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微观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49530900000029

第29章 矛盾心理斗争(3)

6.思维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指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与感觉、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和内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与特征和内在联系。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觉和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总之感觉和知觉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基础和依据;而思维则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是感觉和知觉的进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思维,人才可能对感觉和知觉中获得和各种感性材料博览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达到对客观事物深刻的、准确的和全面的认识。

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

(1)概括性

思维概括性是指能够抽取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必然联系来反映客观事物。思维的概括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通过感知,认识到许多人,有男人、女人、儿童、老人、黑人、白人、富人、穷人等,通过思维,舍弃了人的年龄、种族、性别、贫富和肤色等具体特征,概括为人是意识和语言、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的高等动物的本质特征,这是思维概括的结果。二是通过思维,能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例如,通过思维的概括性,人可以认识温度的升降与金属胀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将其规律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思维的概括性促进了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联系与规律性认识,有助于实现人们对环境利用与控制。科学概念、定义、法则等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的概括的反映。由于思维的概括性,人才能透过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掌握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对感官不能把握的,或不在面前的客观事物,借助一定媒介,并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形式的加工来反映事物。例如,人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生活情景,但可以通过化石和其他考古资料,复现出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液、心率、血压的变化,对直接观察不到的内部器官的状态做出正确诊断。科学工作者可以根据气候、动物和磁场等异常变化,对地震灾害进行预测。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和人类感觉器官的局限,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活动规律。

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思维间接性以人对事物的概括为前提,正是因为人有概括的知识经验,才能够间接地反映事物。例如,医生通过概括化了医学理论,通过中介检查,经过思考而间接地诊断病情,从而治愈疾病。正是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它可以使人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大,使人不仅能够认识现在,而且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同时它还能够不断地提高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把握那些不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内在规律,使人在掌握知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并进行创造性活动。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科学是有系统地组织起来的知识,运用特定研究方法,探究并揭示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理论体系。心理学研究根据涉及的对象与性质,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从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来说,可以分为基础学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

一、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1.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的人的心理现象是脑的技能,包括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由脑损伤或疾病引起的变态心理现象,以及由于脑的发育完善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等。心理学还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智慧与行为,比如知觉、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推理与决策等,这些成果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和手段与自然科学相似。

但人具有社会属性。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都涉及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例如,当孩子离群索居,不与他人交往时,那么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可能得到顺利发展,也就不可能获得高度发展的思维能力,当然就不可能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等,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社会科学性质。

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

心理学研究人脑对客观事物主观反映的规律性,它涉及人脑的机能,也涉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现象是人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所发生的最普遍、最基本的现象。因此,心理学要研究人脑这一高度发展了的物质,在人活动中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意志与人格等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在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的研究既要从心理活动本身各个方面进行,又要从脑的机制与功能方面进行,还要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进行。因此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形成、发展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神经生理机制与功能,以及研究个体心理的社会化、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心理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应用科学。由于人的社会实践范围广泛,不同的工作领域、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对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有着不同作用和影响,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对实践领域心理活动规律的揭示阐述与指导人们遵循心理规律并有效地从事各项社会活动,既有益于自己的心理健康,又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心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广泛与迅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实际的需要。由于现代生活的多元化与纷繁性,使人对自己的心理素养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人才培养以及智力开发等已经被社会高度关注。同时,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竞争加剧,导致某些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从未碰到过的困惑与挫折,并带来了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与心理学相关联的学科发展迅速,例如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计算机学、管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日益与心理学关系密切,并在学科之间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心的分支学科,大大促进了心理学科的发展。

二、心理学的分类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已在理论上形成了一门科学的独立体系,在应用上已经与社会各个实践领域建立了广泛联系,形成了许多心理学分支学科。

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的内容涉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的需要、动机和性格等心理特征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普通心理学还研究心理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和心理学理论以及前沿新成果和新发现。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为各心理学分支提供理论基础,又是心理学入门的知识体系。

2.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着重从人的生理过程、神经生理生化等方面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机能。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及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揭示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机制以及与神经功能方面的相互关系。

3.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的心理学称为比较心理学,它以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比较来阐述两者的联系与差别。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心理学称为毕生发展心理学,它以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与规律为研究对象。毕生发展心理学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和人的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知识与技能掌握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教育者的心理品质及其形成、智能发展与智力测查方法、影响教育过程的心理因素、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规律,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意识形态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影响等。教育心理学包括学科教学心理学和德育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在群体环境下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涉及个体如何受群体的影响而改变其行为、个体如何受到别人的压力而做出顺从行为。社会心理学在两个水平上进行研究: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个体水平的研究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印象形成、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等。群体水平的研究内容有群体规范、人际吸引、人际关系和群体心理等。社会心理学还包括民族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和社区心理学等。

6.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现代工业中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的协调关系。例如,工程设计中使设备适应人体的活动特点,减少疲劳,增加安全感与舒适度,使工作效率提高。管理心理学主要内容包括领导与管理风格,以及在管理活动中,如何提高与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等。

7.临床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诊断及治疗心理异常的心理学分支。心理异常的行为表现,包括情绪问题、行为怪异、犯罪倾向、智力迟钝、适应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等。临床心理学家不同于精神病医生,前者是以心理学原理和心理测算揭示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心理矫正技术与方法恢复正常的心理活动。后者是以医生的身份,运用医学知识和施以药物或手术手段来治愈病人。对于受到心理困扰的人,则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主要是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矫正,它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心理疏解技术,通过商谈等一系列程序,探讨来访者心理困扰的原因和心理问题的症结,寻找摆脱其困境的条件、途径和对策,使来访者改变原有认知结构、负面态度和行为模式,增强自信心,以达到对社会生活的良好适应。

心理学的分类远不限于以上所列。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众多心理学分支已自成体系,共同为人类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解决心理问题进行着不懈努力的探索与研究。

第三节人类获取资源的心理分析

一、人类获取资源的心理活动

人类获取资源的心理过程,并不像动物那么简单直接。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尽管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原始的生理需要,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其社会需要也不断提升。无论是获取生理需要还是社会需要,这个过程都显得错综复杂。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原始社会时人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树皮裹身冷食充饥的单纯,却理解不了现代社会争夺权力时的种种处心积虑机关算尽。人的心理世界,远比动物宽广深邃许多。概括起来,人类获取资源的心理活动,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需要的产生

需要是指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了个体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与条件的依赖性,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常以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是人进行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的各种活动,从衣食住行、学习劳动,到创造发明,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产生和推动的。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引起的活动动机就越强烈。同时,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当人通过活动使原有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于是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样,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地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使人的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因此,人对某事物的认识和产生的情绪情感,都是以个体内在的需要为中介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需要是指由生理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从人类社会学的角度,需要则指人类大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人类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求一定维系生计的资料,譬如水、食物、衣服、社交等。这些需求反映在人类脑中,就形成了人类的需要。需要被认为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为稳定的要求。人没有需要,就没有欲望,更没有理想,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因此,需要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源泉和驱力。