼心性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则是要“得一性圆明,六通顿足”。这样,心性修炼也就完成了。

三、存省修炼法

存省修炼法,又称“存养省察以取药物法”,所谓药物,也就是阴阳二气,其步骤也有九个:

(1)心极用意,按照林兆恩的看法,天有北辰作为“极”,人也有其“极”,此“极”也就是人心,“心为太极,而乾旋坤转周乎其外者,所谓四时行焉,而吾身一小天地也。”心极用意,就是用意念使人体内的五行之气围绕着“心极”自然循环,以神驭气,以气养神,使人的内心清静,浊气消散,“然而道家所谓炼者,炼此身精气神,使之清而定也,神既定矣,形既清矣,虽有困内困外之事,而其中自由不乱者存焉”。

(2)周天行健,这与九序心法里的第二序“周天”大致相同。

(3)三极行气,所谓三极就是天、地、人三才,三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中”,都是“心”,“盈天地之间者,皆我之中也。皆我之中,则皆我之心也。由是观之,中也、心也、天地人也,一也。……故中也者,心也,心也者,中也。”三极行气,也就是天地之气贯穿于天地人之间,周行不止。

(4)五气朝元,五气即五行之气,五脏与五行五方相配,东肝木、西肺金、南心火、北肾水、中脾土,元指“吾身一点之仁”,五气朝元就是说要把仁安放于中土进行敦养,这实际上就是九序第四序所说的“按土敦仁”。

(5)龙虎际会,龙为火,虎为水,所谓龙虎际会,说的是阴阳调和,“水火既济而结阴丹”。

(6)婴儿现形,婴儿,也就是阴丹,也就是九序心法第五序“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7)凝结阳丹,即九序心法第七序“凝神气穴,以身天地”。

(8)灵光照耀,即九序心法第八序“超出天地,以身太虚”。

(9)清河路引,在修炼完以上诸步骤之后,人已经达到了与太虚一体,那么,这时人在清河前,河上有四桥,一通向神明所居的金山,一通向仙境蓬莱岛,一通向灵山,一通向玉帝之所,其所蕴含的意思即是说此时人心在此刻已经通透无比,可以成圣、成仙、成佛,不再为世俗的种种纷扰所诱惑,“心内观音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第五节 修持的基本特点

从以上对于三一教修持的次第、孔门心法以及九序心法的论述来看,三一教修持的基本特点也是非常清楚的,以下作简单的概括。

第一,对于心法修持的前提来说,三一教自林兆恩开始,严格强调了“立本”的重要性,这是修持次第的首位,也是三一教中最能体现儒家色彩的地方。对儒家纲常伦理的强调和贯彻,为三一教在民间的发展中赢得了空间。

第二,三一教心法修持的理论基础是天人相类的观念和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类的观念是中国早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延续,在汉代董仲舒那里形成完整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即是以天人相类作为基础的。而阴阳五行学说肇端于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观念,后来演变成中国传统对于人体认识的最基本的框架,这在中医中表现尤为突出。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实际上也就把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占视占瞑,副昼夜也;占刚占柔,副冬夏也;占哀占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着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这实际上是儒学和阴阳家融合的产物。随着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的创立而最终确定,阴阳五行的解释模式在儒学的体系中得到了阐发,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最有影响的思维框架。林兆恩三一教的修持方法,虽然可以说是直接从道教内丹学而来,但其源头应该在此。

第三,就三一教修持心法(九序心法)具体内容的特点而言,它属于三教合一的内丹学理论,虽然涉及儒释道三家的修炼工夫,但是,道教的色彩最为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